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新戏讨论】且看粤剧如何讲好中国马夫故事

    发布时间:2016-05-11 作者:周豫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

    导演王佳纳在《还金记》动员大会上。
    导演王佳纳在《还金记》动员大会上
     
    粤剧《还金记》宣传海报。
    粤剧《还金记》宣传海报
      

      近日,广东粤剧院举行创排现代粤剧《还金记》动员大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也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该剧作为广东粤剧院2016年重点打造的剧目之一,计划于今年7月1日、2日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进行首演。

      很明显,这是一部主旋律的粤剧舞台作品,如何让它能更加打动观众、吸引年轻人,恐怕是主创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这段时间,已经上演超过50场的中英合作舞台剧《战马》在广州收获广泛好评,同样是讲述马和马夫的故事,粤剧又如何讲好一个普通马夫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呢?

      对于这一点,导演王佳纳非常清楚,把《战马》中对马偶的操作不能“照搬”到戏剧舞台上,但传统的“竹马”“以鞭代马”也难有新意,最终她决定采用新的现代舞台表现形式与传统戏曲程式相结合的演出,以表现出中国戏曲最为独特的魅力。在我省集中力量重点打造文艺精品的环境下,这种个性化创造和原创性探索,粤剧与不同文化领域的跨界合作创作的模式或许能探索出一条新路。

      1.小人物的“长征路”

      用传统粤剧表现现代“诚信”精神


      《还金记》已立项两年,剧本也修改了两次。现代粤剧《还金记》是广州文研院国家一级编剧梁郁南由罗宏的小说《骡子与金子》改编而成,讲述平凡的马夫马得金,为了坚守“诚信”二字,历尽千难万劫,一个人在枪林弹雨中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把红军丢失的五百条金子送还的故事。

      该剧通过对人物马得金的塑造,侧面描绘长征的艰苦卓绝。该院副院长曾小敏表示,“排演《还金记》的意义在于回顾历史,弘扬红军精神和道德诚信。”该剧的总导演王佳纳对粤剧很有感情,“做导演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在戏中表达自己所理解的社会以及自己想要的审美高度,这个戏让我感到人性在诚信基础上一诺千金的魅力,写出了信念的孤独感。”

      王佳纳曾经在井冈山生活过很多年,对长征那段历史非常熟悉,“这个戏的视角很独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喝酒、赌钱、输了一匹马的平民老百姓的故事,但是他坚守了自己的诺言,在金钱面前也毫不动摇。”在王佳纳看来,从小的视角来反映长征路更容易体现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我从来没有这样表现过长征题材,《还金记》充满了诙谐、喜剧色彩,但最后它又是一部英雄剧。可以说,《还金记》不仅是对长征的纪念,也是对当下的警示。”

      据悉,《还金记》主创阵容强大,除了王佳纳任总导演外,音乐设计由青年作曲家陈挥之担任,其曾担任粤剧《决战天策府》的音乐设计和配器。该剧的艺术总监为广东粤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丁凡,演员班底为广东粤剧院二团,由优秀青年演员文汝清担纲主演。

      届时,文汝清将搭档优秀青年演员程君捷,饰演剧中男女主角“阿金”“花姑”。国家二级演员冼鉴棠、严金凤将“挑战”剧中角色人物“王麻子”“古小姐”;国家一级演员彭庆华、李虹陶将饰演剧中的“元队长”“白莲”。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创作团队以年轻力量为核心,导演组、唱腔设计、服装设计、主演等由青年艺术人员组成。可见,广东粤剧院对此剧寄予厚望。

      2.中西“驯马术”比拼

      虚实结合最大程度体现戏曲魅力


      已经在广州大剧院上演了51场的舞台剧《战马》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日前该剧中英方主创在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举办了艺术分享会,分享台前幕后及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在粤剧《还金记》中,也出现了两匹马,但这两匹马的舞台操作却和战马“乔伊”有很大不同。

      英方总导演亚历克斯曾透露:这匹战马“乔伊”是用藤条、纱布与木头手工编织而成,总重108斤。这匹“战马”会奔跑、嘶鸣、打响鼻,甚至连最细微的呼吸都能够表现出来。“在设计中最大的突破,就是他们发明了呼吸,之前他们的木偶是没有呼吸的。在此期间他们的木偶去演歌剧,在与歌剧演员的合作获得了灵感,认为木偶有了呼吸就能表达情绪。”

      同为木偶艺术,《战马》中马偶的表演与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的杖头木偶、提线木偶、人偶等表演形式也有很大不同。据《战马》中方木偶导演刘晓邑介绍,《战马》的马偶设计师曾坦承,马偶设计其实是受到中国的舞龙、舞狮文化所启发。但真正将马偶研发出来,花费了整整5年。这个项目进行到第四年时,他们一度遇到了瓶颈,几乎想要放弃,后来他们发现了“马的呼吸”,呼吸的快慢能够传达情绪的变化,才找到了表演的突破口。为了给马加上呼吸,设计团队煞费苦心,除了观察马,更到歌剧院里观摩歌唱家的表演,留意歌唱演员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迅速完成换气。

      相比舞台剧,在戏曲表演中,人们多知有两种“马”:一种是用竹蔑扎成,蒙以薄的彩色织品,悬挂于演员腰部前后,这称为竹马。它起源于古代民间赛社活动,后经民间乐户戏曲班社,带入杂剧表演之中。在现存元明杂剧剧本不少演出提示中称为“硒马儿”者即是;第二种是我们现在经常见的“以鞭代马”,它基本自明代家乐戏班兴起,多在庭院与厅堂内演出,因地方狭小,回转不便,便基本上采用此时已经存在的“以鞭代马”。

      那么,这一次粤剧舞台上的马会如何表现?对此,导演王佳纳说:“我看了《战马》,那样去表现马,戏剧界不一定能接受。我们想了一两个月,决定采用弹跳、翻滚等动作表现方式,另外也用戏曲的程式组装马,希望带给观众惊喜。”

      3.舞台创作鼓励“跨界”

      粤剧一定要“打进新的血液”


      201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建党95周年、迎接党的十九大等重要的时间节点,广东省内一大批主旋律作品正在加紧创作中。作为广东粤剧院今年的重点创作剧目之一,粤剧《还金记》在排演前得到了广东粤剧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著名粤剧编导何笃忠、潘邦榛,省艺研所剧评家张晋琼,该剧编剧梁郁南、导演黄佳纳,广东粤剧院副院长麦玉清、陈列东,广东粤剧院艺术指导蒋文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彭庆华以及全员创作人员都参与到了其中,各方人士对剧本各抒己见,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为其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广东粤剧院坚持实施“青年创作计划”,鼓励个性化创造和原创性探索,并鼓励舞台艺术作品与不同文化领域的跨界合作创作,新派粤剧《决战天策府》、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均获得了较大社会影响力。

      在业内,都知道王佳纳是一个“煽情”的高手,这一次,她如何让粤剧能够更加打动人?她表示,这是一个关于个体诚信和承诺的故事,以小人物的视角观察了长征,展现了大时代的缩影,“所以,我们决心将《还金记》打造成一出传统粤剧表现程式与现代舞台表演手法相结合的好戏。在唱段、身段的设计上也用了很多戏曲的元素,“粤剧一定要打进新的血液,因为这是一个现代戏,而且要面向年轻观众。”

     


     

             本稿件转自南方日报,作者为周豫,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