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粤剧博物馆探馆 四大看点话你知
发布时间:2016-01-18 作者:不详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
荔枝湾涌边、老榕树下,古老的粤剧将在一座充满岭南传统特色的园林中重新焕发青春。
粤剧博物馆将以岭南传统园林式建筑布局呈现,图为广福戏台。
博物馆汇集了众多岭南传统工艺,图为精美的木雕作品。
屋檐上栩栩如生的木雕人物。
博物馆保留了原来横跨荔湾涌上的木桥。
粤剧博物馆将成为岭南建筑的又一代表作。
粤剧博物馆坐落在粤剧艺术底蕴深厚的荔湾老城区。
“花深深,柳阴阴,听剧院声歌,且凉凉去;月浅浅,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荔枝湾涌边、榕树之下,古老的粤剧将在一座充满岭南传统特色的园林中重焕青春。
近日,记者探营发现,计划于2016年年中开馆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主题建筑已建设完毕。吸收广东各大名园精华,汇集了大师们精雕细琢的石雕、砖雕、灰塑、陶塑等传统工艺作品,让这座艺术博物馆不仅是戏曲博物馆,更成为了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
看点一
博采广东四大名园及宝墨园众长
英石堆砌而成的假山,曲径通幽;古朴的庭院各具特色,错落有致。粤剧艺术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位于荔湾区恩宁路旁、荔枝湾涌畔。
中国戏曲与传统园林本来就是天作之合,可谓“曲境就是园境,园境又同曲境”。工作人员介绍,为承继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意境传统,主动追求粤剧艺术与岭南园林艺术在精神内涵与园林建筑表现上的气韵相合,粤剧艺术博物馆以岭南传统园林式建筑布局呈现。
荔湾老城区作为广州城市发展历史中最古老的地区之一,不仅保存着广州市完整的旧城空间格局,也是粤剧艺术的重要发源地,红线女、白雪仙、白玉荣、罗品超等多位粤剧名伶的故居都在此。距离博物馆不足200米处的八和会馆,荔湾涌边、榕树之下至今仍有粤剧唱响。地区本身的历史与戏曲和园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一座荔湾涌畔的岭南传统园林作为承载广州粤剧的文化空间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园林建筑环绕中心晚沙湖,错落别院声歌、普天乐、梨园种声、銮舆载乐、吉庆别馆、琼花堂六组院落空间,院院相连又相对独立,与广福戏台及主景假山共同形成一曲起承转合的山水合音。
据文化部门介绍,即将建成的粤剧博物馆亭楼阁榭既复古又有西关特色,吸收了广东四大名园及宝墨园之精华,希望能成为广东的“第六园”。
看点二
汇聚岭南传统工艺“三雕两塑”
粤剧艺术博物馆以岭南传统园林形式,汇集岭南传统工艺的“三雕二塑”(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和陶塑),成为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
在粤剧博物馆建设之前,广州市长陈建华曾表示,荔湾有两个精品,一个是陈家祠,一个是西关大屋。粤剧博物馆要突显陈家祠和西关大屋的风格,成为岭南建筑的代表,打造成荔湾的又一个传世精品。
粤剧博物馆内使用的大量传统建造工艺都由传统工艺大师亲手精心制作,艺术成就相当高。
广福戏台坐南向北,聚集了诸多广府精品民间工艺,戏台中间的一副砖雕作品尤其引人注目。这幅作品名为《六国大封相》,由番禺沙湾的民间艺人、砖雕大家何世良所作。作品是以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合众抗秦成功,接受六国相印为背景,场面热闹、人物众多,借鉴了粤剧舞台热烈气氛和着装,雕刻层次丰富、人物眉目传情,将传统广府砖雕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粤剧博物馆还没开放,但这幅作品已经获得了第12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工艺美术作品奖,这是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之一。
在粤剧博物馆主体建筑正门屋顶,一个个陶瓷小人憨态可掬,一朵朵鲜花娇艳欲滴。这组俗称“石湾公仔”的陶塑瓦脊作品,其作者是来自中山的陶艺大师何湛泉,他曾经负责了陈家祠陶塑修复工程。
“粤剧博物馆的作品都是艺术品,而不是工艺品。”在金銮堂,八副金漆木雕作品颜色鲜艳,人物栩栩如生。工作人员指着作品介绍说,这些作品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金子松所作,题材是包括“时迁盗宝”在内的八段粤剧武打戏。
看点三
引入荔枝湾水,戏台宛在水中央
荔枝湾涌泮塘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岭南名园荟萃之地,从南汉“昌华苑”、“刘王花坞”到唐代名园“荔园”,至清代集中出现了以海山仙馆和小画舫斋为代表的私家宅园。著名的海山仙馆在逾百亩的大湖面上,离大殿十数步外湖中水面曾有戏台,小画舫斋也曾建有戏台。
作为粤剧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如何引入荔枝湾涌水系,重现水上看大戏的盛景一直备受关注。记者探营发现,一个西关特色浓郁的“广福戏台”已经搭建完毕。广福戏台一共三层,首层有一个平台可供戏曲表演,二三层则可供演职人员准备演出之用。在广福戏台周边,有一个水池环绕,等博物馆完全竣工后,这里将引入荔枝湾水系,届时广福戏台宛在水中央,游客可免费欣赏到精彩的戏剧表演。
除了设置水上戏台之外,博物馆主馆还设有一间容纳250人的表演剧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剧场灯光音响等设备都十分先进,尤其是背景板,选用的是当前最先进的LED屏,除了上演粤剧之外,还可以表演话剧等。
看点四
红船重现往昔生活练功场景
粤剧博物馆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粤剧藏品展示。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15年12月中旬,博物馆已获赠藏品共1400多件(套),购买藏品共2500多件(套),借展藏品108件(套),粤剧申遗证书是本次展品中的重头戏。
除了常规展品外,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博物馆重新研究了红船的历史与构造,定做了一条约5米长的红木实木红船。红船嵌套幻影成像技术,将制作的三维电脑影像与模型内的实物结合,展现当年船上生活练功场景,不但具有欣赏价值,也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展示、体验、互动”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主要特征。结合粤剧非物质的特性,博物馆使用了不少声光电体验与互动手段——不仅呈现了粤剧历史,观众更可以通过影像与声音技术欣赏到经典剧目、各式流派唱腔,还能看到粤剧化妆、各种功法的视频。
规划
粤剧博物馆分为南北岸两个部分,设南岸恩宁路、北岸多宝路两个入口,组成一河两岸的公共空间。
南岸为博物馆主体部分,主要承载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动等主要功能,北岸为博物馆办公等配套服务。
南岸场地西侧为主馆高台园林,二层公共廊道连接多宝路与恩宁路,主馆设有一间容纳250人的表演剧场,负一层为主要展览区,负二层为地下停车库和藏品库。南岸东侧园林建筑环绕中心晚沙湖,错落别院声歌、普天乐、梨园钟声、銮舆载乐、吉庆别馆、琼花堂六组院落空间,院院相连又相对独立,与广福戏台及主景假山共同形成一曲起承转合的山水合音。
北岸建筑为博物馆的配套功能,主要包括内部行政办公、对外培训、观众服务及群众活动等功能。配合南岸主体建筑,采用传统建筑形式,营造二层平台园林环境。
大事记
2011年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期间,黎子流及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有关专家呼吁在广州市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进一步弘扬粤剧文化。
2012年广州专门成立筹建机构,通过广泛考察,反复听取人大、政协以及黎子流、红线女、林兆璋、何镜堂、张锦秋等粤剧界和建筑界专家意见,用了近一年时间对博物馆建设进行科学研究和充分论证,最终广州市发改委对粤剧艺术博物馆项目进行立项批复。
2012年11月26日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奠基仪式。
2012年12月12日广州市规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粤剧艺术博物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方案。
2013年粤剧艺术博物馆全面开展建设工作,同年启动藏品征集工作。
2015年底粤剧艺术博物馆主体工程基本竣工,计划2016年中正式开馆迎客。
本稿件转载自南方日报,作者不详。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