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非遗动态资讯】粤剧成功“申遗”迎来发展好机遇

    发布时间:2016-06-17 作者:黄宙辉 来源:羊城晚报 点击:

    广州粤剧发展迎来了前所未见的极好机遇 郑迅 摄

            今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明天,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将拉开帷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在2009年10月迎来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时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后申遗”时代的七年间,广州粤剧发展迎来了前所未见的极好机遇。中国粤剧网开通、粤剧艺术博物馆奠基、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启动、广州市“振兴粤剧十大工作”立项,广州戏曲现状调研开展……一系列具体项目陆续实施,体现出广州对粤剧保护工作的重视,交出了一份粤剧保护“履约”的“成绩单”。

           新城建为粤剧留空间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对粤剧发展保护投入不菲。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广州市文化管理部门对广州粤剧院投入的扶持资金就达8060万元。
           粤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硬件的支持。近十年来,广州的城市建设一日千里。然而,就在地价最高、最矜贵的“地王”珠江新城CBD,就有广州这座城市为粤剧这一传统文化特意存留的公共空间——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粤剧院新址。在城西那片被称为“西关”的粤剧发展腹地,在旧城升级改造的浪潮中,政府力排众议保留了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艺术血脉”,粤剧艺术博物馆得以建成。
           红线女艺术中心成立于1996年5月,是广州市委、市政府为表彰红线女对粤剧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而投资兴建的,是当时中国唯一以在世演员名字冠名的艺术中心;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广州荔湾区恩宁路旧城改造地块,已于本月开馆;广州粤剧院新址位于珠江新城东区,预计2018年落成。

           粤剧“人脉”薪火相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在“技”,最重要的一环于“人”。于是,粤剧的“活态”承传,关键就在人才培养。粤剧界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广州粤剧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广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2年以来,广州粤剧院的黎骏声、崔玉梅、吴非凡接连成功夺得第二十五届、二十六届、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欧凯明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青年演员拜师艺术名家,欧凯明、黎骏声、陈韵红、崔玉梅等集体收徒,名师带徒,把艺术传授给年轻一代,对“好苗子”进行重点培养,促进了青年演员快速成长。
           此外,2012年,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率先启动“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三年多来,在广州粤剧院的深度合作下,先后孵化排练了粤剧《歇马秀才》等,培养了一批青年编剧、导演、演员、音乐作曲、舞台灯光人才。

          保留传统与新创并重

           作为“活态遗产”的粤剧,其生命力不仅留存在博物馆里,更重要的是其在演出舞台上如何能葆有活力,为此,在整理、改编、重排传统剧目保留粤剧传统技艺的同时,创排符合当今现代观众心理审美情趣新剧目也不容忽视。
           广州粤剧创作实施精品工程,广州粤剧院更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刑场上的婚礼》、《碉楼》等。其中《刑场上的婚礼》代表粤剧首次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先后在北京、澳门等地巡演,已演出500多场。
           广州粤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院努力除了巩固城市的演出市场,还更着力把演出市场拓展到粤剧氛围浓厚的粤西地区和广西地区。

          夯实粤剧群众基础

          在广州地区,分布在社区广场、公园、文化中心等处的私伙局,成为粤剧艺术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土壤,也是一道道群众艺术的亮丽风景线。
          2014年,广州市政府颁布《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启动“振兴粤剧十大工作项目”,成立振兴粤剧工作小组,时任市长陈建华亲自担任组长。除了政府重视、支持之外,社会方方面面亦关心、支持粤剧的发展。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多年来坚持支持粤剧事业发展,少年宫大力开展少年儿童粤剧活动,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也纷纷主办或参与主办粤剧活动,各地的企业文化协会、同乡会等社团也都组织了大量粤剧活动。

          挖掘整理粤剧传统

          在“非遗”视野下,粤剧文献和传统艺术的挖掘、抢救和整理工作被放在首位。记者了解到,由广州粤艺发展中心具体实施的“广州市抢救粤剧传统艺术工作”,在过去十年间,用数码声像介质为数十位高龄的粤剧艺人作口述史访谈以及表演拍摄。红线女艺术中心出版红线女老师的音像、书籍、研究专著等资料,如《红派艺术探析》《红线女从艺七十周年访谈录》等。此外,近年来仅广州市还出版多种粤剧书籍《粤艺撷英》《戏脉流芳》等。
          广州文学艺术研究院还探索有效途径宣传和推广粤剧,以“一刊一网”《南国红豆》杂志和中国粤剧网为阵地,扩大了粤剧在粤、桂、港澳以及海外地区的影响力。据统计,自2010年起,该院实施的院藏剧本数字化保护项目,就抢救和保存了2000多个粤剧剧本资料,并在中国粤剧网上建立剧本数据库,行之有效地保护了粤剧剧本。
     

     

             
            本稿
    件转载自金羊网,作者黄宙辉,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