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红船旧话】粤剧红船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 又以文化名片的姿态重回繁华都市

    发布时间:2015-07-20 作者:钟哲平 来源:羊城晚报 点击:

    1860年澳门妈祖阁庙前的戏棚,码头上有两只红船

    “蓬莱浅了。海桑变了。图稿丹青顿异。阳台阴厦起连云。各洞启朱窗相对。千橦电烛。万红摇水。驰道下临无地。仙都多半布金为。但月色宵宵不税。”这是邓尔雅的《鹊桥仙——广州拆城改筑驰道》。沧海桑田,改变的何止是风景风情,民生习俗?曾作为粤剧戏班交通工具和住宿场所的红船,在消失百年后,不久将重现珠江。沧桑的名字,新鲜的内容。红船的回归,恢复的未必是历史,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自信。

    201571281728324.jpg

    清代珠江繁华景况

     一艘船,一个梦,一群用心做事的人

     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Party。主角是一艘船,或者说,是一个梦。

     会场有现场乐队,有茶点,有美人华服,是一个时尚的文化酒会。阳光照进红线女艺术中心的落地玻璃墙,红线女的雕塑熠熠生辉,笑意盈盈。

     在新闻发布会上,他们不介绍领导,只介绍主创人员。介绍的时候不挂出表情严肃的会议照片,而是使用漫画式的人物速写。

     关于项目的解说词也情感丰沛,令人不得不竖起耳朵听。

     “何继青是著名的军旅作家,他为《船说》写剧本做文案,他用自己的担当、热情和坚持,使《船说》数度柳暗花明。 ”

     “黄南冰是项目的执行负责人,他放弃了更好的仕途,甘当一名文化志愿者。他说,为了《船说》,我愿意清空归零,重新出发。”

     “刚刚在布拉格获得国际舞美展金奖的高广健,极为严肃地对待每一次创作。当年他和张艺谋合作歌剧《图兰朵》时,肯定想不到有一天会被拴到珠江的一条船上。”

     “易红霞是中山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莎士比亚戏剧专家,在《船说》的创作中,她承担了几乎所有琐碎的沟通协调和文字整理工作。”

     广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谢海涛说:“粤剧是岭南的风景,广府人的乡愁,是这座城市的记忆和符号。我们真的担心走着走着,这些风景和声音就消失了,回首看时,无能为力。我们希望做点什么,为粤剧,也为这座岭南的城市。在珠江的游船上演粤剧,或者复制一条百年前粤剧艺人游走四乡的红船,就是振兴粤剧吗?我们知道可以敷衍,可以交差,可以邀功。但我们知道这完全不足以打通现代人和粤剧的隔阂,就像不足以引起离家已久的游子对故园的眷顾。我们拼命逼自己,于是有了今天的《船说》。我们将其定位为‘看广州故事,听红船传说’。”

     谢海涛身材高大,说着这段煽情的话时,却有一种极为自然而谦卑的神情。这令人想起粤剧人常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个神明就是传统,就是历史,就是这个城市的厚重感。

    201571281259245.jpg

    民间传说中的粤剧红船造型,藏于佛山“广东粤剧博物馆” (郑迅摄)

    201571281338931.jpg

    香港96岁画家胡振强作品《粤剧红船》(郑迅摄)

     旧时红船子弟的艰苦生涯

     粤剧红船兴盛于明末清初,当时城镇未有戏院。珠三角水网便利,红船是粤剧戏班下乡演出最方便的交通和住宿工具。清代广州八和会馆的“慎和堂”专门负责接戏和安排演出,光绪末年,“慎和堂”编撰了一本《广东境内水陆交通大全》,记载了粤剧戏班下乡演出的全部路线和上万个演出地点。

     红船涂上红漆,有人说是因为戏班赴京为慈禧太后贺寿,有人说红船是仿造广东红头商船而造。大部分老艺人认为,红色只是图个吉利,岸上的人远远看见红船靠岸,就知道有戏看了。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演出从四乡渐渐转移到城市,陆路交通发达,城中有戏院、茶楼等固定的演出场地,红船开始减少。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仅余的红船也相继毁于战火。旧时红船子弟的艰苦生涯,是如今粤剧艺人不易体会的。红船长约20米,宽3米,比一只“花尾渡”还小。船上的居住环境就很逼仄。红船床位有“十字舱”、“青龙位”、“白虎位”、“托衫位”、“屙尿位”、“大箱头”等。有《红船竹枝词》写道:“最衰执到大箱头,托衫都无个处愁。蚊薮同埋屙尿位,睇来亦系得人嬲。”“大箱头”是船头放戏箱的位置,仅有竹篷遮风挡雨,人需蛇形爬入。“屙尿位”位于船尾,一板之隔就能听见别人的“小夜曲”,“夜来香”也是阵阵扑鼻。“十字舱”位于船舱正中,较宽阔,有窗口,是最好的床位。红船饭菜亦很粗糙。“腊味时常去买埋,提防乡上菜唔佳。有钱一定求私伙,冇货无肴亦要挨。”

     然而这个艰苦的时代,也是粤剧大师辈出的时代。

    20157128146932.jpg

    有些较宽敞的红船有练功的地方

     《船说》,并不是要恢复红船的功能

     《船说》的灵感始于去年初,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和筹备,造船计划被列入《广州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的十大重点项目。

     “红船码头”选址定于国际金融城二期内原南方面粉厂码头,结合粤剧非文化遗产和工业文化遗产,打造岭南传统文化和时尚创意文化。

     按照规划,“红船”将于2016年初正式启航运营,从“红船码头”出发,沿着珠江主航道,途经密集的历史和现代化景点,然后从天字码头返回,全程70分钟,船上的表演时长35分钟。游船设计载客300人。

     不用多久,古色古香的“红船”将穿行于华灯璀璨的珠江,老广可在船上听粤曲、看风景、品美食。红船令人期待,选址曾引起争议。有人认为国际金融城离粤剧原生态太远,没有粤味,没有气氛。也有人认为红船本来就不是娱乐设施,只是戏班的交通工具,在船上又唱戏又喝茶的,有点不伦不类。   

     真实的红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的“红船”只是个符号。“红船码头”的功能,如果是类似于粤剧博物馆、纪念馆之类的设施,确实是建在老城区更“有FEEL”。但如果“红船码头”的功能是综合性的旅游景点,则不妨建在开阔、时尚、多元、交通方便的地方,向更多游客展示岭南文化,展现粤剧红红火火的魅力。红船本来就是开来开去的,粤剧悠扬,随珠水流动,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码头。各地游客来了广州,也会多一个了解岭南文化的好去处,而不只是卡拉OK。新“红船”的作用,不妨看作是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正如《船说》发布会的广告语:“《船说》是城市对文化的态度。”

     著名粤剧演员、广州市文联副主席倪惠英说:“珠江夜游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旅游品牌,很受大家欢迎,我们的亲朋好友来了,我们一般都会请他们去珠江夜游。而红船是粤剧的符号和象征,又和珠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以此新颖的方式来推广粤剧和宣传粤剧文化,是一个很能够吸引观众和游客的好办法。”

     《船说》总导演邢时苗说:“我们的目标是好听,好看,好玩。不管你们喜不喜欢粤剧,不管你们喜不喜欢文艺,《船说》里一定有你喜欢的。”

     



            本稿件转载自羊城晚报,作者为钟哲平。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