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青评点梅花】在苍白与乏味之间 ——评杜建萍与上党梆子《长平绣娘》

    发布时间:2015-05-20 作者:青评点梅花栏目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广州赛区,2015年5月14日晚上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上演了山西省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杜建萍主演的上党梆子《长平绣娘》。

     
            张晋琼:第一次看上党梆子,说实话,在剧场的两个多小时,特别的郁闷与烦躁。一直压着自己往下看,因为,作为职业观众,只要演出不出格,看完演出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剧场的尊重!更是对主创的尊重!
            今晚的演出,本来讲述的应该是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一贫家绣女未婚拾婴、护婴、抚婴,毁誉忍辱18年。有矛盾有冲突很感人很大气很有戏的一个题材,结果被编剧编得啰嗦、小气、不成戏,被导演导得七零八落,毫无戏剧节奏!被演员演得烦闷堵心!
            中场本想出去喘口气,却被山西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堵在门口。不知怎样言语,想想做人要厚道,还是找个借口逃了!憋闷,私下舒口气就好了!剧场里的水军还在掌声雷动,一致叫好呢!

     
     
            罗丽:如果说,下午看的花鼓戏是缺少包装的传统戏,那么晚上看的上党梆子就是过度包装的新编戏典型。如果说,同样是讲述母子情的《挑山女人》让人哭湿纸巾,那么《长平绣娘》里面的母子情谊却如同鸡肋,吃之无味。如果说,《建安轶事》的蔡文姬是被贬低的女神,那么《长平绣娘》里的绣娘就是被拔高的小女子。如果说,小乔展示技艺的空间太少看不出水平,那么绣娘就是编剧制造了太多的机会使得[垛板]的唱段而乏味了。如果说,柳永的戏没有矛盾冲突诗意淡然,那么只能说绣娘的冲突不贯穿,前面是二叔害她,后来是生父母找娃。如果说,小平小道里伟人宣讲教化无聊生硬,那么绣娘最后话剧式的独白和没有发展没有转变的人物性格毫无魅力。
            想来也是醉了,我这么善良,这么客观,可是也对绣娘有点刻薄了。其实[垛板]挺好听的,就是重复太多,而且毫无变化。其实杜剑萍演技和唱腔都不错,但是整个团体其他演员的实力太弱,削减了其整体的艺术感受,尤其八岁何宝的扮演者和石喜的扮演者,唱得不敢恭维。其实本来舞台设计还算干净,但是导演安排伴唱一堆人动不动出来走一圈,眼都花了,更受不了突然全体定格10秒。其实,拾婴保婴育儿舍儿,失去父亲失去爱人失去师兄失去养子,都不是问题,可是编剧真的应该好好梳理清楚起承转合。其实,有这么坏的二叔,几次要害绣娘已经感觉有点刻意,可是却有一个这么好的二婶,更显得突兀。
            最后,我相信新编戏绝对是大浪淘沙才能成就日后的传统剧目。杜建萍应该有更好的代表剧目,《长平绣娘》未能让她更上一层楼。

     
     
            何家杰:山西省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上演杜建萍的竞梅戏「长平绣娘」。看到那宣传画,那妆面、那服装,我其实就有点淡淡的忧虑。但事实上,这戏击倒我的,不是雷,而是它的演出完全不入流,就一县级团甚至再往下的水平,直接拉低梅花奖这么个全国戏剧最高奖的演出水平。主演只能叫落力了,没气场,不感人,典型的台上哭、台下笑,配戏的基本不会做戏。尤其导演的功力太差:兵卒拿着个马鞭就闯屋搜娃,你显摆军爷有马还是说明这屋子大得可以跑马?何宝8岁,被欺负,随便推拉几下,连开打都不会,场面难看极了。何宝18岁,街市重遇生父生母,想事情是一瞬间的事情,观众有阅读能力的,哪至于要4个小贩定格,看他们站太久手脚发抖,我真为导演的智商捉急。绣娘伤重初愈,母子谈心,整一帮群演上来作什么?就为放大情绪?我看你就只会来人海战术,土得掉渣渣。钱吧,要用在该用的地方,不安心做戏,尽花钱买服装布景,请些华而不实的人,排得它乱七八糟,还不如做回个传统戏码,你也应手,我也得心,还省钱。心情很不好,失望到极点。
     
            周丹杰:(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在读)在山西当地,上党梆子被称为“大戏”。今晚看来,果不负其“大戏”之名。虽然全剧没有宏大的叙事,仅仅是平实淳朴的讲述了何绣娘拾婴、护婴、养婴,含辛茹苦,毁誉忍辱十八年的故事;虽然剧情主旨依然在于弘扬传统美德,却依然能够让我在感受到剧情起伏、转折和悲喜的同时享受到了上党梆子的收放自如和洋洋洒洒!
    此次的竞演者杜建萍,对人物内心的展现也是可圈可点。尤其是绣娘在忍辱毁誉护婴时、遭儿恶语质问时、知血书被撕清白不可证时的撕心所唱,如泣如诉,荡气回肠。感觉如果在平阔的室外演出,即使百米外都依然能感受得真切。而且,石喜(绣娘师兄)、何宝(即所拾到的儿子)的扮演人也都有出彩的表现和演唱。全场下来,听得我也是喉咙干渴,好像自己也如台上的他们一样声嘶力竭了一番。不过也许只是今晚喝得水少的缘故。[调皮]
            结局有出乎我的意料,但想来也在情理之中。待何宝与亲生父母团圆,绣娘带着对儿子的不舍,怀揣银锁(此银锁是何宝生身父母所留,是全剧情节线索,勾连全剧)返回家乡。哪想编剧周全,之前被绣娘二叔陷害受劳役之苦的石喜,已穿上绣娘所赠新鞋,等待心上人。
    演出中,有一群人不能忽视。她们是一群绣娘,时不时的就搬着板凳出现了,既是活布景又是帮腔合唱的一把好手。
    再说舞台布景。那宛如从天垂下的一缕缕银丝,不仅十分契合主人公绣娘的身份,也在灯光的映照下随剧情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最后,不得不说说伴奏的铙钹和梆子,尤其是铙钹,简直了,略聒噪,让我一点都不羡慕坐在前排的筒子们了。要掏掏耳屎了。

          青评,由数位广东青年戏剧研究者以及活跃于报刊网络等的剧评人组成,旨在立足舞台、拓宽视野,独立思考、敢于直言,对话创作、促进评论,以沙龙形式进行戏剧热点话题讨论。

            参与本次“青评点梅花”专栏讨论的成员如下:
            张晋琼:一级编剧,文艺学硕士,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罗丽:二级编剧,戏剧戏曲学硕士,广州文艺创作研究院戏剧部副主任。
            王琴:戏剧学博士,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研究中心戏剧研究人员。
            何花:新浪微博知名博主,剧评人,《南国红豆》杂志特约作者。
            何家杰:新浪微博知名博主,剧评人,《南国红豆》杂志特约作者。
            周丹杰:中山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