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粤剧省级非遗传承人丁凡:兴衰沉浮40年“凡”心未动守寂寞
发布时间:2016-10-21 作者:许晓蕾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
在吴川演春班戏的丁凡在后台化妆。南都记者 许晓蕾 摄
丁凡的唐明皇造型。南都记者 许晓蕾 摄
演出闲暇,丁凡一身睡衣刷手机。南都记者 许晓蕾 摄
生活中的丁凡。陈坤荣 摄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粤剧院成立于1958年,首任院长为著名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红线女也曾在广东粤剧院工作,现任院长丁凡。剧院在职演员中,丁凡、曹秀琴、梁耀安、吴国华、姚志强、梁淑卿、蒋文端、麦玉清等8位艺术家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是全国拥有梅花奖演员最多的艺术院团之一。
丁凡,国家一级演员,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粤剧省级传承人。戏路宽广,扮相俊俏,能文能武,嗓音华丽,唱做俱佳,尤以小生行当见长,曾获文化部首届和第五届文华表演奖、首届广东戏剧家突出贡献奖、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并获文化部优秀专家,广东省优秀中青年文艺家、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等称号。
官仔骨骨、眉清目秀,古装扮相尤其煞食。粤剧文武生丁凡一出场,就有人鼓掌,有人大叫凡哥。
在广东乃至东南亚、美加等地的戏迷口中,广东粤剧院的大老倌丁凡有“师奶杀手”之称。丁凡是粤剧的金字招牌,凡有他挂牌的戏,那些痴迷粤剧的师奶们都会争住扑飞(买票)。他还有属于自己的丁凡戏迷会。
舞台上帅气的丁凡,已经60岁,从事粤剧艺术40多年。
但他依然不显老,穿着粉紫色上衣、牛仔裤,坐在广东粤剧院的办公室里,工作一刻不停,不断有人进来谈公事。私下里,他是个很随意的人,喜欢旅游、美食和散步。
在记者的印象中,台下的丁凡确实是一个很随意甚至有点小可爱的人。今年在吴川市振文镇一村庄演春班戏,台上的丁凡演唐明皇,身穿龙袍,气势逼人;台下的他却套着一身红色格子睡袍,对镜上妆。不化妆的间隙,则戴上红色的时髦眼镜刷手机,不时喝一口茶。直接对着茶壶嘴喝,红色唇膏印留在茶壶嘴上。
经历40多年粤剧的兴衰沉浮,丁凡身上的这份随意不变。面对唱流行歌赚大钱的机会,他不动凡心;身为广东粤剧院院长的他,想的都是争取多点时间艺术创作。
而且这位“师奶杀手”竟然还是一个钻石王老五。对于不结婚,他云淡风轻,“未来如果有合适的,也可能会结婚。”
“一帆风顺”走进粤剧
丁凡并非粤剧世家出身。他是湖南籍,小时候连粤剧都没听过一场。“刚开始没接触过,谈不上爱好,是学习了以后才喜欢上的。”
看着八竿子打不着,偏偏就走到了一起。因为体育不错,中学毕业后的丁凡被德庆粤剧团看中,入了行当。
1980年,丁凡去广东粤剧学校进修,“剧院包括罗品超在内的几个叔父觉得我还不错,就把我调到了广东粤剧院”。对于非粤剧学校科班出身的他来说,这算是一帆风顺了。在县粤剧团演过两三年,来粤剧学校也仅进修了半年,就进了广东粤剧院。而他身边的同事,八成以上都是粤剧学校毕业的。
入了这个行当,幸运之神好像一直眷顾他。“我在县剧团还不是主演,可一到了广东粤剧院,他们一直把我当主演来培养”,基本都是演主角小生。
其实这不是幸运,而是他凭着自身的条件和后天的努力,获得的培养机会。丁凡说,“我们这一行跟搞体育一样,首先你要有条件,声色艺俱佳,起码嗓子要好,形象要好。粤剧院觉得我综合条件比较好,就把我当重点培养。当然,不是说培养你,你就一定能成功。你要喜爱这一行,你不喜爱,逼着干和自愿干是不一样的。”
曾动念想改唱流行歌
丁凡进广东粤剧院的时候,刚好是“文革”结束,“刚开古装戏不久,什么戏都满座,很多人看。最好的光景,一年一个团有200多场戏。”
好景不长,随着时代发展,娱乐活动的丰富,港台文化的流行对粤剧冲击很大。“低潮的时候很多粤剧演员都改行了,当年最早一批粤语流行歌手,很多都是粤剧改行的,包括当时最红的李华勇、陈浩光等。”丁凡说,那时候,人们都不去听粤剧了,都去歌厅听流行曲。
受此冲击,丁凡也曾经心动过,“当时想现在粤剧市场不好,流行歌市场那么好,什么歌厅都唱流行曲,我也可以唱啊。”为此,他还去歌厅业余驻唱。
“最低潮的时候,团里一年才30多场戏,人家唱一首流行歌比我们演一台戏还值钱”。在市场的冲击下,丁凡提出想正式转为唱流行歌,与卢海潮等办一个轻音乐团,“当时的文化厅长劝我还是演粤剧,‘不是说流行歌曲不好,培养一个流行歌手比培养一个粤剧小生简单,唱流行歌一炮可以打红,但培养一个粤剧小生非常非常难,没有一定的艺术,没有一定的分量,你不可能红’。”
听其一番话,丁凡觉得艺术之路还是要耐住寂寞,最终打消了唱流行歌的念头。轻音乐团只拿了牌照,最终没组队。卢海潮最终还是出走粤剧,以演电视剧《虾球传》而为大众熟识。
大家最终没能看到丁凡和卢海潮组成的流行乐队诞生,但想听丁凡唱流行歌还是有机会的。前年,丁凡专门在香港开了粤语流行歌演唱会,“我也想在广州开一场粤语流行歌演唱会,还不知道能否成行”。
一部戏20年长演不衰
耐住寂寞的丁凡,1990年,凭着粤剧《魂牵珠玑巷》中的黄贮万一角,一举夺得了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接着,又摘取了“首届文华表演奖”的桂冠。
除了坚持在一线演出,他现在还身兼广东粤剧院院长和粤剧导演工作,其导演的新剧或重新包装的旧戏都有“看头”,比如导演的新戏《梦红船》,在多地巡演均受到观众好评。新编的粤剧在舞美、服饰、灯光、音响等方面也摆脱了传统粤剧的局限,更加华丽和现代。
一直致力于粤剧创新的丁凡说,“我们每年都有新创作剧目,必定题材新颖、表演手法新颖。因为历史不同了,表演形式不同了,不创新也要创新。但新剧要做到专家认可、领导认可、观众认可,三个都认可,非常难。”
目前,哪个戏可以做到“三认可”?丁凡说,“像《梦断香销四十年》、《柳毅传书》、《伦文叙传奇》等。比如《伦文叙传奇》除了拿过全国的文华奖,也演出五六百场了,到现在还一直在上演。去年,我们还拍了粤剧电影。这就是得到‘三认可’的戏,领导喜欢;拿了国家文华奖,专家认可;不断演出,群众认可。”
《伦文叙传奇》是一部古装戏,取材于明朝广东状元伦文叙的故事。讲述伦文叙(丁凡扮演)自小家贫,以卖菜为生,勤奋好学,才气横溢,富绅胡员外欲招伦文叙为婿,派侍女阿琇登门做媒,伦文叙拒之,却属意阿琇。伦殿试中击败对手柳先开,高中状元。皇帝欲招其为驸马,而伦文叙不忘纯情的阿琇而拒婚,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个故事很接今天的地气,丁凡演了20多年还在演。除了演出受欢迎,《伦文叙传奇》电影公演的上座率也很高,场场爆满,有不少戏迷包场看。去年8月该片正式公映时,64岁的粤剧迷老先生曾表示,“戏迷会已经包下了3场电影。粤剧《伦文叙传奇》舞台版自己看过20多次,电影版也看了3次。”他是广州地区丁凡戏迷会的会长。
虽然丁凡的戏得到戏迷的认可,但他却谦虚地表示,“我自己有史以来,也就是一两个戏能达到这个效果,要做到‘三认可’真的不容易。但是我们也不放弃,每年都希望能导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剧。作为非遗的传承,要有人看才行。”
既要传承又要赚钱
作为剧院的带头人,丁凡也有着经营压力,“我们粤剧院不是政府全额拨款的,是差额拨款,我们收入的40 %还是要靠演出补贴,这个变成了我们的困难和压力。”
“最困难的就是,我们既要传承好传统的东西,又要赚钱”,他身上肩负着几百员工的饭碗。目前,广东粤剧院在职员工有200多人,包括退休员工则有300多人。
“去年和今年的粤剧演出行情不行,因为八项规定和反腐,很多政府部门不允许请演出。”丁凡解释,“以前我们的演出,下乡演出起码占50%,港澳和广州市场占50%,后来发展到下乡占60%,其中下乡演出有一半是区政府、镇政府请,剩下的一半就是村委和私人请。但是,自从有八项规定后,基本上一场政府请的都没有了,全都变成私人老板请了。”
“后来又好转了一点,政府觉得对我们粤剧团传统文化应该要支持的”。但总体而言,演出市场没有以前好。他说,“虽然省有拨一定的钱做政府采购演出,但是我们省级艺术团体反而没有市级艺术团体那么好,因为市级本身也有经费拨款。”
粤剧轶事
聊演出 忘词就会说“咩啊”
传统的粤剧,一台戏至少要三个半小时,熟背台词是一件很考功力的事。丁凡笑道,“每个演员都会有忘台词的时候,只不过忘台词的程度,多还是少,我很少忘词。我们有时候忘了台词就说‘咩啊’,想对手接上去,有些衔接很好,就不会被发现。”
丁凡说自己刚学戏的时候,有一台节目,他演工人,一个女的演农民,还有一个男的演解放军,“开场时,我把自己的台词告诉演农民的女子了,女子上场时忘记了自己的台词,就把我的台词说了,搞得我没有台词说了。”回来后,大家都笑了。
他还举例说,“曾经在一台戏里,我讲完了自己的台词,有一个人忘了台词,他就‘哦’了一声,指着罗品超,观众就以为罗品超忘了台词。我们回来都骂那个人,其实按照以前行规来说,这是不礼貌了。其实他也不是有意的,他慌了没有办法,但观众误解了。”
“这就要靠灵活性,现在还有一批演员,不愿意粤剧打字幕,因为他没办法对字幕,就靠自己的感觉,临场发挥。”丁凡对此并不认同,“但是我不喜欢这种,虽然临场发挥很灵活,但是没有剧本的文采在里面,变成你可以乱说。”
谈传承 还是古装戏最受欢迎
其实,丁凡演过不少人物角色,但《伦文叙传奇》中的伦文叙显然是最成功的。他感慨,现在每个新戏出发点都是想要超越以前的,但是你想超过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丁凡坦言,“我这几年也演了几个新戏,但都不是太成功。比如说《南海一号》、《风云2003》,但是由于题材问题,虽然观众反应不错,但总觉得流传受限,比较难成为时代的产物。”《南海一号》是以“南海一号”为基础创作的大型古装粤剧,《风云2003》是以2003年广东抗击非典疫情为背景,通过新颖的表演手法把那场波澜壮阔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展现在粤剧舞台上。
相比《伦文叙传奇》,丁凡分析说,还是没有局限于政治题材的戏流传得更好,同时现代戏没有古装戏流传好。因为古装戏的话,现代人不会和当时的历史对比。此外,古装戏舞台上运用的东西比较多,比如说水袖、乌纱等表演道具,而现代戏都没有,舞台效果上就没有古装戏好。所以,容易流传的还是古装戏。
策划:王海军 李艳 陈实
统筹:许晓蕾 胡群芳 陈养凯
出品:南方都市报朋友圈新闻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文敏怡
通讯员 梁彦兰
本稿件转载南方都市报,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