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与争鸣】粤剧《三借芭蕉扇》观后感集(三)
发布时间:2016-05-13 作者:冯铭卓 来源:星海粤曲研习社 点击:
粤剧《三借芭蕉扇》猪八戒扮演者麦少聪造型
黎嘉欣(星海粤曲研习社社员):
这是我第二次来看粤剧艺术文化中心看粤剧。第一次看的是《白蛇传情》,这次是《三借芭蕉扇》,整体感觉是非常棒,我非常喜欢!两部戏的相同之处都是舞台背景道具以及演员的表演及动作设计都是非常专业和用心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部粤剧更偏向于传统粤剧表演形式,而《白蛇传情》则是用了比较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不太熟悉咱们粤剧的脸谱,但是沙和尚的脸谱我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吓了一跳,白色的脸谱在我印象中是曹操,但是沙和尚是憨厚老实的人,所以我个人在粤剧脸谱知识缺乏的情况下,第一感觉会不太和谐。整场演出下来,我是一直被吸引着的,演员们的表演很专业,特别是孙悟空的打戏铁扇公主的唱腔和猪八戒的幽默诙谐。不但如此,舞台道具还做得十分精美,给观众十足的视觉享受。
粤剧《三借芭蕉扇》沙僧扮演者王科造型
李美玲(星海粤曲研习社社员):
我今天特地带了表妹去看粤剧《三借芭蕉》。一开始我们很兴奋,从第五场开始就打瞌睡了。或许是后面的打戏中出现了些瑕疵,显得有些冗长,若是武戏动作设计得再紧凑、再精炼些就好了。
粤剧《三借芭蕉扇》牛魔王扮演者朱建豪造型
李静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
【大型神话粤剧《三借芭蕉扇》观后感】
(一) “青春”与“唯美”这两个关键词,几乎成了这几年戏曲新编最炫目的招牌,这其中既有获得交口赞誉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也有不少令人遗憾与叹息的各类尝试。这个周末(4月23、24日),由广东粤剧二团演出的《三借芭蕉扇》也是一出以“青春呈现”为号召的旧剧新演,观众同样看到了“青春戏曲”的几大元素:演员靓丽青春、舞台美轮美奂、服装光艳照人。
剧情是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借扇”故事,新意不多。引人注目的是该剧的舞台呈现。大幕开启,孙悟空在象征火焰与高温的满场艳红的灯光与绸布中随着锣鼓的节奏冲撞、翻滚着,西行路上的又一难关直奔观众眼前。开场如此令人惊喜,当然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多期待。
观众的确看到了美轮美奂的舞台:取形火焰的镜框套嵌着草木不生的群山,LED投影的岩溶恣意流淌于壁立千仞,是为远景,也预示整场戏最主要的环境。铁扇公主蛰居之地环境清幽,草木葱茏,蕉叶含翠,是为近景。远近之间对照鲜明,相得益彰;虚实相生的处理十分恰当,可谓深得传统戏曲写意之妙。然而,遗憾的是,接下来的具体呈现中,太多、太实、太满的布景和对细节的过分强调彻底破坏了这种协调与美感。
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腹内一场,舞台以大幅纱帘区分开两个空间:悟空立于帘内高台,背景是象征内脏的几条白色粗纹;铁扇则于帘外捧腹,坐立难安。此前,看到预告说,这场戏有“腹内”表演,心中疑惑将如何进行,现场一看,原来悟空在桌上翻滚数次,铁扇即在帘外痛苦求饶,草草几下,“腹内”表演就此完结!真是三观尽毁!原本,这一场完全可用身段表演来诠释痛苦与挣扎,而演员也正可以在这一场的演出中展现其行当技艺。同样表现腹痛,“小百花”的越剧《白兔记》“磨房产子”就可圈可点。李三娘临盆之际雷电交加,三娘孤苦无依,兼之脐带未断,真是苦痛难禁,演员借助水袖的抖、抛、掷、扬等动作,并结合悲凄的唱腔将生产的痛苦与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长久的回忆。
假扇惹火烧身一场,舞台上用了电子火,八戒扇完悟空扇,几堆火都扇起来后,悟空晕了过去,八戒假模假式哭了一阵,走了。原本这也是一场可以出彩的戏,也完全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将兄弟二人面对大火的惊疑与苦痛呈现出来,可是,整个过程没有身段,也极少唱腔,观众的好奇心都被“哪一堆火将被扇燃”所吸引。这就如同“腹内”一场,悟空变成蚊蝇飞进铁扇杯中这个细节,几案上一只放大的蚊蝇闪动着翅膀,观众以为这只蚊蝇会飞起来,眼睛都盯着它将如何表演,可是,蚊蝇闪动了几下就消失了。笔者实在不能苟同这种不假思索地勾引观众好奇心的设计,这是在消解戏剧的美感、消耗观众期待的热情啊!
悟空幻化为牛魔王骗扇一场,铁扇欣闻“夫君”归来的喜不自禁与情动于中表演得很不错,可是,那张铺上了大红被褥的床却大煞风景!且不说“夫妻”二人坐在床上饮酒,“牛魔王”的酒杯直接就倒在枕头上多么令人莫名其妙,光就那铺开的、却始终没有派上用场的被褥就总有那么一丝让人心猿意马、想入非非的嫌疑。
过于写实的布景不仅压缩了演员施展的空间,也破坏和误导了传统戏曲写意与虚拟带给观众的想象——这不能不说是近几年“青春戏曲”的误区。比如,去年年底,新编神话剧《白蛇传 情》,写实的仙山、写实的白蛇现形等等,无非是想给观众以惊喜,可事与愿违,换场时由于仙山过于庞大,导致观众因为等待过长而疑惑不已,骚动不安;白蛇现形过于恐怖与丑陋,也让观众阵阵心悸,美感尽弃。
事实上,我们完全能够看到“青春戏曲”在观照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探索创新等方面的种种努力。问题在于,必须知晓:观照与求新不能以一味迎合与取悦来实现,以太多、太满、太实的舞台布景代替身段表演,是在某种程度上对戏曲写意与虚拟传统有意无意的疏忽,是对演员表演技艺的不自信,也是对观众审美的不信任与怀疑。
(二)粤剧猴戏大约始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虽历史短暂,但粤剧善于融会贯通、博取众长,迄今已成功演绎了一批诸如《真假美猴王》《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精彩剧目,一批优秀的猴戏演员也总结了不少演“马骝”的经验。比如,国家一级演员彭庆华谈及自己演孙悟空的体会时就说:“猴子的形态动作决定了整场戏都不能站直身子,站着也是半蹲着,得提着一道气,靠一只脚支撑,另一只脚呈丁字状。猴子每说一句话都有动作,有夸张的表演。”“演员要对自己的形体掌握得非常到位,控制的好,动作才有连贯的韵律性。要以马骝的思维作为自己的思维,才能进入角色,进入规定情景。”(参见钟哲平《粤剧猴戏融汇南北 从猴到人、从人到神修成正果》)纵观《三借芭蕉扇》的演出,孙悟空形体、武功上都尽力模仿与展现了猴的形态,观众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也看到了不少出彩的地方,比如,孙悟空的宝剑入鞘、转刀、抛锤、钻圈等夸张程度很高的动作就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铁扇公主与众马骝令人眼花缭乱的挑花枪也博得阵阵喝彩,观众欣赏到了粤剧猴戏演出的特色,也一睹了青年演员的实力与努力。
不过,其中还是有不少令人遗憾的地方。比如,悟空站立时候就没有留意“一只脚支撑,一只脚呈丁字状”的典型的猴子形态。假扮牛魔王骗取芭蕉扇那场戏,猴性的无意暴露原本可以令演出妙趣横生,可是,表演并没有回应好观众所期待的“穿帮”,猴子骗得扇子就匆匆离去,观众的期待没有被激发,也没有得到松解,失去一般戏剧在此给观众的“会心一笑”。而在取经队伍与铁扇公主、牛魔王的争夺宝扇的混战中,频频出现的各方演员的接招的失误又冲淡了戏剧在此应有的“精彩”,仅仅给观众留下看“热闹”的记忆。此前的演出预告说,这是一出“传承经典,青春呈现”的戏,笔者认为,经典的传承需要精到的技艺,表演允许有不足与差错,但是不应该频频出错。
《三借芭蕉扇》是以展现粤剧武行技艺为主的猴戏,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兼顾人情的展现。铁扇公主是充满矛盾的角色,她失去爱子,又被丈夫弃置的状态正是其几次三番拒不借扇的根本原因,其苦痛与仇恨甫一出场就有展现,那么就应在后来的演出中予以呼应,同时,铁扇心绪与情感的变化也应该可以成为令演出冷热有致的一个安排,可是,戏演到了尾声,观音的莅临不着字句就消解了铁扇的所有不满,其见到朝思暮想的孩儿居然静如止水的草草首场,既没给观众令人信服的交代,也失去戏剧塑造人物的绝好机会。需要点赞的是,剧中八戒的性格表现得很妙,尤其是悟空被烧晕那段,其既心疼师兄离去又自私地想着赶紧回去分家回高老庄的表演,真是惟妙惟肖揭示了小农意识浓厚的八戒个性。
这出戏是“送戏进校园”的系列演出之一,可见主办方十分重视年轻观众的培养。既如此,笔者以为,送戏就应该送经典,用那些经得起考验的成熟的作品激发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并进而引导他们欣赏中华戏曲的博大精深,从中培养戏曲的支持者与接班人。“送戏进校园”不应将校园演出视为彩排场和练兵场,否则,如果观众的反映只剩下小朋友说的“很搞笑,紧张的学习之余看看很放松”,那么,培养观众的初衷就只能是一纸空谈了。
此外,说到观众的培养,我想,剧场礼仪的强调与引导也十分重要。在本次的观演中,我简直是出离愤怒了!已经开演半小时,现场一直都有观众带着孩子进进出出,剧场里吃东西的、说话的,混乱一片,幸而舞台上的锣鼓响亮掩盖了一定的人声嘈杂。这让我想起不久前在广东演艺中心观看绍兴越剧团演出《钗头凤》与《梁祝》的情形。两天的演出,整个剧场从头到尾就没有安静过,观众开着闪光灯肆意拍照,即时发微信朋友圈炫耀与讨论自己喜爱的演员、熟悉的情节——真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对演出和演员的欣赏还是践踏?
戏曲的传承需要高素质的观众,高素质的观众需要正确的引导,有时候也还需要严肃的批评。曾经有人说过,最好的剧团在大陆,最好的观众却在台湾。我们的确应该从这样的评价中认真反省和反思大陆戏曲传承中存在的失误与偏颇了!
粤剧《三借芭蕉扇》剧照
本稿件转自星海粤曲研习社公众号,编辑冯铭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