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人情歌】他就那样斯斯文文地坐在那里 粤剧的儒雅就勾勒出来了

    发布时间:2016-03-31 作者:钟哲平 来源:新快报 点击:

    开腔立派的粤剧大老倌陈笑风
     

           陈笑风获得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是毫无悬念的。风腔之儒雅,他在粤剧界无出其右。而他为人之温文谦逊,亦让人如沐春风。

           就在陈笑风获得终身成就奖不久,今年1月30日,香港文化中心上演了一台《风腔戏曲承传演唱会》,粤剧界名伶汇聚一堂,庆祝陈笑风获得实至名归的荣誉。

           年迈的陈笑风话不多,一直微笑着。他就那样斯斯文文地坐在那里,粤剧的儒雅就勾勒出来了。
     

    ■儒雅的陈笑风老师(钟哲平摄)。

    ■儒雅的陈笑风老师(钟哲平摄)。
     

    “我喜欢数理化,不过既然演戏了,就把戏演好吧”
     

           陈笑风是开腔立派的粤剧大老倌,出自舞台世家。父亲是著名粤剧编剧、电影导演陈天纵,陈笑风的七个弟弟妹妹均从事粤剧及影视行业,其中妹妹陈小华、陈小茶、陈小莎均成名很早。兄弟姐妹们的配偶又多是行内人。“陈家班”行当齐全,人才辈出,是粤剧界的骄傲。
     

    ■陈笑风、红线女《王魁与桂英》。

    ■陈笑风、红线女《王魁与桂英》。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来自艺术大家庭的大艺术家陈笑风对笔者谈起自己的学艺经过时,开口就说:“我本来不是学戏的,我喜欢数理化,我读大学是读建筑工程的。生活使然,我走进了这一行,既然如此,就把戏演好吧。”陈笑风出生于1926年,东莞人,少年时曾在香港、澳门、广州度过,就读广东大学土木工程系,后来由于生活困难,弃学投身粤剧界。由于是“半路出家”,陈笑风更比其他人刻苦。他深知戏行竞争大,每一个功架、每一句唱腔,都要精益求精。

           陈笑风唱腔精致细腻,塑造人物情绪丰满,代表作有《宝玉哭晴雯》、《梁山伯与祝英台》、《绣襦记》、《朱弁回朝》、《王大儒供状》、《昭君公主》、《六号门》等。转眼间,十八九岁才入戏行的陈笑风,从艺已经70多年了。2015年12月7日,陈笑风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风腔特色:浓情溶于雅韵
     

           在1月30日香港文化中心的《风腔戏曲承传演唱会》上,粤剧界名伶汇聚一堂,纷纷献唱,祝贺恩师取得终身成就奖。

           陈笑风在后台接受笔者访谈,谈到粤剧的现代戏时说:“现代戏生活化一些,人物更活灵活现。表演时没有以前的借鉴,要靠演员自己认真揣摩,塑造人物角色。”笔者提到《六号门》,陈笑风说:“对,《六号门》就是很好的现代戏,我很喜欢这个戏,后来欧凯明也演得很好。”
     

    ■陈笑风、林锦屏《朱弁回朝》。

    ■陈笑风、林锦屏《朱弁回朝》。
     

           欧凯明是晚也来到香港文化中心,与郭凤女合唱一曲风腔名曲《文成入藏》,为陈笑风老师祝贺。欧凯明说:“陈笑风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前辈。他对我非常关心爱护,让我非常感动。如今他交给我更大的责任,叫我传承风腔流派的艺术。我一直很努力,学习老师的《山伯临终》、《胡二卖仔》、《文成入藏》等歌曲,也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通过我的努力,我希望不会令老师失望。”

           著名花旦苏春梅则演唱了一曲《痴心情血醒花魂》,提起十几年前和陈笑风合唱此曲的情景,苏春梅感念地说:“这首曲是我和陈笑风老师原唱的,十几年前录制过,今晚能参加这个节目我非常荣幸。当年录制的过程中,陈老师耐心教我研究人物和唱腔,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陈老师精雕细琢,每一粒音、每一个字,都很讲究。我当时的声音很亮丽,年轻力壮,而所演的角色是很柔弱的,陈老师就教我要 ‘忍气吞声’。他就示范,录好音叫我跟着唱。他真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好老师,他身上有学之不尽的艺术。”

           在当晚的晚会上与苏春梅合唱《痴心情血醒花魂》的李天弼则是一位资深唱家与粤曲唱腔研究者,著有《粤韵风腔荟萃》一书。李天弼认为风腔的特色,就是“浓情溶于雅韵”。他还特别留意到风腔名曲中的南音唱段。
     

    ■陈笑风、卢秋萍《绣襦记》。

    ■陈笑风、卢秋萍《绣襦记》。

     

           李天弼整理出35首包含南音唱段的风腔名曲加以研究,包括《楼台会》、《文成入藏》、《玉哭潇湘》、《锦江诗侣》、《孤舟晚望》、《宝玉哭晴雯》、《朱弁回朝·招魂》、《桃花依旧笑春风》等,从而总结出风腔南音的特色。

           “风腔南音,据曲中情节、人物情绪出发,常常将合尺与乙反夹杂使用,清唱爽唱,相互配合,更取法于地水南音,是以韵味醲郁,百听不厌。”

           “风腔南音,著重情意连绵不断,字与腔彼此相连的同时,讲求吐字清晰。他喜欢用字的韵母带腔,又用腔的余韵带字。”(《粤韵风腔荟萃》)
     

    “八十岁也能唱风腔名曲,这是风腔之妙”
     

           当晚受到陈笑风邀请专程从广州赶来捧场的还有粤剧老艺人、广东八和会馆执行主席王伟强(我自强)先生。今年80多岁的我自强是陈笑风的老朋友,他眼中的陈笑风,更多伴随着远去的岁月而沉淀的温情。

           “我和陈笑风相识,是60多年前了。大概在1953年或1954年的时候,我和陈笑风在一个团拍档。陈笑风是正印小武,我是第二小武。我们一起做了两届班。这趟人个个都很厉害,做戏收拾得好好。陈笑风对艺术很执着、很严谨,演出很认真。我们在珠江三角洲巡回演出,不论是在大城市还是下乡,去到农村的戏院、戏台、戏棚,演出一样这么认真。现在做戏,很多人不注意这些。在广州大剧院做就样样都认真,穿的戏服漂亮,靴也上过色,落乡就‘求其’(随便)了。我们以前和陈笑风老师一起做戏,他是不会这样的。陈笑风德艺双馨,如今获得广东终身成就奖,是福至由归,非常及时。我们在他身上学了这么多东西,都觉得他应该更早获这个奖。踏上古稀之年,他依然对粤剧艺术这么钟情,做到老学到老,对一句曲词、一个唱腔,都认真钻研。这和他出身有关系,他是大学生,是有文化的老倌。在粤剧行中,有这么高文化的老倌比较少,只有三五个。马师曾也是一个。陈笑风不仅自己学到老做到老,而且对粤剧的振兴、传承,他是不遗余力的。珠江三角洲到处去,哪里有演出,哪里邀请他,他都很热心地去传承,收徒传艺,很难得。我们这一辈人,学戏的时候下了很多苦功,吃了很多苦头,流了很多汗水。有点成就了,就通过演戏来养家糊口。所以我们对粤剧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陈笑风与我自强(钟哲平摄)。

    ■陈笑风与我自强(钟哲平摄)。
     

           讲到动情处,我自强即兴唱起风腔名曲《朱弁回朝·招魂》,老腔抑扬,字字沧桑,吞声之处,魂兮飘远。

           我自强一气唱罢,气息愈发从容,还细致地解释风腔之妙:“风腔,好多人喜欢学。风腔的好处在哪里?就在于吞吐、收放自如。有很多时候用真嗓,有时候真假结合。大部分腔是‘到肚’的。放的时候不会 ‘爆麦’、嗡嗡声,气从丹田上,百听不厌。我八十岁也能唱风腔名曲,这是风腔之妙。我能学到五成,我都好高兴啊!”

     

     



            本稿件转载自新快报,作者钟哲平,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