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名家课堂】粤剧名家欧凯明亲赴南宁指导南派粤剧表演艺术

    发布时间:2016-07-11 作者:文瑶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7月7日,著名粤剧文武生、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欧凯明受邀为“南派粤剧表演人才培训班”学员讲课。此培训班为南宁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正在进行的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为振兴南派粤剧,欧凯明代表广州粤剧院亲赴南宁,与学员们亲密接触,细心指导。
     

            当日上午,同时亲赴南宁为“南派粤剧表演人才培训班”讲课的还有著名粤剧文武生彭炽权。课上,主办方特别安排了欧凯明与彭炽权两位粤剧名家同场为学员讲授南派粤剧表演艺术。
     

           欧凯明表示“没有经验就没有认识”,希望自己从艺近40年的艺术经验能为青年演员们提供一点借鉴。课上,他向学员讲述了自己对南派粤剧的认识过程,如何通过学习逐渐发掘出南派的底韵和魅力,呼吁粤剧表演从脸谱到开打尽量回归到南派粤剧传统。在保有传统的同时,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丰富粤剧的表演艺术。关于粤剧传承与创新,欧凯明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传承是粤剧发展的根本,应该对传统有所敬畏,在传承的基础上再去做创新探索。同时他也相当认可创新。他认为在粤剧发展历程中,创新一直存在,从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不断创新,这正反映了粤剧茁壮的生命力和高度的活跃性。他认为应该对传统戏继承,对创新戏包容。创新戏定位不同,目标受众群为年轻观众,不妨先用符合当代人口味的创新剧目将年轻观众吸引进来,再逐步引导他们认识粤剧传统。
           此外,在主办方的提议下,欧凯明向学员介绍了自己二十多年前创作的获奖作品《武松大闹狮子楼》的创作过程和心历路程。该剧作为南派粤剧经典之作最初并没有唱段。欧凯明当年为了参加广东省比赛,特意为该剧创作了唱段,并根据传统本子,抓住“快狠准”的人物基调,进行深度加工,完善该剧,增加剧目的表演张力。在时间受限的情况下,他将剧目浓缩,将南派传统技艺精练其中。通过不到十五分钟的表演,全面展现演员唱念做打功力。他的认真与努力收获了1994年获广东省粤剧艺术大奖赛金奖。
           课上,欧凯明还以自己获得“二度梅”的作品《刑场上的婚礼》作为例子,讲解自己对剧中角色塑造的创作过程,指导学员学习角色的二度创作。
           他说“功夫有多深人物才有多真。07年,我创作新编粤剧《刑场上的婚礼》时,该剧作为一部新创剧目,第一稿出来时,我对该剧的革命历史题材是曾经有所抗拒的,觉得剧中角色革命性很足,但“人性”有所欠缺,不是我心目中有血有肉的英雄。于是我从角色的视角出发,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角色,去寻找创造灵感,寻求能将人物真实呈现的表演方式。甚至为了最后一个唱段,苦思冥想了三个晚上,最后决定用《楼台会》中的小曲演绎角色情感。二度创作是演员的自我修炼过程,而过程中,演员要完善角色创作。”此外,欧凯明还特别提到演员在学习表演之余,还应该加强文化学习,增强文化感。
           著名粤剧文武生彭炽权在课上谈了南派粤剧的起源、形成以及特色等。彭炽权表示自己从小受南派粤剧熏陶,初学戏时是先学传统学南派,再学京派的,对南派有着不同一般的情感。而后辈新演员最初接受戏曲训练时,多是先接受京剧的训练,在表演技法上缺乏南派韵味。
           他认为演员最基本的素质是声色艺俱全,表演应当细致到眼睛,不同行当,不同情境,不同人物,眼神的演绎方式也不同,学艺术要讲求细节,通过细节塑造人物,人物才会显真实,才能为观众接受。
           对于粤剧传统与创新,他表示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谈创新。新演员应该先掌握好传统技艺,再去做创新尝试,没有传统技艺呈现的表演是没有戏曲韵味的,而没有戏曲传统韵味的表演是不能吸引观众的。戏曲本源是草根文化,是广场戏曲,是人民艺术。在当代,可以根据戏曲受众不同,适当地迎合观众口味,对剧目做一些创新尝试。

     

           在课堂互动环节里,青年学员和旁听的粤剧老艺术家与两位艺术家讲师进行了互动提问,共同分析讨论了戏曲的发展走向、如何平衡粤剧的传承与创新、如何承传粤剧传统、以及年轻粤剧观众的培养等问题。两位艺术家讲师认为目前的粤剧发展应当回归传统,回归戏曲的本质,无戏不感人,无功不惊人。并且鼓励青年演员应该多学传统技艺,增强自身的表演实力,拓宽戏路。
            当日下午,欧凯明亲自指导多位青年演员排演《狮子楼》,先教武技,再练唱功。他细致耐心地指导了每一位学员的身段,武技和唱腔。

     

     
            广西的资深粤剧表演名家张福伟老师在现场全程观看了欧凯明的教学,其评价“欧凯明对学员的指导教授相当细致和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