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纸张 萦回的歌声——晚清画报中的粤剧粤曲
发布时间:2015-04-22 作者:新快报 钟哲平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那时候,粤讴南音是老百姓爱看的 主流娱乐新闻
伶星逸事、梨园掌故、艺海浪花、俗世红尘……清代民国的戏迷要想知道梨园新闻和趣事,除了坊间的口耳相传,还有一个渠道就是:看报纸。晚清出现的新闻画报,以漫画加文字说明的方式传播时事与新知,是识字不多的读者获取知识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在当时的画报新闻里,和粤剧粤曲有关的“报道”有很多。从某种程度上说,所占篇幅比今天的报纸还大。因为粤剧粤曲是当时的主流娱乐,而不是今天的“非遗”。正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展出的《纸上留声——粤剧粤曲文献文物展》,其中有部分新闻画报的剪报,可以读到戏台曲坛的旧日“新闻”。
伶星逸事、梨园掌故、艺海浪花、俗世红尘……清代民国的戏迷要想知道梨园新闻和趣事,除了坊间的口耳相传,还有一个渠道就是:看报纸。晚清出现的新闻画报,以漫画加文字说明的方式传播时事与新知,是识字不多的读者获取知识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在当时的画报新闻里,和粤剧粤曲有关的“报道”有很多。从某种程度上说,所占篇幅比今天的报纸还大。因为粤剧粤曲是当时的主流娱乐,而不是今天的“非遗”。正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展出的《纸上留声——粤剧粤曲文献文物展》,其中有部分新闻画报的剪报,可以读到戏台曲坛的旧日“新闻”。
■清代《时事画报》
■《时事画报》漫画《借裤》
《时事画报》是可以用粤讴、南音唱出来的
“各家画报售纷纷,销路争夸最出鲜。纵是花丛不识字,亦持一纸说新闻。”这首竹枝词描绘了晚清各种新闻画报流行的状况。广东素来开风气之先,新闻业也很发达。晚清民国,粤港地区有《时事画报》、《赏奇画报》、《平民画报》等报刊涌现,集中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广东风貌,民风民俗。上海也有《点石斋画报》、《图画日报》、《神州画报》等;北京有《浅说画报》,天津有《醒华日报》。
翻开广东的新闻画报,与粤剧粤曲有关的故事常见诸报端。画风写实,以人的活动为主体,行文浅白通俗。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程美宝说,《时事画报》是可以用粤讴、南音唱出来的。
事实上,作为当时民众的主流娱乐,粤剧粤曲与广府说唱艺术从新闻画报诞生一开始,就占据了大量篇幅。
《时事画报》创刊号上就有中国漫画先驱何剑士发表的题为《时事画报》的粤讴。该画报上还有专门的《南音》、《粤讴》栏目,当时的粤剧演出场面、名伶故事、粤剧改良动态等新闻,也是读者最爱看的“版面”。
而戏曲传播伦理的功能和新闻传播知识的功能,在新闻画报中完美地结合。
李伟铭在《旧报新闻——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一书序言中写道:“以绘画的形式‘记录’或者说‘再现’生活事件,是摄影术普及以前晚清《时事画报》的主要特色。以1912年创刊的《真相画报》为例,摄影照片已经取代了纪实绘画在《时事画报》中的主角位置——在民初画报中,涉及时事的绘画主要是‘漫画’。从本质上来看,纪实图画属于‘新闻’,时画‘漫画’更接近艺术的范畴。这也就是说,清末民初画报中涉及时事的绘画,是一种介于视觉与艺术之间的视觉样式,新闻纪实功能为主,审美功能为次。以纪实叙事或者夸张变形的形式,迅速、有效地传播新知、启发民智,则是两者共同追求的社会教化功能。”
《时事画报》中的粤讴,是广府民俗的记录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时事画报》第一期,有两则粤讴配图。
一则为《借裤》,画的是众人登山礼佛。配图粤讴是:“蒙尔见信,更要谅下奴奴,借得呢条裤着,已着到乌糟。裤虽则话有三条,总系要供应我两老,轮流替换,点怪得着到似大灰袍……菩萨有灵,想必知道我哋咁苦,问一声菩萨你话可怜无,如果可怜,换过条新嘅过我仲好……”
这里说的“借裤”,不是真的问菩萨借一条裤子来穿。“裤”谐音“库”和“富”,每年的农历正月廿六,是“观音开库日”,粤地妇女纷纷前往就近的观音庙“借裤”。所谓“借裤”,即问观音“借钱”。若去年曾“借裤”,今年就要“还裤”。有借有还,生计无忧。“借裤者”一般借得一张红纸带回,红纸包着六文钱。来年“还裤”时,则还十元八元不等。这一习俗保留至今。
另一则为《开灯》,画的是大户人家高朋满座。文字说明是:“粤垣向有开灯之例,每在正月十五以前,张挂花灯,各家庆贺,有所谓添丁灯者,有所谓发财灯者。其为样也,或为莲花,或为莲藕,或为树头,或为福禄寿三星,或和合二仙,种种式式,镂花剪彩,斗丽争妍。在乡则更有高搭灯棚,设筵以款亲者,凡旧岁添有新丁之家,无不循例为之矣。”
旁边还印着一首粤讴:“真高兴,处处都话开灯,唔知呢条俗例,点解得咁通行。唔论佢系在乡,还是在省,都话开过灯就发横财,更有嫩仔生。试向花灯细问,问佢肯否把丁财赠,第一要发财先,生仔重在第二层,你若唔声,我都要问到你肯。如果唔肯应承,就话你捉我阿庚,嗰阵话起散灯二字,连十五都唔等。你从高高掯,我亦会担张凳,火起便用火嚟焚化,睇过你知错定唔曾。”
新闻画报中有民俗风情,也有风光名胜。清代民国的广州,处处粤曲悠扬。
民国元年(1912年)《时事画报》有漫画《荔枝湾》。配文是:“荔湾为城西幽绝之地,一泓秋水,欸乃时闻,正对泮溪仁威庙处,入夜渔镫三五,掩映绿荷碧竹间,清幽入画。自夏炎以来,游子竞作舢板会,往来如梭,桨声拍拍。近且有管弦呕哑,容与中流者。临流一望,诸色彩镫,串串悬于舟上,秦淮风味,仿佛有焉。独清夜檀板笙歌,恍若后庭一曲耳。”
1906年创刊的《赏奇画报》
旧闻未尝不是新闻,旧曲依然在等待新知
昔日的读者怀着新奇的心态看画报,如今我们同样以新奇的眼光回看他们的新奇。刘斯奋在《旧报新闻——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的序言中写道:“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载体,诞生于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近代画报和稍早出现的近代报纸一样,都是工业文明传入后的产业。迨及二十世纪头一二十年,由于新闻摄影尚属高不可攀,图画的制作一直是以手绘加石印的方式完成的。这一时期的画报也因此呈现出一种特殊而别致的面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点石斋画报》。至于广东,则有潘达微、高剑父、何剑士、陈垣等人于1905年创办的《时事画报》,以及同时的《赏奇画报》等。这一时期的画报,就图像的真实性而言,虽然不能同后来的摄影画报相比,但是却开创了近代报刊以图像解读新闻的新理念。因此一纸风行,大受欢迎。就当时来说,无疑在启发民智,传播新风,反抗侵略和压迫,以及鼓吹革命方面,发挥过不可替代的历史功能;而到了今天,凭借这些生动的图画,我们却有幸得以直观地感受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妍媸异态的人世冷暖,时尚变迁,风潮起伏,从中获得一种比单纯文字更为鲜活的满足。”
世界轮回,旧闻未尝不是新闻,旧曲依然在等待新知。
(本文转载自《新快报》,作者钟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