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人情歌】粤剧有大美 粤人应自豪

    发布时间:2016-04-11 作者:钟哲平 来源:新快报 点击: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艺术,都有独特的魅力而令人迷恋。令无数海内外粤人痴情不改的粤剧,其本体特征是什么?新一代的创作者,应如何理解、运用粤剧的艺术特征,使粤剧之美绵延流传?

           3月25日,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中国粤剧网主办的粤剧学者沙龙第二期,迎来粤剧编剧家、评论家潘邦榛老师,讲述《坚持粤剧艺术的本体特征》。
     

    ■潘邦榛老师
     

    1 潘邦榛一坐下来就说,今天一定要讲广州话
     

           当主持人宣布当天沙龙用广州话时,潘邦榛老师高兴地说:“今天我们讲的内容就是关于广州话的声腔与音韵之美,所以一定要用广州话!”

           潘邦榛是著名粤剧编剧家、评论家,从事粤剧创作逾半个世纪。很多粤剧迷都记得,以前电台经常播放粤曲,主持人报节目名时,就念到“下面播放××,由×××演唱,潘邦榛撰曲……”

           这位撰曲的潘邦榛并不仅仅是撰曲者,他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是很早分配到广东粤剧院的大学生。他是《粤剧大辞典》编纂委员和《广东粤剧系列丛书》主编,著有《戏曲天地任纵横》、《广州话分韵词林》、《粤剧板腔》等专著,是粤剧人中的学者。

           “关于粤剧的题目有很多,我们先对本体的东西进行阐述,让大家对粤剧有基本概念,以后才做细分的研究,”潘邦榛说,“不久前,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也提到要坚持戏剧戏曲的本体特征。对于我们的学者、编剧、演员、粤剧爱好者而言,了解粤剧的本体特征都是很重要的。
     

    ■1860年,澳门妈祖阁前的戏棚。
     

    离开了粤语方言,粤剧就不姓“粤”
     

           潘邦榛首先从粤剧官话转为白话这段历史谈起,介绍了粤语方言对粤剧的重要性。

           潘邦榛认为,每个地方戏曲都有起源、发展的历史,形成独特的艺术本体特征,以此区别于其他地方戏曲。最能体现某一地方戏曲本体特征的重要标志,就是地方语言和声腔音乐。粤剧也不例外,粤语方言和粤韵声腔这两大特色更为突出。

           在接下来两个多小时的沙龙中,潘邦榛娓娓道来,又说又唱,讲述了:粤剧从官话转为白话实现了地方化、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的提高;现代粤剧形成了以板腔体结构为主,曲牌体结构为辅,自成一格的声腔系统;粤剧声腔的研究包括各类板腔与曲牌的关系,及其不断的丰富变化;粤语方言中俗语和熟语的运用使得粤剧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粤剧有大美,粤人应自豪。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陆键东说:“潘老师提出粤剧的本体特色这一说法,让我深受启发。现在的新编粤剧也是讲粤语的,为什么总是欠一点味道呢。我想,这是因为粤剧艺术包含了粤语地方民间文化最精华的东西。马师曾、小明星这些昔日明星,为什么我们觉得他们唱得有味道,味道这种很虚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想就是广州早已消失的民间世俗生活的浓缩。这种精神上的东西,也是粤剧之粤味的维系。”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编剧曾志灼说:“就好比潘老师编剧的《魂牵珠玑巷》,就能看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味道,看到岭南文化的灵动性。”

           潘邦榛曾与杨子静合著《广州话分韵词林》,对粤语的分韵深有研究。

           潘邦榛说:“粤语有九声,发音是很讲究的,歪一点意思就完全不同。比如你说文章,歪一点就变成蚊帐了。‘落花满天蔽月光’,七个音一变,就不知所云。所谓字正腔圆,就是准确运用标准的字音而生发出圆润的腔。”

           为了讲解粤语独有的入声字,潘邦榛念了一段马师曾的“数白榄”:“想起我当初,就孤寒到已极。饮又唔舍得饮,食又唔舍得食。人哋请饮茶,我食完又兼夹搦。叫我请番餐,我情愿脚伸直。不论系远亲,抑或系近戚。讲到借钱呢一层,完全系无交易。”

           生动的念白让大家开怀大笑,潘邦榛说:“看,粤语声韵就是这样有趣巧妙、朗朗上口。粤语俗语、熟语、惯用语在粤剧唱词中融合,体现出粤剧的韵律美、地方美。现在有些演出团体,将外省兄弟戏曲的短剧移植到粤剧舞台,将人家剧本的‘介口’和唱词念白照搬,不按粤语声韵句格照唱;又不用粤剧板腔、小曲、牌子,而只是直接将人家的唱词谱成 ‘生圣人’(新曲)。虽然他们唱的也是粤语,但我认为都不能算是粤剧。”
     

     

    ■1905年的明信片,图中是广东八和会馆。
     

    不用刻意地去追求自我,每个人都有自我

           除了粤语方言的运用,潘邦榛认为在粤剧艺术中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粤韵声腔,两者密不可分。声腔其实就是方言在情感、音调、节奏方面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潘邦榛介绍说:“粤剧粤曲的音乐是板腔体与曲牌体的结合,十分丰富多彩。有梆、黄板式及独特的专戏专腔、流派唱腔,并吸收了南音、木鱼等民间说唱,有广东音乐、小曲、牌子和各类外来音乐。它们有各自的性能,还有不同的调式、多样的变化。进行粤剧粤曲创作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按照一定的布局,对这些板腔、曲牌准确地、灵活地选用,铺排、转接并编写填词,以便更好地表现剧曲的内容和各种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而且加强唱腔音乐独特的表现力。正是由于具有这两个方面的本体的艺术特征,所以粤剧粤曲始终姓‘粤’,成为岭南文化的瑰宝,成为区别于全国其他地方戏曲、曲种的主要标志。”

           潘邦榛强调,之前所说的很多粤剧之美,其实并非完全是粤剧独有的,但我们的前辈很善于总结。潘邦榛说:“曾有北京专家说,粤剧是全国地方戏曲中音乐最丰富的戏曲之一,音乐性很强!田汉先生也曾称赞粤剧‘热情如火,缠绵悱恻’。这些都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大家千万不要小看粤剧!”粤剧资深票友许绍锋说:“我们对粤语、粤剧,就是这么亲切。我的父母不需要天下第一,但是我的唯一。我们对父母之邦的语言和艺术,浸淫于此,特别了解、特别亲切。别人的优点我们可以去学习,但不能忘了自己姓什么。保守不是一个贬义词。不用担心模仿,粤剧本身不会停滞的,你想完全模仿你的师父是不可能的。你不用刻意地去追求自我,每个人都有自我。所谓打破枷锁、抛弃规则,我看就是耍流氓。”
     

    现在好多剧种,不听方言只看表演几乎认不出
     

           许绍锋的观点,不是空穴来风。近年来,呼吁粤剧“打破枷锁”的声音不时涌动。潘邦榛还提到一位北京来的专家,曾公开批评粤剧粤曲作者“保守”。这位专家认为应该破除粤语声韵、句格、板腔、曲牌等的限制,粤剧创作才有可为。潘邦榛说:“可是,打破这些,我们还是粤剧吗?而且,这些不正是粤剧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可贵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吗?我们不是应该在坚持本体特色的基础上才去谈大胆创新吗?”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编剧余楚杏说:“现在好多剧种都是一个面貌,不听方言只看表演几乎认不出剧种。白驹荣、马师曾、红线女那个时代的粤剧,就很有剧种特色,这和发声、音乐有关,演员会研究怎样唱出味道,保留特色。粤剧处于广东,最先商业化、最接地气,在发展中不断满足观众需求,表演和声腔都富于变化。粤剧的变化不是盲目的变化,是一批艺术家经过舞台实践慢慢形成的。变化的原则,就是坚持粤剧的本体特色。我们要先了解本体,不能空谈创新。马师曾也尝试过以电影、歌剧的手法改革粤剧,但最后承认失败。”
           潘邦榛在沙龙中引用了几位粤剧人的话,发人深思。红线女说,粤剧形成了不同于任何剧种的、不能代替的唱腔音乐特色,作为粤剧工作者,我感到无比自豪欣慰,感到责任重大。罗品超说,粤剧就要姓粤,不姓京、不姓川、不姓越,要把自己的长处、风格更好保存下来,不要做粤剧的败家仔。阮兆辉说,我不忍心老前辈留下这么多好东西,在我们这一代没了。最后,潘邦榛念了一段罗怀臻的文章:“戏曲急于摆脱危机,急于创新,有些‘创新’就是旗帜鲜明地要让自己不像自己……如今,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戏曲剧种个性的可贵,我们的创作也从努力使自己不像自己,回归到努力使自己更像自己。”

     



            本稿件转载自新快报,作者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钟哲平,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