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展望粤剧粤曲艺术——未来仍是勃勃生机!

    发布时间:2017-03-23 作者:展艺登程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去年,我在东莞某个唱局参与拍和伴奏,刚好有个粤剧界老前辈前来探班。衣食无忧的他,句句不离本行,甚至对粤剧粤曲艺术出现的有待解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而深表担忧。提及此令人感慨的话题,让人不禁联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时,在的士高、卡拉OK等时尚娱乐潮流冲击下,粤剧曲艺市场日渐式微。
          因此,有人担忧地说:“再过十年、二十年恐怕再没有人愿演(唱)、愿看(听)粤剧曲艺了。”然而,一直以来就有人爱演(唱)、愿看(听)粤剧曲艺。
          到了2000年,又有人忧心忡忡说:“历史巨轮已进入新世纪,看来粤剧粤曲这老土玩艺,已成夕阳艺术。”但,纵观多年,不少春班在珠三角城乡、粤西等地演出时,根本不愁接不到演出台期。今年笔者曾接触过一些粤乐社负责人,得知他(她)们好想为当地管理区牵线引进整体质素较好的剧团在春节演几晚大戏,想不到这一个个好剧团在春节前后,甚至整个农历正月都早早被预订了,根本约不到。
          据笔者所知,在各地粤剧曲艺之乡不论演大戏或粤曲秀,观众都包围得密密实实不在话下,当中,还有不少是年轻人从头看到尾。每天的粤剧曲艺茶座,更是座无虚席,甚至要加位。昔日曾狂热跳跳的士高、唱唱卡拉Ok的五零后、六零后,无疑成了各地私伙局粤乐社的中坚骨干。
           前些年,又有人说过:“再过若干年,看这粤剧粤曲快要成为绝种艺术。” 是否如此,我们都有目共睹:
           一方面,时下各地私伙局粤乐社成员除了以中老年人居多,也有七零后、八零后跻身此圈子。东莞东城有一私伙局的成员,统统都是七零后与八零后,被当地发烧友称为最年轻最活跃的私伙局。

     

    这几个东莞发烧友有胆量整装待发来演功架武场戏
     
           说起那些七零后与八零后竟然成了超级发烧友和粤剧粤曲铁杆粉丝。他(她)们凭着会上网、识开车的有利条件,上网查资料学唱曲、开车出省港澳观摩学习交流;他(她)们仿效前辈做法,手提袋及小车内装满唱本,重量足足能论公斤来计算;他(她)们对待这些宝贝像与对待自己的银行卡、房产证、行车证等一般珍贵。
     
            两位年轻的发烧友在演长剧《六月飞霜》

           另一方面,时下,南粤大地那民间私伙局粤乐社及业余粤剧团象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东莞水乡出现街头唱局、市场餐店做唱局等有着新颖创意的私伙局。众所周知, 广大私伙局粤乐社发烧友演戏唱戏爽过食肉,正是:三朝小联欢,五天大联欢;甚至经常跨镇穿市进行传粤韵有意义之交流活动。
     
      本文作者在随东莞一个业余粤剧团巡回演出(吹箫者)    

           昔日,笔者曾在剧团学习工作过,后来又搞民乐、流行乐;而近年来,又回归本土传统,演绎粤乐及参与送戏下乡巡回演与粤曲秀,在感慨不已的同时,相信随着国家支持戏曲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粤剧曲艺艺术的明天仍勃勃生机、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