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东莞资讯】东莞将加强资金投入 打造“粤剧之乡”

    发布时间:2016-07-18 作者:沈汉炎 杨艳艳 来源:东莞时间网 点击:

    麻涌小英雄粤剧团的小演员们在玉兰大剧院表演粤剧。资料图 记者 陈帆 摄

           粤剧作为岭南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东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东莞的多元文化和谐相融并延续至今,在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独放异彩。昨日上午,2016年东莞市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对东莞近年来的粤剧曲艺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提出了抓住当前契机、突出市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重视培育普及四点意见。

           据了解,本次会议是继今年3月全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后,东莞召开的第一个特定艺术门类的工作会议。

    东莞粤剧曲艺事业发展良好

           会议开始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陆世强总结分析了我市近年来粤剧曲艺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设想,市粤剧发展中心、麻涌镇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做法。从这些介绍中,可以看出东莞近年来粤剧曲艺事业发展良好。

           随后潘新潮发表讲话,对东莞粤剧曲艺事业所取得成绩表示肯定,并进一步总结近年来东莞在粤剧曲艺中所取得的成绩:成功打造了“粤剧黄金周”“粤韵金声”“粤唱粤好”等粤剧活动品牌,并通过举办戏曲进校园、粤剧讲座、粤剧培训班等活动,大力弘扬了粤剧艺术,使之成为岭南文化在东莞的突出代表;东莞共有7个镇被授予“广东省曲艺之乡”,其中3个镇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数量名列全省前列;《大明长城》《思源》等有不少粤剧作品在国内都取得了多项戏剧奖项,长安业余粤剧团在李应梅的带领下,更有12部粤剧大戏远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还排演了《山乡风云》、《沙家浜》等多部经典现代粤剧……

           这些成绩都是目前东莞粤剧曲艺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已有高度,潘新潮希望能够抓住当前契机,将粤剧曲艺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加强资金投入,打响“粤剧之乡”品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潘新潮也表示,粤剧仅仅只有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它“演起来”,引导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强自身活力、实现良性发展。具体办法是把政策扶持和市场运作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租金补贴、办团补贴、创作演出补贴、政府购买服务、获奖奖励、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粤剧演出团队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繁衍下去。“市场化运作的最终目的,是让粤剧艺术在演出市场上‘活下来’,而不仅仅是在非遗展示馆里被‘挂出来’。”潘新潮说。

           东莞粤剧艺术发展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即有实力的专业院团少、有知名度的专业人才少、有影响的原创剧目少。对此,潘新潮表示,一是要加快创作力度,让作家深入生活,为民写戏;二是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用好用活粤剧发展专项资金,把资金重点用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精品剧目创作、专业院团建设上来,力争培养一批粤剧名团、名角、名作,启动《香飘四季》等东莞题材的粤剧创作,进一步打响“粤剧之乡”品牌。

    大胆改革创新,让粤剧曲艺焕发新光彩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起源于农耕社会,在形式和内容上与现代生活相差甚远的粤剧逐渐失去原有的主流文化地位。“要摆脱当前困境,出路只有一条:就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传承中求发展。”潘新潮说。

           潘新潮还以红线女虚心请教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昆曲名家,开创了独特的“红派”表演艺术和脍炙人口的“红腔”为例,鼓励粤剧流派创新。他进一步表示,在尊重传统、保持个性的基础上,要从创作理念、内容题材、舞台表现、传播手段等多方面赋予传统粤剧以时代色彩和韵味,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比如“要鼓励粤剧与动漫、网游、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跨界融合” 。

           “我们不妨也尝试一些改革创新,如麻涌镇可结合当前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契机,学习借鉴广州推出的《船说》珠江夜游项目,将粤剧表演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推动粤剧与旅游的跨界融合。” 潘新潮说。

           潘新潮还要求着重挖掘东莞历史文化资源,抓好山歌剧、客家山歌、咸水歌、木鱼歌等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
     

     


             
            本稿
    件截选自东莞时间网,作者为沈汉炎 杨艳艳,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