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观点速递】拯救驻场粤剧 重在改变功能定位

    发布时间:2016-01-20 作者:陈小雁 来源:大洋网 点击:

    目前大同酒家下午仍有粤剧茶市,但晚上的夜市茶舞则暂停。广州日报记者苏俊杰摄
     

            本月9日,大同酒家暂停了5楼的夜茶和6楼歌舞厅营业,200余名老街坊重聚歌舞厅,跳完最后一支舞,留下无限惋惜与眷恋。

           茶舞风光不再、老字号苦苦求生、驻场粤剧惨淡营生……这些带着时代印记的事物无不遭受现代生活的碾压,或青黄不接,或收入骤减,令人唏嘘。在这些逐渐远去的事物中,很多都带有老广州独特的人文风情,如茶市的曲艺演出、粤剧表演。眼前是一盅两件,耳畔是粤韵悠扬,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是广州风土人情的缩影,也是地道的岭南文化。这些具有民俗内涵的事物一旦消亡,损失是巨大的。

           保护这些扎根于生活的民俗,不能只算经济账,也要从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加以考虑。为何民俗失去现实土壤?笼统的说,一方面,这些民俗的受众老去,消费力不济导致经营困难;另一方面,新生代对民俗没有情感共鸣,时代隔阂令民俗没有培养新拥趸。在这种语境下,我们该如何保护民俗?

           以驻场粤剧为例,笔者认为,改变此类民俗的生存境地,不妨改变这类场合的功能定位。借鉴实体书店转型的案例,书店不再是卖书的地方,而是一个文化传播场所,这种定位丰富了书店功能,讲座、展览、交流会、咖啡厅、文创品售卖点等,这种功能的转型令书店逆势发力,获得二次生命。同理,驻场粤剧所在的茶楼,重新定位其功能,不要把它仅仅看做一个餐饮地点,而是民俗展示馆、旅游观光地。在这种定位下,茶楼承载的内涵更多元,吸引的人群也更多样,未来发展的道路也更宽广。当茶楼不再单纯是餐馆,其盈利模式也将发生蝶变。

           仅从旅游行业的角度看,北有二人转,中有海派清口,南有何拳头产品?“粤剧+茶市”或者“评书+茶楼”,声色味体验俱全,将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也是广州文化的一个窗口。去东北旅游的人,都会热衷于去刘老根大舞台凑个热闹。这种文化消费,可以迅速让人领略当地的人文风情,融入当地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市场价值。去伦敦旅游的人,都必看歌剧魅影,图的也是一种文化熏陶。

          广州具有浓厚的民俗积淀,何尝不能打造类似的文化输出平台?抓住这些逐渐消逝的民俗,整合市场资源,精心包装形成广州版的“刘老根大舞台”,未尝不可。

     



            本稿件转载自大洋网,作者陈小雁。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