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搜书院》如何成经典(下)

    发布时间:2017-04-27 作者:潘邦榛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当然,一个戏要成功,不仅剧本要刻画出生动的人物,还得靠主演者反复揣摩和悉心的艺术创作,马师曾在《搜》剧中确演活了谢宝。他曾在报刊上发表过《我演谢宝和关汉卿》等文,详细总结了刻画谢宝的成功经验。他说:“越进入角色,我越是感到是在演事而不是在演戏,仿佛我就是谢宝,谢宝就是我”;“步月抒怀”一场虽短,他却当“重场戏”来演;并运用了别具特色的“马腔”,演得多么潇洒,多么风趣,多么清高,“掌握了苍劲质朴的风格”;演与镇台抗争,他“所有对答、动作与关目,都有一个目的,为了放翠莲,整段戏我的外表是手摇羽扇,踱着方步,安详镇静,若无其事的,但内心却非常紧张,处处要战胜对方……”他理解透了,表演自由了,人物就演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了,所以他兴奋地评价道:“《搜书院》的演出,是我的艺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红线女与马师曾在艺术上是最佳拍档,她倾情主演女主角翠莲也是《搜》剧成功出彩的重要保证。她也对自己的创造作过总结,说“喜欢翠莲这个人物”,认定翠莲“性格主要的基调是机智勇敢,坚强可爱”,所以她紧紧抓住这点在表演上作出不同处理,而“特别喜欢翠莲扮男装的一场书房会”,还专门在上海向戏曲名家俞振飞学习小生的表演,“把小生的技巧融入到表现翠莲的性格和内心活动的表演之中”,达到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至于在唱腔方面,她自然充分发挥了独树一帜的“红腔”艺术魅力,而且是“经过了无数次的设想与实践反复推敲才决定这样来演绎”,尤其是在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柴房自叹》中,仅就一段“南音”,从“正线”转“乙反”,再转“流水”,已是委婉细腻,甚见功力;“我似寒梅遭暴雨”一句,更活用了“抛舟腔”,跌宕有致,以情带声,为人物迸发出含泪带血的控诉!转唱“二黄”时,又从“乙反”转回“正线”,其中的小腔富于变化,唱至尾句“无可恋”时还将速度压慢,后面再加上一个“咯”字的感叹,实在丝丝入扣,令观众为一时灰心的翠莲的命运更为担心。曲末则来了个转折,翠莲战胜了绝望,红线女唱的一段“恋坛”加快了节奏,转至“滚花”有加强了力度,尾句“长空自在舞翩跹”还拉了一个新腔,鲜明展现了翠莲对自由的冀盼,令人动容!
           综上所述,由于剧本不断提高,思想性与艺术性已达到完美的结合;此剧突出了正义必然战胜强暴的主题,又十分符合人们“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审美愿望,加上情节曲折,文词生色,更有马师曾、红线女等对人物成功精细的塑造,“马腔”与“红腔”艺术又大放光彩,全剧有戏好看,有曲好听,所以领导、专家、同行和广大观众都一致赞扬,很快便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并饮誉海内外;此剧一直演到现在,历演不衰,而且正不断由后辈传承下去。
           还必须要介绍的是,毛泽东主席也观看过《搜》剧,红线女曾深情回忆:毛主席“表示喜欢看,他说他特别喜欢其中搜查书院一场。对于谢宝这个人物他很赞赏,认为谢宝在镇台面前表现得有理有利有节,终于救了侍婢翠莲,也就是把那个镇台击败了,人物写得很好。”《搜》剧1956年晋京演出时,周恩来总理也大力肯定和鼓励,大戏剧家梅兰芳则发表了《动人的喜剧〈搜书院〉》一文,特别提到“红线女扮演的翠莲,表现出一个刚烈而又腼腆可爱的少女形象,在体现剧本所揭示人物思想矛盾的发展上,更是细致深刻。她在柴房一场的独唱,表面上好像没有一个身段,其实处处是身段,时时有‘脆头’……”马师曾、红线女当时登门拜访了大戏剧家田汉,田老把不久前在广州看《搜》剧后写的两首七律,分赠给了他俩:赠马师曾的诗是:“明月长堤直到今,卅年两接绕梁音。赵云拔剑情怀烈,谢宝听潮感慨深。词里惯驱佣保语,诗成先使老妪吟。香山佳句师曾剧,一例能抓大众心。”赠红线女的诗是:“五羊城看搜书院,故事来从五指山。暗把风筝寄飘泊,不因铁甲屈贞娴。歌倾南国刘三妹,舞妙唐宫谢阿蛮。争及摩登红线女,佳章一出动人寰。”此诗后收在1982年出版的《田汉诗选》中,头两句改为“珠江水暖玉生寒,乐府新翻五指山”。当年莫汝城与笔者翻读时,均感到此两句改后更富诗意,也说明田老对此剧及马、红的表演印象甚深,评价很高——《搜》剧能成为经典名剧,就当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量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