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青评点梅花:《白蛇传情》剧评(一)

    发布时间:2017-05-17 作者:青评点梅小队 来源:广州青年剧评团 点击:


     

    俟尔断桥,千年不渝

    ■文 / 陈晓丹

           曾小敏展示的闺门旦、刀马旦功夫,丰富精彩,清丽而果敢。她饰演的白素贞曲尽白蛇与许仙妻二重身份原委,既有闺门之秀雅,又有蛇妖之高强。小青劝说白素贞不要为爱误了自己,白素贞只是低头注视茶杯,轻轻揭开盖子,并不理会。这一细节,似是无心,却是白素贞早已深思熟虑后的释然。她决定放弃千年修炼,甘愿为爱拼却此生。再怎么苦苦劝告,于她只是云淡风轻,啜饮清茗。这就不难理解千年道行的她能够屈膝求仙童赐灵芝,猥自枉屈求法海饶过一命。

           三饮雄黄,演员曾小敏用舞台动作表现了为蛇妖为人妻的矛盾。许仙起初劝酒,她是嫌恶地用脸避开,既而碎步退,用水袖挡,避之惟恐不及。后来她为祝祷孩子,为情意,便甘愿接杯饮,再饮,三饮,直至晕厥现身。从躲避到甘愿,一饮到三饮,曾小敏从后退到站前,直视不避,接杯痛饮,如此转变却也表演得心碎。

           奔赴昆仑,一句“青山冲霄鹤鸟飞”,起势气足,舞动披肩所营造的腾云驾雾之境也动感十足,虚实之间饶有趣致。在武打戏上,个人觉得水袖舞蹈和踢枪十分精彩。环形水袖形成攻势的同时也隔离众人,自成舞台焦点。曾小敏踢枪快而准,花式繁而不杂。原地一踢,点跳一踢,倒地双踢,颇具难度的武打动作在她演绎下,柔美中带着利落,不枝不蔓。其中有一舞水袖的动作不慎盖住脸庞,略有失误,然瑕不掩瑜。

           一曲《春江花月夜》,宛转哀怨的曲调唱尽白素贞千年铭心的等待,如今却因身不同,受阻人间,然千年爱情怎可如许付诸东流?这不禁让我想起睿王在熟睡的庄妃面前同样唱起《春江花月夜》,卸下的君臣之别尽是多尔衮对庄妃的爱慕。雷峰塔千年后相约的结局改编,少了民间对天地的愤懑控诉,多了几分苦痴的凄美。

           该戏中许仙唱的以茶水相比和“冬暖手吻香鬓”一句,个人觉得由其口出,过于肉麻。倒是一曲舞台南音,在袅袅中流露踌躇。首尾主题曲采用流行唱法,初听惊异,但也旋律优雅,可见其尝试。
     


     

    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开放的粤剧

    ■文 / 黄皓

           白蛇传的故事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因此每一次改编和创新是必然会面对激烈批评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否经得起历史实践的考验。这是我第二次看《白蛇传•情》了,平心而论,这场表演呈现的效果比2015年12月的中大场要好。有戏迷是慕名来看曾小敏“踢枪”(戏曲程式叫“打出手”)的,这场武打戏零失误的完美呈现可以说为曾小敏“夺梅”加了不少砝码。

           从表演理论来说,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新的完成。一年多前,中大场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点大概是美轮美奂的舞台、眼花缭乱的杂技以及被批得超惨的“粤语歌舞剧”。作为听粤剧长大的孩子,二刷这场戏,还得实实在在地写个剧评,也就看得更仔细也更挑剔了。

           舞美稍有不同,却依然美不胜收,渲染出青城山下水墨氤氲的画面。舞台用干冰营造出梦幻的感觉,在中间裂纹灯的衬托下更显仙气袅袅。“钟情”一场不同于中大场满布的莲叶布景,这场悬挂的莲叶更具有空间立体感,在射灯的照射下更显朦胧。“续情”则变成了残荷枯叶,灯光随着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变换,真是恰如其分。舞台上也运用了高科技手段,会动的桥,舞蹈演员的出场升降,还有逼真的闪电、下雨和下雪效果。这等舞美对比之前的《春江月》真是好多了。值得小小称赞的是,这场干冰少了不少,没有用量过度。

           曾小敏除了样貌扮相不错以外,自身亮点很突出,能文能武,唱念做打俱佳,表现手段丰富,尤其是在最近几场几乎没有武戏的情况下特别亮眼。变蛇身后的扭动的身段,扎实的打功,都让人叫好。尤其是水斗那幕一双长袖甩得虎虎生威,直当武器,脚上的功夫仍不停断,一根枪都没误踢,在旋转的过程中裙摆飞扬长袖成圈,直看得人眼花缭乱、胆战心惊。

           在剧本上,新编传奇以“情”串联,从钟情、惊情、求情、伤情到续情环环相扣,情节发展有序。唯一稍显多余的大概就是尾声吧,为了配合开头,显示轮回的意思,想以回到原点的场景作为结束,显示情长久,不怕再过千年,但有的时候可能意犹未尽比有始有终会更有味道。

           本子的主题非常突出,无论是通过白素贞之口说的“人间走一回方懂人间真爱我无悔”,许仙说的“人若无情不如妖”,还是许白两人续情时重复唱的“此生终情不泯,来世再结鸳盟”都紧扣着“情”字。在唱词上写得还是很文雅的,配合舞美更加让人沉醉,这也是很对青年大学生胃口的缘故。请看许仙的情话说得多有味道啊,“春游湖雨中行,夏赏莲沐花氛,秋品茗闲夜斟,冬暖手吻香鬓。”但是这种模式总让我不得不想起青春版《牡丹亭》,感觉《白蛇传•情》也在模仿它想用情和雅来做卖点,也加了一些纯舞蹈。只是,末尾那一群舞蹈演员大段的长袖舞蹈是否可再打磨一下?

           至于为老戏迷诟病的舞台美则美矣,但粤曲的精华丢了不少的问题,确实音乐里面存在不少像粤歌小调、流行歌的新歌,开头就用粤歌唱出了整个故事梗概。但是我想我们应当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开放的粤剧,粤剧从诞生、形成到发展都是善变多变、敢于创新、兼容并包其他艺术元素的。里面有首老的粤语歌《换到千般恨》的曲子被用到了,虽然好像曲的风味少了,可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大概这歌也是“老的”,老的翻做新的,也是很有粤韵呢。况且戏迷们能在里面找到不少像《帝女花》之类熟悉的老曲子,让我童年的回忆一下子也被勾起来了,而那种担凳子坐在过道当加位的情景竟然在粤剧《白蛇传·情》重现,这样的一些守成不也还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