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梨园逸事】罗家宝生平、作品回顾

    发布时间:2016-04-22 作者:LXXQ 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 点击:

     


           罗家宝,出生于粤剧世家,12岁开始投身粤剧戏班,他博采了薛觉先、白玉堂、桂名扬等名家之长,又从自己的声音条件出发,扬长避短,多方探索,逐渐形成一种独创一格的唱腔,后来得到了京剧大师俞振飞等名师的指点而更臻成熟,他的唱腔以他的乳名命名,被称作虾腔。

    【个人简介】
           罗家宝粤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30年,顺德人,家父罗家树是著名的掌板师傅,叔父罗家权势著名的粤剧演员,香港粤剧演艺名人罗家英是他的堂兄弟。罗家宝自幼生于戏剧世家,从小受到了粤剧的熏陶,对前辈艺人薛觉先、白玉堂、桂名扬等名家的表演和演唱特色很有心得,顾集取各家之长,并结合个人的声音条件,创造了独树一帜好听好唱的“虾腔”。

     【作品】
           “虾腔”声色浑厚甜润,尤其是中低音区域音质厚实,共鸣强烈,行腔不事雕饰但极具堂皇华采,高音区域虽然非其所长,但他能根据本身声线特点,发展出一套跌宕有致。因其小名“亚虾”,“虾哥”、“虾腔”之名由此而来。罗家宝的表演精湛洗炼,儒雅温文,风流倜傥。并被誉?“小生王”。首本名剧《柳毅传书》历演不衰。
            文革十年后,他从小生转攻官生,饰演了《血溅乌纱》中的清官严天民、《袁崇焕》中的主帅袁崇焕、《梦断香销四十年》中的诗人陆游,在粤剧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刻的艺术形象。2002年元旦的粤剧新年盛会上,罗家宝获得了广东省所授予的粤剧“突出成就奖”。叱咤了舞台整整一个甲子的罗家宝在2002年11月成功地举办了“从艺60年粤剧艺术系列活动”,包括巡回演出、推出个人自传录、个人曲集、艺术展览和艺术研讨会。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大的反响。

     

    荔枝换绛桃


    苏小妹三难新郎
     
            做戏就不能丢“打锣树”的脸。罗家宝的父亲罗家树,人称“打锣树”,十四岁之时就跟着他的师傅从广东顺德来到广州,在粤剧团里打大锣。在这之前,罗家世代务农,而在这之后,罗家“一门五杰”,除了罗家宝父子,叔叔罗家权、罗家会,堂兄弟罗家英,都是粤剧界名人,至今仍传为佳话。罗家宝十二岁正式进入粤剧行,第一位老师就是父亲。曾经和多位大师级的粤剧演员合作的父亲本来就有边打边唱的习惯,再加上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所以能够将薛觉先、千里驹、朱次伯、桂名扬等人的长短处分析得头头是道,而且可以将每段唱词一字不差地背给罗家宝。父亲的想法是,不做戏则已,既然做,“唔好成世做大拉扯(配角)”,要求罗家宝起码做到正印小生的位置,不能丢父亲在粤剧界“打锣树”的脸。

    【罗家宝—自我介绍】

           戏说自己(节选)
           近几年《戏说乾隆》、《戏说慈禧》的戏说类文学、影视作品特别多,老夫聊发少年狂,我也要戏说一番。之所以戏说我自己,是因为我觉得,我,是当得起这个“戏”字的。
           不同的是,文学影视作品一旦冠上“戏说”之名,就可以将历史改为天马行空的野史偏史,真伪虚实已不重要,反正不过是戏言,而我要戏说我自己,无疑会平和、真实得多。毕竟,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红也红过,黑也黑过,早过了需要哗众取宠的年龄,所以我写我自己的故事,也只会写平凡沉实的故事。之所以戏说我自己,是因为我觉得,我,是当得起这个“戏”字的。
            在戏剧的舞台上,我留连忘返了六十年,我的故事,也永远离不开戏剧,离不开舞台。人们常说人生如戏,舞台上悲欢离合的故事,千姿百态的人物,说的都是人生。说舞台是生活的缩影,我深表认同,因为我生活中的故事,和我扮演过的剧中人物,有时候就是密不可分。
            在舞台上,我做过金榜题名的状元,状元是人人艳羡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旦看尽长安花”,我在舞台上也曾风光无限,“虾腔”之名,凡说广府语者,又有谁不知晓?在“文革”那场腥风血雨的政治运动中,我和当年很多文艺界人物一般命运,囚身牢狱,那个时候,我想起我演过的《红梅记》里的裴舜卿,他刚直不阿,被奸相拘禁于石牢的时候,不正和我一样,咏叹首“已是樊笼鸟,展翅扑飞难”吗?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连大诗人陆游也不例外,再风光的人生也有着无奈。我要感谢撰写《梦》剧的陈冠卿,让我在舞台上演了其中一个我自己,而裴舜卿,柳毅、《血溅乌纱》里的严天民,《打面缸》里的差役……都或多或少地是生活中的又一个我。只不过,这些还不是完整的我。
           据说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大作家都有这样一个写作经历,一开始是写别人的故事,到了最后就是自己写自己,曹雪芹便是贾宝玉,小仲马便是亚芒。所以,我决定要写下我的自传,我要以这里为舞台,演一个完整的我。我是一个演员,在艺海沉浮了六十年的演员,我愿意演下去,唱下去,我更愿意由我,来演好一个我。

    【艺术生涯】

           罗家宝,看世界云淡风清,生活悠闲自得。他退休后到澳洲生活了一段时间,觉得离粤剧太远了,还是回国。现在,他居住的小区中经常有粤剧迷的活动,而他往往是活动的核心人物。每天有时间就画画,或者写写字,看看自己的藏品。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画画,颇有几分功底。罗家宝的小生戏受欢迎,和他身上浓浓的书卷气分不开。罗家宝从小就喜欢看电影,现在七十多岁了,还喜欢,而且最喜欢看外国电影,尤其是间谍片。他喜欢收集名表,经常会到澳门的老街上转转,看看那些老当铺,有没有什么新鲜的样子。他现在戴的就是一只可以当闹钟的表,造型相当特别。
           然而对粤剧依然执着。和他一起去看他的徒弟的演出,很多人在后台拍照,大家抢着和他拍,争着叫他“虾叔”,他笑眯眯应着。快开场的时候,他飞快地转身离去,走到观众区,认认真真坐在自己位置上听戏,不肯错过一分钟。他的徒弟都说,师傅待人很和气,但教起戏来,就非常严格。

         情系红船五十年,虾腔唱彻岭南天

           罗家宝从小喜欢看戏,也喜欢看电影。1952年在回国发展之前,他和粤剧名角桂名扬、陈燕棠一起在香港的一家剧院看卓别林主演的电影《舞台春秋》,戏中人物在舞台上的起起伏伏让三个人唏嘘不已,尽管那时的罗家宝正是一帆风顺,却也同样感叹人生如戏的多变,黯然泪下。第二年他回国发展,从此六十年的舞台人生,又多了几番风云变幻。人生比戏,更曲折起伏。回首往事,今天的罗家宝已经能够淡然处之。
     
         1954/《柳毅传书》
     

     

           搭档过的花旦有近二十位。“虾腔”的确立,则是从1954年演出的《柳毅传书》开始,这个年代粤剧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而罗家宝的艺术生涯也跃上新台阶。
           罗家宝出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十二岁学戏,而这时也正是时局动荡不安、粤剧也急剧变化的年代。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罗家宝说,一名粤剧演员不但要学戏,更要做戏,他自己从演天光戏开始,什么角色都做,什么戏都演,“不仅做文武生、小生,连开面的,甚至跳罗伞架的我也做过”。不但和大老倌学戏,罗家宝也自己组织戏班,走埠海外,这一段时间的经历,不但丰富了罗家宝的人生阅历,同时也奠定了虾腔的基础。回国前,罗家宝以演武戏为主,1954年回国后却是演文戏为主,以前讲究排场、做工、服装,而唱文戏却是一件海青上台,开始罗家宝也不习惯,不过凭着一股认真的劲头,就靠着一本剧本,罗家宝琢磨角色和唱腔,不知不觉,形成了“虾腔”的雏形。
         《柳毅传书》一炮而红,从1954年至今,一共演了一千多场,与罗家宝搭档演过龙女的花旦有近二十位,而在数十年间,罗家宝无数次扮演柳毅,始终能够把柳毅潇洒的外形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得相当完美,艺术风采有增无减,也算是粤剧界的奇迹。

          1964/《山乡风云》

          小生出演老生,无人能出其右。“世代为奴日子长,主家怎肯把奴才放,受气有如吹箫笛,模直一样是凄凉。”
          这段唱词观众最是喜欢。而罗家宝出演的何奉也被看做是当各人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后人无出其右。
          到1964年,建国之初那种粤剧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慢慢淡了,六十年代初,古装戏已经基本停演,罗家宝也到阳江县农村劳动了一段时间,1964年,又突然被调回广州,排演新编现代粤剧《山乡风云》。除了罗家宝,这出戏还汇集了红线女、罗品超、少昆仑、郎筠玉等名角,尽管是一出政治色彩颇强的戏,但仍旧取得了成功,轰动全国。当时有“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之说。
          在这出戏里,罗家宝被安排演一个老贫农何奉。本来是演小生的演员,却被安排演老生,罗家宝开始也想不通,何奉是个性格懦弱的小人物,演惯了风流才子的他觉得连走路的姿势都演不好,这时候白驹荣亲自教他。在演唱上,他也吸收了白驹荣的演唱特点,用厚实和悲怨的腔口演唱,其中何奉的一段长句二黄最为经典。

        1981/《血溅乌纱》

     

    罗家宝作品

            经过十年浩劫,他不但自己的青春被浪费,家庭也遭受重大变故,妻离子散,这时台上的罗家宝,恐怕感叹的也是自己的命运。
           1957年,罗家宝在广东省最受欢迎的粤剧和演员的评选中当选十佳之一,那时的他只有二十几岁,就已经名列红线女、罗品超等艺术大师之间。“虾腔”之说也正式确立。然而风云突变。从1958年开始的历次运动,对粤剧都有冲击。到1981年推出新戏《血溅乌纱》时,罗家宝已经五十一岁,他自己也感觉到不再适合演小生戏。而这出戏正是他改变戏路的一个契机。
            这出戏是由杨子静、陈晃宫一起改编自河南豫剧的大审戏,讲述的是河阳知府严天民坚持执法,在错杀良民之后,拔剑自刎,血溅乌纱的故事。在当时,这出戏正反映了人们内心对拨乱反正、清明政治的盼望之情。罗家宝的严天民形象再一次打动了观众,在这出戏的末尾,严天民将自己的妻子儿女托负给岳父,自己准备自杀殉职,这时候不但台下观众内心激动,屏住呼吸,台上的罗家宝也是唱得热泪盈眶。

         1984/《梦断香销四十年》

           有人曾经问他,经历了那么多人生变故,会不会后悔解放后回国,他说,从不后悔。虽然浪费了十二年光阴,但丰富的人生经历,也延长了他的艺术生命。粤剧发展的梦未断,痴情依然。
           很多人都认为1984年推出的《梦断香销四十年》是虾腔的代表作,这是一出描写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装戏,几乎场场戏都成为粤剧的流行曲,传唱至今。罗家宝曾经说过,他要感谢这出剧的编剧陈冠卿,让他在舞台上演了一个自己。这出剧中的陆游挂白须、披白发头笠、老态龙钟,而这时的罗家宝才五十多岁,重登舞台,雄风犹存,舞台形象依然俊朗洒脱,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为什么他不但不怕“演老”,反而认为是演出了一个“自己”呢?
           在剧中,罗家宝用文武生饰年轻时代的陆游,用须生扮老年时代的陆游,他用心揣摩,刻画了一个“僵卧孤村不自哀”的老年陆游的形象。而整出剧中最让他感慨的,还是陆游重回沈园那场戏,罗家宝演唱得荡气回肠,传达出陆游的伤情伤国之感。也有人说,罗家宝在文革之后的演出,更有戏味。而他也赞同这样的观点。在文革之后,罗家宝经历的坎坷更丰富了他的经验。

    【罗家宝-相关演出】
     
     
    罗家宝作品

           “罗家宝粤剧艺术六十年”首场演出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剧协主办的“罗家宝粤剧艺术六十年”系列活动,在珠三角地区隆重举行。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虾腔”传人罗家宝粉墨登场,在其代表作《梦断香销四十年》中主演“再进沈园”和“怨笛双吹”两场。
           “罗家宝粤剧艺术六十年”系列活动除了举办罗家宝演出晚会之外,还要出版《艺海沉浮六十年》和《罗家宝粤曲集》(上、下集),以及举行罗家宝艺术研讨会。《艺海沉浮六十年》包括罗家宝自传、罗家宝的文章和关于罗家宝艺术的评论。《罗家宝粤曲集》则收录了罗家宝多年来演出的粤剧选段、粤曲共70首。
           演出活动以广东粤剧院二团和珠海市粤剧团为班底。6场演出剧目均为《梦断香销四十年》,男主角陆游除由罗家宝主演两场之外,其他几场分别由罗家英、彭炽权和梁耀安饰演。女主角唐琬则由郭凤女、李淑勤、曾慧、琼霞轮番出演。
           从广州市邮政邮票局获悉,由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罗家宝从艺60年纪念”个性化邮票,将于本月底面世。这是国家邮政局开办邮票个性化服务项目以来,为广东名人发行的第一种个性化邮票。


     
    【罗家宝-作品简介】
     
     
    再进沈园

    《再进沈园》

           罗家宝(唱)
           雾障楼台,[白]沈园!池台!唐琬表妹呀!斜阳画角哀,诗肠愁满载,沈园非复旧池台,红酥手,黄滕酒,泪湿鲛绡人何在?桃花落闲池阁,依然春去又春来。梦断香销,屈指算来。四十载。青青杨柳半新栽,我也两鬓星星如雪盖,凭吊遗踪无觅处,徒闻杜宇叫声哀。燕侣重逢。时乎不再,一个潦倒乡关,一个早被桐棺掩盖。真是世情薄人情恶,怨句母兮不谅呀不许并蒂莲开。此日旧地重游,触目凄酸,壁上题词还在。墨虽干,满壁辛酸字字哀,似见我旧爱珠泪满腮,捧酒来。切切悲悲多少凄凉语,肠断玉楼台。[白]春去秋来四十年啊!花树暗,燕莺哀,烟笼雾锁旧池台。罡风吹折宫墙柳,我再进呀沈园泪满腮。伤心呀桥下春波绿,曾是呀惊鸿照影来。妹你魂绕黄泉数十载,定怨鬼不成双夜夜哀谅我北定中原心未死,谅我北定中原心未死。未能化蝶伴妹泉台。此身作稽山土,壮心仍在北地楼台。酬妹义待来生,唯有封候事在。有诗情和将略,未许轻付尘埃。凭高酹酒此气悠哉,两鬓虽秋豪情未改。愿明朝北定中原平四海当向泉台告捷慰妹哀。 
     


             本稿件转自360doc个人图书馆,作者LXXQ,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