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知识】海外粤剧团体介绍(三)
发布时间:2016-03-16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1、丹戎巴葛粤剧团
新加坡注册非职业粤剧团体。成立于1993年, 由丹戎巴葛民众俱乐部(又称民众联络所) 创办和主理, 艺术总监卢眉桦, 团长纪素兰。 团址在新加坡广东民路丹戎巴葛俱乐部内。该团自成立以来, 先后开设了唱腔、 身段、 化装、 表演等粤剧训练班, 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演出活动。 培养了一批粤剧演艺人才, 并由师生演出了《白蛇传》、 《打金枝》、 《牡丹亭》、 《郭子仪祝寿》、 《荆轲刺秦皇》、 《凄凉辽宫月》 等粤剧剧目。 此外, 还参加了“ 年华族文化节—— —地方戏剧欣赏会”、 “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文化基金筹款之夜等大型晚会。 该团有学生演员七八十人。
2、丘永基音乐戏曲学院
新加坡注册非职业粤剧团体。成立于1993年, 由丹戎巴葛民众俱乐部(又称民众联络所) 创办和主理, 艺术总监卢眉桦, 团长纪素兰。 团址在新加坡广东民路丹戎巴葛俱乐部内。该团自成立以来, 先后开设了唱腔、 身段、 化装、 表演等粤剧训练班, 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演出活动。 培养了一批粤剧演艺人才, 并由师生演出了《白蛇传》、 《打金枝》、 《牡丹亭》、 《郭子仪祝寿》、 《荆轲刺秦皇》、 《凄凉辽宫月》 等粤剧剧目。 此外, 还参加了“ 年华族文化节—— —地方戏剧欣赏会”、 “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文化基金筹款之夜等大型晚会。 该团有学生演员七八十人。
2、丘永基音乐戏曲学院
新加坡注册艺术团体。 成立于1997年, 创办人为院长、 艺术总监丘永基。院址在新加坡大牌531大坡克罗士街上段#04-40(A) 芳林大厦。该学院以教学为主, 兼营演出业务。 开设的课程有: 华语流行曲、粤语流行曲、 粤曲卡拉OK歌唱训练班, 粤剧大喉、 平喉、子喉的独唱和合唱曲班, 以及相应的排练、观摩会等。 由丘永基亲授课程和指导。该学院成立以来, 培训了数百学员, 有的已成为新加坡各社团的业务骨干。 年院长丘永基首次带领学生到中国, 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和佛山金马剧场举行两场含粤剧内容的“国风情韵”音乐艺术晚会。 并先后邀请中国粤剧演员丁凡、 倪惠英、梁耀安、 李淑勤、 麦玉清、 何华栈、 姚志强、蒋文端、 黄伟坤等前去新加坡演出。
3、新明星粤剧中心
3、新明星粤剧中心
新加坡注册艺术团体。 成立于1999年,原称明星戏曲中心, 后改为现名。 创办人为原广东粤剧院演员凌东明, 以及曾宪娥、 卢瑞明, 艺术总监和行政负责人为凌东明。 地址在新加坡振瑞路51座#03-75 。
该中心在“开创美好的明天”思想指导下, 以“弘扬华夏戏曲文化,致力于推广粤剧艺术” 为宗旨, 实行粤剧教学与演出实践相结合。 主要课程有: 粤剧身段、 表演、唱功、 音乐操曲、 卡拉OK、 排戏走台等, 并提供上门辅导; 结合教学进程, 定期举办演出活动, 还邀请广东、香港、 澳门的专业粤剧演员莅新同台演出, 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观摩的机会。
该中心成立以来已培训学员达200多人, 举办各类师生演出超过50场, 排演了《绝情谷底侠侣情》、 《嫦娥奔月》、 《恨海情天秋月寒》、 《琴缘叙》、 《欢喜冤家闹洞房》 等粤剧剧剧。 此外, 还应邀到中国上海、 广州、 湛江、 肇庆等地和马来西亚吉隆坡,与当地戏曲团、联欢演出或为筹款义演。该中心以学员多、 演出活动多、与兄弟社团合作多、参加敬老慈善活动多和出国交流多而受到好评。
4、霹雳慈善社
马来西亚怡保注册非职业粤剧社团。 成立于20世纪初, 原名霹雳慈善剧班,1921年改为现名。 首任社长郑荣发, 曾任社长有郑木源、 林六经、 刘一庄、 梅锦庭、 陈乃烘、 梁圻源、张国林、李源安等,现任社长程志达。1918年之前, 该社曾附属于华侨职员娱乐场所文明阁, 此后独立存在。社址几经变迁,30年代中期在奥士本街2号(万胜街口)购地兴建本社大厦,定址至今。
该社是融慈善事业与演剧活动于一体的社团。宗旨是:给会员以演剧训练, 为慈善、 教育及其他用途筹款; 提倡会员在社交及智、 德、 体上的发展; 运用会款, 资助慈善机构; 发展会员间的互助事业。社址内设置会员书报阅览室、 剧务部, 并举行各种室内外球类运动。 该社社员有本埠的和外埠的, 还有名誉社员和联络社员, 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多时近千人。 该社成立以来,倾力于慈善事业,首次公开演出活动是为当年广东水灾赈济筹款, 上演中国古装剧《陆兰清劫富济贫》。这是他们自导、 自演的第一出长剧,脚色包括武生、小武、 花旦、 公脚、 小生、 总生、 正旦、 丑生、 大花面、 二花面等十大行当, 还有演出助手、 音乐棚面和负责舞美、 服装、 道具等人员。 此次公演影响遍及马来亚各埠, 接着他们还被邀请到庇能、 吉隆坡筹款义演。 从1914年至1945 年,该社为义学、 红十字会、 中国水灾、 济南惨案、慈善公益而举行了23次大型筹款义演活动, 并指导了怡保的精武会、兴中妇女剧团、 银禧舞所舞娘剧团等10个团体的公演。 从1946年到1996年, 该社为各类慈善义学、 公益筹款、 本社庆典、 节日联欢等,演出过百场次, 筹得善款数百万元。
1937年至2000年该社先后演出过的剧目(1936年以前资料散失) 计有: 《骊姬杀申生》、《郑庄公掘地见母》、 《民族英雄》、 《团结御侮》、《梅开灿烂樱花落》、 《焦土重生复兴花》、 《还我山河》、 《投鞭断流》、 《重耳走国》、 《浩气贯长虹》 等百多出。 另外, 凡有该社社员获州元元首苏丹殿下) 颁赐荣誉勋衔时, 均举办庆典演出《跳加官》以示祝贺。
该社重视与各地粤剧团体的交流, 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 香港粤剧艺人陈宝珠、 尹飞燕、南红、凤凰女、阮兆辉、黄君林、罗家英等和香港金龙、碧云天、雏凤鸣、黄金、 大群英、龙凤等粤剧团曾先后访问过该社并与之交流演出; 该社还经常与槟城、 吉隆坡、 新加坡等地的粤剧社团如菁华俱乐部艺群音乐社、新声音乐社、 国声音乐社等交往, 互相切磋技艺。
该社1965年之前曾获国家和社区、 机构团体颁赠各类纪念杯近百件;此外, 该社的名誉社长、霹雳州苏丹依特里士沙殿下、阿兹兰沙殿下及其王妃多次亲临该社庆贺。 而最能体现该社心系祖国的是一直珍藏着两件文物,一件是民国元年孙文大总统颁给慈善社的筹赈广东水灾的奖状;另一件是一幅白绸题词,是当年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慈善社屡次为中国水灾演剧筹款而亲笔题赐的。
(本文摘自《粤剧大词典》,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摘自《粤剧大词典》,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