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旧话】“每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粤剧电影的华丽回归
发布时间:2015-08-20 作者:钟哲平 来源:粤人情歌 点击:
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海报
评价一部电影,一般是说好不好看。而戏剧电影则比较特别,相当于把戏剧故事从舞台上搬到了实景当中。对于这种特别的艺术,不仅要好看,还要好听。不久前上演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就是一部好看又好听的电影。
上世纪30至50年代,粤剧电影风靡一时。时隔半个世纪,粤剧电影又在暑期电影黄金档中冲出重围。《传奇状元伦文叙》华丽的拍摄手法,一扫“粤语残片”给人的印象。这部电影的上映,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回归。
一部电影,未必能掀起一种娱乐热潮。但只要能给老戏迷带来久违的亲切感,给年轻观众带来一点新鲜感,也算应了那句很流行很文艺的话——“每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丁凡饰伦文叙,蒋文端饰阿琇
两位主演的情感戏很细腻
以新手法拍摄旧题材,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的拍摄运用了很多现代手法、科技元素,背景虚实结合,服饰鲜艳飘逸,看起来科幻又华丽,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而这个故事本身,却是一个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以新手法表现旧题材,似乎从一开始就为影片的受众选择了“双保险”的定位。
广东才子伦文叙的传说有很多版本,真假并不重要。民间传说的特点就是不讲究情节发展的合理性,而结局总是寄托老百姓朴素的愿望与情感。
电影讲的是,伦文叙寒窗苦读,学识过人。他遭到富家小姐的奚落,却与小姐的丫鬟阿琇情投意合。伦文叙高中状元,皇上欲招为驸马。然而他心中有阿琇,宁愿不当状元也要回家娶阿琇。皇上准许伦文叙又当状元,又娶阿琇。有情人终成眷属。片中有大量唱段,粤剧戏迷听得非常过瘾。尤其是伦文叙感慨怀才未遇以及阿琇自诉身世的两段南音,非常深情,使人物情绪丰满,性格鲜明。
主演丁凡和蒋文端,把伦文叙和阿琇之间的情感戏演得很细腻,从眼神、身段,都能看见内心活动。难得的是,这种眼神和身段,又是戏剧表演特有的。将虚拟舞台上的表演艺术,置身于实景的电影场景中,如何做到自然融合、收放自如,就要看演员的功力与悟性了。
粤剧电影《关汉卿》海报,马师曾、红线女主演
粤剧电影《搜书院》海报,马师曾、红线女主演
红线女:7年拍了70部电影,电影和粤剧相辅相成
把银幕艺术与舞台艺术结合的修炼,前辈们早有体会。
1956年,红线女到北京演出《搜书院》,周恩来观看后对她说:“你拍过电影吧?看得出来,你唱得不错,你的表演,内心活动很细腻,这是电影演员表演的长处,你使用得很好。可是,你现在是戏曲演员,是在表演舞台艺术,舞台上的表演和镜头前的表演要求应该有所不同。舞台表演艺术是夸张的,你要注意用戏曲的表演手段,在舞台上把内心活动表现出来。”
红线女后来回忆:“我真想不到,周总理第一次看我的舞台表演,就指出了我艺术上需要努力的方向,周总理真是我艺术上的一位好导师。”(红线女《红豆英彩——我的粤剧表演艺术及其他》)
红线女认真思考周总理提出的课题,在实践中琢磨出细微的体会。“久而久之,摄像机不再是阻拦她显示感情的‘对头’,反而成了她展现内心世界的‘密友’。电影与戏曲不同,面部的感情哪怕只是一点小小流露,也能毫如纤发地展现出来。如果自己在电影上‘做’出来了,那么回到舞台之上,就可以转用程式表现再加以‘放大’。反之亦然。逐渐,红线女练就了银幕、舞台的两种表现本领,做到毫不混淆。同时也善于从容地进行‘转化’。……红线女从影7年,结果拍出来70部影片。其间是怎么工作的?据她说,早就请了两位经理人,一位负责粤剧,一位管电影,自己这才可能‘分身’在电影和粤剧之间,白天干一种,晚上再干一种,就这样没日没夜地连轴转!”(徐城北《红线女速写》)
红线女在1986年出版的《红线女自传》中,也多处提到打通电影艺术和粤剧艺术的创作体验。这些感受,对于现在的演员,都是很好的教材。
“电影和粤剧这两个姐妹艺术品的创作方法,在我这个演员身上,无论在电影的镜头前,或是在舞台上的艺术创作中,都起着相辅相成,互相启发促进的效果。”
“当电影演员要求的表演,可不同于舞台上表演的要求;舞台上演员是一气呵成,剧中人物该演到喜、怒、哀、乐之处,你可以按情绪的需要,像江河奔泻,直下千里,淋漓尽致。电影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就不同了,角色的感情,是根据导演镜头处理的发展而发展的,有时导演采取跳镜头、跳场景的拍摄处理,远景和近景不同的要求,演员演至情绪上必须伤心而下泪的地方,导演一声‘CUT’,演员只有把感情像关灯一样‘啪’的一声便把眼泪收起来,不哭了。……哭、笑、喜、怒那种不连贯的表演,真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作为一个电影演员来说,掌握起来并不容易。但这也着实锻炼演员。无论是思想感情的变化使用,或者是眼睛神态焦点远近的表演,对我这个年轻的演员来说,都有极大裨益。”
京剧电影《生死恨》海报,梅兰芳主演
京剧电影《生死恨》剧照,梅兰芳、姜妙香主演
梅兰芳:电影是镜子,能让戏剧演员培养“全景”观念
比红线女更早触电的戏剧演员,还有京剧大师梅兰芳。
早在1922年,广东人黎民伟就到北京为梅兰芳拍摄了几个影片,包括《黛玉葬花》、《木兰从军》、《上元夫人》、《天女散花》、《霸王别姬》、《西施》的片段。黎民伟把这些影像剪辑成一部两本长的戏曲短片,在影院映出,成为最早的京剧纪录片。其中《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别姬》中“剑舞”、《上元夫人》中“拂尘舞”,都是京剧特有的舞蹈场面。“羽舞”表现吴王夫差沉迷酒色,要浮华;“剑舞”表现虞姬在四面楚歌中舞剑,要悲壮;“拂尘舞”表现上元夫人在筵席上高超的歌舞,要惊艳。
梅兰芳在拍摄时,体会到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以及举手投足的停顿对于特写镜头的重要性。他要求摄影师在变换镜头时必须保持舞蹈动作的连贯。通过与黎民伟的合作,梅兰芳精辟地总结出,电影是“似碎还连,如像一块七巧板,拆散后拼得拢,使人没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1947年,梅兰芳、姜妙香拍摄了彩色电影《生死恨》,由费穆导演,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梅兰芳认为电影是一面镜子子,能照见自己活动的全貌,能让戏剧演员培养“全景”的观念,有助于演员从旁观者的角度反复观看自己的演出,从而找到优缺点,不断进步。
香港曾经七天拍出一部粤剧电影
为梅兰芳拍摄电影的黎民伟,早在1913年就创作过一部粤剧电影《庄子试妻》, 这也是第一部香港本土电影。其后又拍摄了《左慈戏曹》、《客途秋恨》、《呆佬拜寿》三部改编自同名粤剧的电影。这四部电影尚处于默片时代,没有声音,当然也没有唱腔。
直到1933年,薛觉先主演的电影《白金龙》在香港公映,粤剧演员开始纷纷转向银幕拍电影。
据香港电影资料馆统计,香港拍摄过上千部粤剧电影,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任剑辉、白雪仙主演的《帝女花》和《李后主》,陈宝珠、梅雪诗主演的《再世红梅记》,龙剑笙、梅雪诗主演的《三笑姻缘》等。但也有不少粗制滥造的电影,更有七天赶拍一部电影的,被称为“七日鲜”。
内地方面,粤剧电影数量虽然不多,但屡出精品。如马师曾、红线女主演的《搜书院》、《关汉卿》,红线女主演的《沙家浜》,红线女、罗家宝主演的《李香君》等。
时隔多年,粤港两地都很久没有上映过较有影响力的粤剧电影了,观众颇有饥渴感。《传奇状元伦文叙》即将在香港首映,两位主演在香港又有众多戏迷。新一轮“伦文叙热”,指日可待。
本稿件转载自粤人情歌,作者钟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