•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广西的古戏台

    发布时间:2014-10-21 作者:叶青选编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广西邑宁那莲古戏台    坐落在广西邑宁县孟莲村,与北帝庙正面相对,两者相距仅20米。戏台坐南向北,与庙宇同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台高1.3米,由混合土垒筑而成;台基东、西、北、南面用条石叠砌而成,南面用砖块砌成;戏台分前后台,前台呈“凸”字形,宽12米,深4.85米;后台深3.5米,为演员化妆、侯场之用。前后台之间原先摆放雕花木质屏风,后移走。台面铺设木板,坚实耐用;后台三面墙壁皆用双隅砖墙,后墙用砖砌成三个”十“字形花窗。戏台屋檐距台面3.35米,屋顶为单檐歇山顶,中央塑一葫芦并有飘带饰物,两端塑有象形兽吻;四条垂脊笔直,脊端饰有龙、鱼等象形兽吻。屋顶四面仰铺青灰板瓦,四檐为琉璃瓦头;戏台的支撑架为梁架结构,共有8根落地木柱、两条砖柱,木柱底部垫方台形石磉。戏台屋架上的横梁,均有戏曲人物木刻浮雕,木质因年久损坏而模糊不清。建台时曾有两块石碑,上书”鼎建戏台“,主碑早已变成碎石铺路,副碑仍存(上刻捐款人姓名与银数)。该戏台为历届庙会、年节时广府戏班和本地戏班的演出场所。现仍有当地业余剧团和外来表演团体在此排练演出。

      柳州大南门周家祠堂戏台   坐落于柳州城内大南门的周家祠堂。清咸丰七年(1857),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后率数万大军从浔州而上,攻克柳州,自封为大成国平靖王,并在周家祠堂建立平靖王府,铸有“平靖通宝“铜钱共八类二十三种,王府内设首相、都督等官职,并将地方衙门柳州府改为龙城府。靖王府开府之日,府门两侧悬挂对联:“平夷三尺剑;靖乱一戎衣。”有儿童前来嬉戏祝贺,李文茂令人在府门前悬挂竹箩,内挂红绳串钱,每串4至6文,让儿童们领取。王府还安排戏班在祠堂门前的戏台演出大戏数日,庆祝平靖王克敌制胜。20世纪40年代,周家祠堂旧址及门前空地被改建为金门电影院,1953年又改名为红星剧场,成为柳州市粤剧团的固定演出场所。

      贵县三界庙古鉴台    位于贵县桥圩镇三界庙前,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三界庙古鉴台就在贵县与兴业两县的交界线上。原戏台为四檐滴水式古典建筑,屋脊及四檐均雕刻有山水、花鸟、虫鱼等浮雕。台深10米,台口宽8米,台高1.5米。后台化妆间的面积为15平方米,戏台两边各有“出将”“入相”之门。台中影壁有一大圆圈,内书“寿”字,其上方有“古鉴台”三个大字。台顶留有几个月牙形的缺口,每逢演出《八仙贺寿》等例戏时,就从缺口放出一批鸽子。当年主要演出粤剧,且多在年例节庆或神诞之时。1926年前后,相继有广东粤剧大班祝康年和福祥华班演出《五员哭坟》、《蟾宫艳影》等戏;本地大中华班也经常在此戏台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戏台成为师公戏的演出场所和民间团体的演出基地。1970年重建前台,维修后台,面貌有较大改观,后成为桥圩文化站的活动场所。

      广西平南大成古戏台    位于平南县大成乡来胜宫和水月宫两庙前,背靠西江。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戏台为古凉亭式的砖木建筑,屋顶为琉璃瓦,横梁和柱子均为宪木造成;戏台四周有古榕和木棉树,树干粗大,枝叶如盖。台前地坪宽27米,长11米,为观众席位;戏台对面有12级石阶可登上来胜宫和水月宫,石阶也可以成为观众看戏时的座位。如有大班来演出时,戏台两侧便临时搭建“雅座”,让富户和头面人物在“雅座”上观赏。戏台的台面用厚木板铺成,台深13米,宽约7米,高5米。台柱上挂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举人石廷瑞撰写的楹联雕刻,其中一联为:“见色起淫心,就令尔公子出身,入阵迷魂,千个多个千个弊;恃强终累事,纵学得武生举步,棋逢敌手,一山还有一山高。”另一联为:“百善孝为先,为善何必挤台,劝君等做个善人,纵然遇难逢凶,山穷水尽必见忠良花面佬;万恶淫居首,作恶终须撞板,愿尔辈勿行恶事,任他移灾嫁祸,收场结局那怕猖狂白鼻哥。”还有一联为:“刹尾做诛奸,受刑戮是谁,前日作威那汉子;开头演封相,问英雄何处,当年落魄小书生。”三副楹联均劝导人们要做善人善事,不做恶人恶事。该戏台建成后,有多个广府班在此演出,如清宣统二年(1910)有广东庆万春班、瑞麟儿班到此演出;民国九年(1920)有两广的普天乐班、新中华剧社、杨井龙剧社、黄龙剧社到此演出;还有湖南的水龙班、祝其乐班也在此亮相。该戏台于1958年被拆毁,不复存在。

      广西武宣三里街心戏台    坐落在武宣县三里街北街内。该戏台始建的年代有三种说法,一说来自《中国戏曲志·广西卷》所载“武宣三里街心戏台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仲春,……该戏台在北帝庙建成后三年兴建”。另一说来自当地近年重修北帝庙时所立庙记,称该庙建于嘉庆年间(1796——1820)。还有一说来自于民间,据说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曾驻扎在三里圩北帝庙,在这一带两次击退清兵,并在北帝庙前戏台举行庆功,连续数天演出广东大戏和采茶戏。此说表明该戏台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之前。但第三说来自于民间流传,可信度不是很高。

      三里街心戏台正对北帝庙,戏台和庙宇之间是圩亭,两边是民房。戏台正面有壁画,屏风有浮雕组合窗花,两旁有楹联:“仙歌凝而白云遏;天籁发而清风生。”戏台口两侧也有楹联:“妙登高台可幸可观,一日流传千古事;徵歌步舞有声有色,万人共听八音谐。”舞台高5米,宽7米,深6米,台基高1.8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期间,乡民便举行游神活动,并请来戏班在戏台唱戏酬神。1926年曾有广东喜欢天班、吭吭声班在此演出;1934年又有广东大康年班来此演出。抗日战争时期,该戏台是抗日联防指挥部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地业余剧团和外来表演团体也常到该戏台演出。戏台至今保存完好,但已残旧破损,不再作演出用。

    (注:本文内容选自《粤剧大辞典》之团体·机构·场所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