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传承】《古戏薪传》——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粤剧教学改革的突破与检验
发布时间:2016-06-28 作者:张桂茹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推出一台名为《古戏薪传》的参演节目。这是该学院第一次参加粤剧节演出,该学院也是本届粤剧节唯一参演高校。演出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这一台戏功德无量!”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粤剧艺术家倪惠英看完演出激动地说。她认为,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将粤剧古老的排场戏整理、提升并呈现出来,不仅再现了传统粤剧的韵味,更让人看到了粤剧传承发展的希望所在。
《古戏薪传》致敬传统
没有华丽的舞美,也没有过多的现代元素,脱俗得仿若出山之前的清泉,清澈透明,不染尘埃……6月13日晚,广州蓓蕾剧院舞台,属于“传统粤剧”,也属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近两百名风华正茂的师生们。
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所培养粤剧人才的高职院校,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献演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的《古戏薪传》节目由三场折子戏《芦花荡》、《红梅记之鬼怨》、《穆桂英大破洪州之责夫》,以及一场古老的排场戏《玉皇登殿》组成。这场演出被观众形象地称为“新生代唱响古戏古腔古牌”。
《古戏薪传》意即“古老的粤剧艺术的薪薪相传”,整台节目紧扣题意。“古戏“:《芦花荡》是粤剧传统剧目《三气周瑜》中的一折,《三气周瑜》乃民国初年小武周瑜林的首本戏,1912年由大中华班演出;《 红梅记》由陈冠卿根据孟超的昆曲《李慧娘》改编 ,此剧1961年由广东粤剧院一团首演;《穆桂英大破洪州》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汪明荃为“福升”创团、请叶绍德撰写;粤剧传统排场戏 《玉皇登殿》则更加古老,创作于明朝末年,是粤剧的传统开场例戏。
“薪传”:老倌、名家向青少年学生亲授技艺、手把手教学。折子戏《芦花荡》由80岁高龄的粤剧艺术家叶兆柏亲自教授,记者见到叶老时他正在化妆间为小“周瑜”勾脸。他说,自己不足十岁刚学戏那会儿,老师教的就是这出戏,如今七十年过去了,能把这出戏手把手地传给自己当年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甚感欣慰。而折子戏《红梅记之鬼怨》、《穆桂英大破洪州之责夫》则分别由广东粤剧院著名演员蒋文端、邱小娜、徐光华传授。《玉皇登殿》更是老中青少同台演出,演职人员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最长者已至耄耋。
这样的一场演出也令观众频频感慨。慕名前来的新加坡敦煌剧坊艺术总监胡桂馨说,万万没有想到,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少年竟能把传统戏曲演得如此到位、如此传神、如此美,看到了粤剧传承后继有人。而粤剧中国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张霖则把这场演出比喻为一粒种子,称赞其“留住了粤剧传统文化之根”。
《玉皇登殿》表演者之一、粤剧名家黎骏声认为,此次演出最大的意义在于“根植粤剧传统文化”。他说:“当前,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粤剧和全国各地戏曲剧种一样,都面临着特色消解、传承青黄不接的局面,而这台戏,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世人,粤剧的根在哪。”
新起点上的新征程
“这是粤剧表演和粤剧音乐专业教学的展示,体现了几代粤剧人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的艰辛求索。”《玉皇登殿》总导演梁建忠说。的确,这是一台向传统粤剧致敬的演出,也是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粤剧教学探索的成果展示。
众所周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成立于2012年,她的前身之一是专门培养粤剧人才的广东粤剧学校。从中职到高职,办学层次的变化势必带来专业体系的重构。该学院粤剧专业建设上的一系列探索与改革由此展开。
首先是确立粤剧专业的龙头位置,在人力物力上予以重点保障。学院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个校外实践基地、聘请的第一批客座教授均属粤剧专业;粤剧表演成功申报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一批中青年教师正在戏曲高等学府深造;学院加入中国戏曲教育联盟,还与中国戏曲学院签约,共同推进粤剧人才的培养。
站在新的起点上,解决好“如何继续做好粤剧中专人才的培养”“研究中专与大专人才培养上的区别”“如何做好两个层次的衔接”等基础性问题,成为粤剧专业建设第一要务,也就是说学院的粤剧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重新“建章立制”。
“这一台戏功德无量!”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粤剧艺术家倪惠英看完演出激动地说。她认为,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将粤剧古老的排场戏整理、提升并呈现出来,不仅再现了传统粤剧的韵味,更让人看到了粤剧传承发展的希望所在。
《古戏薪传》致敬传统
没有华丽的舞美,也没有过多的现代元素,脱俗得仿若出山之前的清泉,清澈透明,不染尘埃……6月13日晚,广州蓓蕾剧院舞台,属于“传统粤剧”,也属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近两百名风华正茂的师生们。
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所培养粤剧人才的高职院校,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献演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的《古戏薪传》节目由三场折子戏《芦花荡》、《红梅记之鬼怨》、《穆桂英大破洪州之责夫》,以及一场古老的排场戏《玉皇登殿》组成。这场演出被观众形象地称为“新生代唱响古戏古腔古牌”。
《古戏薪传》意即“古老的粤剧艺术的薪薪相传”,整台节目紧扣题意。“古戏“:《芦花荡》是粤剧传统剧目《三气周瑜》中的一折,《三气周瑜》乃民国初年小武周瑜林的首本戏,1912年由大中华班演出;《 红梅记》由陈冠卿根据孟超的昆曲《李慧娘》改编 ,此剧1961年由广东粤剧院一团首演;《穆桂英大破洪州》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汪明荃为“福升”创团、请叶绍德撰写;粤剧传统排场戏 《玉皇登殿》则更加古老,创作于明朝末年,是粤剧的传统开场例戏。
“薪传”:老倌、名家向青少年学生亲授技艺、手把手教学。折子戏《芦花荡》由80岁高龄的粤剧艺术家叶兆柏亲自教授,记者见到叶老时他正在化妆间为小“周瑜”勾脸。他说,自己不足十岁刚学戏那会儿,老师教的就是这出戏,如今七十年过去了,能把这出戏手把手地传给自己当年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甚感欣慰。而折子戏《红梅记之鬼怨》、《穆桂英大破洪州之责夫》则分别由广东粤剧院著名演员蒋文端、邱小娜、徐光华传授。《玉皇登殿》更是老中青少同台演出,演职人员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最长者已至耄耋。
这样的一场演出也令观众频频感慨。慕名前来的新加坡敦煌剧坊艺术总监胡桂馨说,万万没有想到,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少年竟能把传统戏曲演得如此到位、如此传神、如此美,看到了粤剧传承后继有人。而粤剧中国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张霖则把这场演出比喻为一粒种子,称赞其“留住了粤剧传统文化之根”。
《玉皇登殿》表演者之一、粤剧名家黎骏声认为,此次演出最大的意义在于“根植粤剧传统文化”。他说:“当前,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粤剧和全国各地戏曲剧种一样,都面临着特色消解、传承青黄不接的局面,而这台戏,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世人,粤剧的根在哪。”
新起点上的新征程
“这是粤剧表演和粤剧音乐专业教学的展示,体现了几代粤剧人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的艰辛求索。”《玉皇登殿》总导演梁建忠说。的确,这是一台向传统粤剧致敬的演出,也是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粤剧教学探索的成果展示。
众所周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成立于2012年,她的前身之一是专门培养粤剧人才的广东粤剧学校。从中职到高职,办学层次的变化势必带来专业体系的重构。该学院粤剧专业建设上的一系列探索与改革由此展开。
首先是确立粤剧专业的龙头位置,在人力物力上予以重点保障。学院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个校外实践基地、聘请的第一批客座教授均属粤剧专业;粤剧表演成功申报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一批中青年教师正在戏曲高等学府深造;学院加入中国戏曲教育联盟,还与中国戏曲学院签约,共同推进粤剧人才的培养。
站在新的起点上,解决好“如何继续做好粤剧中专人才的培养”“研究中专与大专人才培养上的区别”“如何做好两个层次的衔接”等基础性问题,成为粤剧专业建设第一要务,也就是说学院的粤剧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重新“建章立制”。
学院召开粤剧教育座谈会
在此背景下,2015年 12月17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在珠江宾馆召开粤剧教育座谈会,陈中秋、康保成、梁建忠、颜怡等二十多位省内外戏曲界、教育界专家、教授从粤剧人才培养、粤剧文化挖掘、粤剧传承与传播等方面支招粤剧教育。与此同时,戏剧表导艺术家、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人称“多元戏剧人”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龙以及粤剧表演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蒋文端应邀共同担任粤剧专业带头人,一南一北、不同层面的两位专家为粤剧专业规范化建设加上了“双保险”。同时,学院还多次邀请倪惠英、丁凡等粤剧名家把脉问诊、举办讲座。
上学期末,学院针对2014试点班教学,邀请专家看课并座谈,院长李永祥说,“在推进粤剧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将做到亲力亲为;人财物尽力做到扎实投入;对专家建议做到一件件进行落实”。如果说专家们的鼎力相助为粤剧专业建设注入了十足的底气,那么院领导“三个做到”的表态,则成了粤剧专业建设的强大推力。
“专业建设要有项目作抓手,以抓手来展开探索性教学以及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等”周龙开出了第一剂“药”方。在此理念的引导下,传统例戏《玉皇登殿》复排项目、名家进课堂项目、2014级项目……一个个专业建设与改革措施先后出台并相继落地。
2015年实验剧团成立暨首演《粤剧专场》剧照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各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也初露端倪。从去年年底在广东粤剧中心大剧场上演的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实验剧团(艺术团)《粤剧专场》首演,到今年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演出《古戏薪传》,是学院粤剧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的成果展示,更是学院上下对传承粤剧艺术的一份担当与自信。
“我们就是要从传统的粤剧中、从粤剧老艺人和名家身上,寻找粤剧的文化基因和精髓,把粤剧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根植于师生心中,去构建粤剧教育的新气质”李永祥说。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曾几何时,“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待到年年天貺节,万人围住看琼花”,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在广府民系产生过广泛影响。
而随着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古老的粤剧“一花独放满园春”境遇一去不复返,再加上戏曲学习极端苦累,以及很难成“角”等,粤剧专业的招生工作一直苦不堪言。学粤剧的孩子主要来自粤西等不发达地区,经济更发达的珠三角几乎招不到学生。
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多个促进戏曲传承发展的利好政策与措施,加大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戏曲专业建设力度还被列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 不可否认,这给处于艰难求索中的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粤剧专业带来了发展的春风与机遇。而站在风口能否飞起来,能否抓住“机遇”,却是事在人为。
为了解粤剧艺术供需现状,促进学院粤剧人才培养针对性,宣传我省促进戏曲艺术发展的好政策,今年2月9日大年初二,院领导带领粤剧教学骨干,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湛江、茂名、高州、化州、廉江等地,深入粤剧春班调研;3月9日又前往吴川、化州、信宜、恩平等地……
专家指导学生排练
专业建设上,筑牢粤剧人才培养圈层结构。在学院“围绕舞台培养人才”特色办学理念的支撑下,从粤剧的舞台需要出发,以粤剧表演为圆心,培养粤剧表演人才、音乐伴奏人才、舞台制作人才以及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化妆装台等配套人才,满足粤剧艺术发展的多工种人才之需。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学院投入师生195人,表演、伴奏、服装、化妆、灯光、主持、装置、礼仪等任务大多由这些师生完成。
同时,学院加强粤剧专业教研、科研力度,出台政策,培训教师,打造平台,申报项目,筹建广东粤剧教育研究中心……
不仅如此,学院没有把视野仅仅停留在校内的“那点事”上,而是登高远望、全局关怀。因为,学院人深知,“大河无水小河干”,只有粤剧事业的大发展,学院粤剧教育的春天才能更持久。学院要做的,就是从教育的角度给力粤剧事业。
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学院向上级申报“省宣传文化人才类”项目,申请为全省地方粤剧团从业者及全省青少年提供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分粤剧表演、粤剧音乐、舞台美术。同时,学院将把频临失传的粤剧南派表演艺术引入教学,培养南派传承人才。目前,该项目已经获批,相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院人明显感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粤剧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粤剧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很长,甚至铺满荆棘,但是,我们要为传统粤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广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韩安贵在去年学院召开的粤剧教育座谈会上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