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名家】纪念马师曾诞辰115周年:马腔悠韵 不曾远离
发布时间:2015-07-21 作者:陈绪厚 王鹏 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
纪念马师曾诞辰115周年 戏曲艺术回顾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红线女、马师曾,家家户户点红灯,红灯绿灯都是表扬马师曾;红线女,马师曾,家家户户点红灯,红灯绿灯都是欢迎马师曾。”在容桂文化站,传来几十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朗朗上口童声,这是专为马师曾诞辰115周年排练的原创剧目,将重现上世纪50年代马师曾和红线女一起回广州时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情景。
今年是一代粤剧大师马师曾诞辰115周年,7月22~27日,广州省曲艺家协会、广东粤剧院、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容桂街道将联合举办“马派雄风 戏曲纵横”马师曾戏曲艺术回顾系列活动,包括图片展、座谈会、欣赏晚会等活动。
大师轶事:
没教过红线女唱粤剧
马师曾与红线女的爱情故事一直为外人津津乐道,堪称“粤剧大师情侣”。然而,红线女生前接受采访时透露,马师曾并非教过她唱粤剧,反而对她颇为严苛,“他没教过我,没唱过一次,没教过一点动作。我跟他配戏,他除了骂还是骂,‘怎么这样演啊!’”
红线女笑言,她和马师曾同台演戏时,她会“偷师”马师曾,“我都看他的,他的人物怎么样掌握,怎么样处理的,虽然我不学他的动作,但是他的动作我也会揣摩。我一直到现在都还在用他曾经影响过我的东西,虽然他没有教过我。他的每一个戏,每一个人物我都学过。他真的是一个大师。”
在粤剧中引入爵士乐
马师曾一生积极探索粤剧创新,曾在粤剧中引入爵士乐等音乐形式。马师曾创立“编剧部”,实行集体创作,从而促进了戏剧编剧的高产。同时,马师曾吸收龙舟、板眼、木鱼、南音等广东曲调,设立“西乐部”,引入爵士乐等音乐形式。
此外,马师曾借鉴外国演员卓别林的幽默滑稽和范朋克的豪爽侠义表演风格,创出“文丑”行当。而电影式的灯光、布景、道具制作和使用方式,也是在这一时期引入粤剧的。
[人物] 少年离家老大回
一代粤剧大师马师曾是容桂桂洲马地桥人,但115年前谁也没想到这个出自贫寒家庭的孩子此后会“称霸”粤剧界。马师曾5岁时举家迁往广州,随后辗转广州、香港、东南亚等地,终成一代粤剧大师。自少时离家后,马师曾甚少回家乡容桂。
据了解,马师曾虽自幼家贫,但天资聪慧,常常偷偷地看戏,对当时的名伶周喻林、靓元亨、新白蔡等的唱功演技都很崇拜。最后不顾父母反对,拜师傅佳为师学粤剧,进戏馆学戏。
事实上,马师曾学粤剧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为了生活,马师曾曾只身去南洋,在新加坡“尧天彩”剧团当第三小生。由于那时他的表演艺术较差,不懂粤剧的传统演法,在舞台上甚至闹了不少笑话。年轻的马师曾勤学苦练,反复钻研传统粤剧《江湖十八本》,对剧目情节、人物、曲词乐谱、步等都仔细琢磨,又采百家之长充实自己,使得他的舞台艺术修为迅速提高。
马师曾擅演丑生、小生、小武、花脸、须生等行当,其独创的“乞儿喉”,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有时还揉入方言俗语,活泼滑稽,自称一派,成为脍炙人口的“马腔”。
出生曲艺世家的林少雄年近六旬,一生从事粤剧演艺事业。林少雄告诉记者,据他了解,马师曾少儿离家后,只有一次回过顺德,“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马师曾回到顺德,在大良的人民礼堂登台表演粤剧,当时门票一票难求”。
[剧目] 重现马师曾回广州情景
“红线女、马师曾,家家户户点红灯,红灯绿灯都是表扬马师曾;红线女,马师曾,家家户户点红灯,红灯绿灯都是欢迎马师曾。”在容桂文化站,传来几十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朗朗上口童声,这是专为马师曾诞辰115周年排练的原创剧目。
容桂青少年曲艺团团长林少雄告诉记者,今年是马师曾诞辰115周年,为了纪念这个粤剧大师,他们原创这个剧目将重现当年马师曾、红线女返回广州受到热烈欢迎的盛况。
作为粤剧大师,马师曾的粤剧曾风靡广州,但由于一些原因,马师曾离开广州,迁往香港。1955年,马师曾、红线女受邀返回广州发展,受到了当时广州各界的一致欢迎,堪称当年的一件文化盛事。
中国曲协副主席、广东省曲协名誉主席李时成介绍,上面这首童谣,在他们上学时几乎人人会唱。当时马师曾响应周总理号召从香港回到广州,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迎,亦可见当时马师曾在文化界的影响力。他介绍,作为中国戏剧大师的马师曾,代表着岭南文化的一种特殊风格,所谓“马派雄风”。马师曾回到广州后成为广东粤剧院的首任院长。投入粤剧改革工作之中的马师曾,最终促成了“南国红豆”粤剧成为全国三大剧种之一。
在排练现场,记者看到,在这个原创剧目中,特意安排6对学生扮演马师曾、红线女,在剧目中将展示马师曾、红线女在戏曲表演中的经典动作。
[聚首] 马师曾之子马鼎盛登台献唱
对于此次纪念马师曾的回顾欣赏晚会,李时成提前预告了活动的精彩内容。欣赏晚会分为桑梓情浓、马派雄风、戏曲纵横三个篇章,其中“桑梓情浓”通过精彩的曲艺表演的手法呈现,体现马师曾对于粤曲文化推动的重要影响;“马派雄风”选取了马师曾经典曲目《斗气姑爷》、《三娘教子》部分篇章,由广东粤剧院一众曲艺名家主演;马师曾不仅是“粤曲之父”,在粤曲观影电影上也颇有造诣,“戏曲纵横”选取了他的《昭君出塞》、《窦娥冤》、《天问》等,这些经典剧目由容桂曲社和青少年曲艺团进行展示。
林少雄向记者透露,届时,马师曾和红线女之子、知名军事和时事评论员马鼎盛有望登台,亲自演唱父亲马师曾的经典粤剧桥段。拟邀请演出嘉宾还包括丁凡、麦玉清、曾小敏、林家宝等。
[揭秘]
顺德为何多出名伶?
中国曲协副主席、广东省曲协名誉主席李时成表示,顺德的曲艺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
顺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梁国锋也提到,粤剧中很多泰山北斗来自顺德,五大流派中顺德居其三,薛、马、白三大名家都是顺德人。马师曾作为广东粤剧院的首任院长,为新中国粤剧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者统计发现,粤剧六大编剧中,5人为佛山人;粤剧五大流派祖师爷均为佛山人。其中,9人中有5人来自顺德,包括千里驹、白驹荣、薛觉先、马师曾等。同时,记者还发现,粤剧编剧也有多名来自顺德,包括张式惠、陈冠卿等。
粤剧演员罗家宝曾表示,这可能与顺德口音有关系。佛山非遗专家梁国澄也表示,顺德话跟广州、南海口音有别,带有一丝类似杭州和苏州的话语,因而顺德人说话就像唱歌一样。
事实上,梳理粤剧的历史不难发现,流行于顺德地区的木鱼书、南音、龙舟等曲调不断与粤剧融合,使粤剧中掺杂着不少顺德音韵,老翁幼童唱起来都朗朗上口。众多的顺德籍粤剧名家正是利用这一优势不断创新,走出自己的路。
此外,梁国澄还表示,顺德粤剧人才辈出还与顺德工业、经济基础和生活环境等有关,工业发达给顺德带来了大量工人受众,经济的发展又给顺德人增加了接触世界的机会。随着生活环境改善和地方风气形成,粤剧在顺德形成了广阔的群众基础,均安、容桂、大良等三个镇街已成为中国曲艺之乡。
[传承]
纪念展厅有望明年开放
记者了解到,马师曾5岁举家离开家乡容桂,此后甚少返回家乡,而马氏家族故居早已不复存在。不少当地粤剧人士都在期盼,希望早日建成马师曾故居或纪念馆,以此带动整个粤剧的发展。
对此,容桂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街道也认真考虑此事,由于历史原因,马氏故居早已不复存在,重建故居目前的确有难度,难以操作;但值得高兴的是,容桂文化艺术中心有望明年建成,内会设有马师曾纪念展厅,届时将展出马师曾的一些珍贵资料及实物,都是马师曾后人捐赠的。
计划建设粤剧培训基地
在如今的顺德,市民对粤剧并不陌生,在每年的龙舟文化节,粤剧会在顺峰山公园“路演”;在各式的“非遗”表演中,粤剧也常常登台表演,赢得阵阵喝彩。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少孩子正在学习粤剧,正在传承这种精妙的传统文化。
梁国锋说,仅注册的粤剧团有7个,有为数众多的曲艺社,清晖园每周都会举行粤剧演出。为了大力推动曲艺的发展,2015年顺德政府工作报告还专门提到要大力弘扬龙舟、粤剧等传统优秀文化。顺德还与广东粤剧院签订协议,除演出之外,还计划在顺德建立培训基地,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本稿件转载自广州日报,作者为陈绪厚、王鹏。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