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特技——扎脚戏

    发布时间:2017-05-25 作者:黄靖玲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由于古代女性盛行缠足(俗称“扎脚”),所以粤剧中有“扎脚戏”这传统表演绝活,即粤剧演员表演时模仿封建时代缠足妇女行走姿态的动作,穿着一种特制的跷鞋。跷鞋外形有些像当今的长靴,由小绣花鞋、跷头、跷板三部分组成,演员要先用红色布带将一块长条小木板绑于脚底,再以特制的小鞋套在脚尖上,借助长裙遮盖脚跟,全身只靠脚尖发力走动,从外表观之,双足恰如“三寸金莲”那么细小,舞动之时可倍添美感。
     
    图为邵氏电影《鬼叫春》)中的跷功展示
     
            在粤剧中,“扎脚”也被称为“踩跷”。“踩跷”表演,在频繁的转身中,靠旗不乱,但见靠裙飞舞。演员的跷功,分“硬跷”和“软跷”两种。前者用于武旦、刀马旦。后者用于花旦、泼辣旦等。表演时,演员双脚掌各缚“跷板”—块,外套绣花鞋,着大彩裤遮住真脚,而将“小脚”露出。跷功属高难技术,训练时非常艰苦,演员须能踩跷走碎步、跑圆场、打把子,甚至跌扑、打出手。由于跷功是对妇女缠足陋习的模仿,后来这种表演形式和有跷功的剧目都逐渐淡出了舞台。但是,这是一门独特的高难度的艺术,随着人们能客观公正和辩证的看待它,又重新认识到它的珍贵。近年来,一些演员也在不同场合中部分的恢复了跷功的表演。
     

    硬跷
     

    软跷
     
           如果演武场戏,其难度比起跳芭蕾舞更为吃力。昔日演的《刘金定斩四门》、《刘金定大破火龙阵》、《十三妹大闹能仁寺》、《樊梨花》、《穆桂英》等,正印花旦均以扎脚的“踩跷功”取胜。“踩跷”有“京跷”与“粤跷”之分,“京跷”所扎的脚较大,而“粤跷”由于脚比之小一倍,故此,学和练都比“京跷”更难。
     

    图为《刘金定斩四门》中郑咏梅扎脚刘金定
     

    图为《刘金定大破火龙阵》中王超群扎脚特写
     
           学习扎脚,其方法和程序也很简单,但真正舞起来却是比跳芭蕾舞更为吃力。练习时需在床沿柱子上绑一根竹竿,双手高举,紧握竹竿;双足合拢,全身挺立,用脚尖练“企”(站立),仿效练习芭蕾舞的姿势,每天起码练上好几次,每次练习一个小时以上,“企”至脚震不能支持为止。休息片刻后,继续再练,务求工多艺熟。练好了“企”的功底,然后锻炼扎起脚来学“小跳”、“走俏步”、“车身”、“拗腰”等功架。
           除了“踩跷”,还有“梅花桩”、“过山”、“吊辫”、“甩发”、 “高台”、“椅功”等是粤剧一绝,构成了粤剧的特色要素,体现了岭南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是粤剧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