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苑随笔】粤剧的寻根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6-07-27 作者:吴遐 来源:青年琴人计划 点击:
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明中时期,粤中各地已有乡俗子弟以戏剧为生。明嘉靖开始,出现弋阳腔、昆腔。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及至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在佛山镇大基尾建立了同业组织琼花会馆。
乾隆至道光年间,来自外省的成百个外江戏班入粤,并在广州成立粤省外江梨园会馆。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声腔和表演的艺术养料,逐渐形成演唱梆子腔为主的演出风格。咸丰四年(1854),本地班艺人李文茂以梨园子弟为骨干,组织红巾军起义反清,清政府严禁本地班演出,艺人只得转投外江班或冒称京戏登场。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兴起,于光绪十五年(1889)在广州成立八和会馆。本地班在这时又吸收了二簧声腔,能以梆子、二簧腔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阳腔、昆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等众多剧目。表演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当,武打技艺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
辛亥革命(1911)前后,一些粤剧艺人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参加了孙中山倡建的同盟会的活动。社会上有人组织志士班,通过推行粤剧改良的活动,借以宣传民主革命的主张。之后受到粤剧改良风气的影响,加之需以变革求新的精神与方兴未艾的电影进行竞争,粤剧综合艺术的各种因素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剧目内容包括了古今中外的题材,新编剧数以千计。小生、小武行当从唱假嗓改唱真嗓。梆子、二簧、弋阳腔、昆腔等声腔已大异于原本的腔调,梆子、二簧腔创造了新的板式和句式,将民间流行的木鱼、南音、粤讴、板眼等歌谣曲调运用于唱腔音乐,能把多种声腔利用曲调连缀结合板式变化的方法去综合运用,还在原有的民族伴奏乐器之外增加小提琴、萨克管、吉他等西洋乐器,粤剧唱腔音乐更加变化灵活,旋律优美。
《决战天策府》剧取材自以唐代历史为背景的网络游戏《金山剑侠情缘网络版叁游戏软件》(《剑网3》),截取“安史之乱”的一段故事进行改编创作,讲述天策府统领李承恩在被奸人所害、遭受灭门打击之下重新振作,联同各派豪杰聚义抗敌,力战叛军,共守大唐江山的故事。故事基调积极向上,以年轻人喜爱的网络游戏为切入点,传扬侠义豪情、民族气节。
《决战天策府》剧自2014年正式立项排演,通过全剧演出及片段展演的方式,至今已在广东广州、珠海,广西南宁,上海等地演出共23场次(包括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人民政府牵头的项目),在广州海心沙、上海世博园等地标隆重献演,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及省文化厅等领导都曾到场观看了演出,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该剧受到新华网、人民网、腾讯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南方日报》、《文汇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并引起各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密切关注和思考。来自澳洲、新西兰、美国、新加坡、广东省内及国内其他地区的观众纷纷前来捧场,有的观众激动表示:“原来粤剧这么棒!壮哉!永不止步,敢于创新的粤剧!”“虽然我听不懂粤剧,没看过粤剧也不玩游戏,但并没有阻碍我感受到这台演出的美感和震撼。”“好粤剧的动漫,好动漫的粤剧,两者完美结合!电脑游戏、小说改编电视剧、电影已经不新奇,所以按此思路,为何不能用更多的剧种和表演形式去演绎更多精彩的故事。很欣喜的同时,也希望广东粤剧带好这个头。传统粤剧的剧目,是前人的‘动漫’;《剑网3》主题粤剧《决战天策府》,是我辈的‘动漫’。”“希望全剧出来后,可以和家人一同来观看。”其中一位带着孩子来看的家长更表示:“等我小孩长大了,我要让他从事粤剧,要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本期图片由广东粤剧院提供)
本稿件截选自青年琴人计划公众号,作者为吴遐,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