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为粤剧赢回年轻观众 种下希望的种子
发布时间:2017-06-16 作者:郭晓燕 来源:新快报 点击:
改编传统剧目,让粤剧走进校园。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戏剧。前两种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次销声匿迹,唯独中国戏剧世代相传,且日臻完美。而在三百多种华夏戏剧中,粤剧是其中璀璨的一支。
粤剧经典的形成,与各个时代艺术家们反复在舞台上沉淀、加工密不可分。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这些有着历史意义的戏曲正濒临失传,学艺的人渐少,观众渐老……
幸运的是在广州仍有不少粤剧人在坚守,不仅紧守老祖宗留下的粤剧精髓,更不断创新以求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潮流。
这期新快报记者采访了刚刚获得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两位粤剧人:曾小敏、苏春梅。她们都在为粤剧能争取更多年轻观众而努力,对她们而言,这是在坚守的时光里,种下具有希望的种子。
曾小敏:我们在做各种尝试,让更多的人走进粤剧
曾小敏 受访者供图
曾小敏在台上,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眼波含情,长袖善舞,楚楚动人。在台下,她素颜淡雅,双眼有神,谈吐中时刻流露出对粤剧的情感,对粤剧未来发展的憧憬。她的身后是一排排五颜六色、花纹翻转不一的戏服,还有那些镶嵌着闪亮珠片的头饰。如果说这些共同构成了她的粤剧前半生,那么获得梅花奖则是她粤剧故事的一个新起点。
细腻诠释源自于生活积累
初见曾小敏时,挺拔清瘦,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刚凭借粤剧《白蛇传·情》中“白素贞”一角获得梅花奖的曾小敏,谈起这出戏时心情完全随着剧情游走,滔滔不绝。
善于刻画人物情感的曾小敏,还将“情”细腻地融入到了《白蛇传》这出经典之中,便有了《白蛇传·情》这出新编粤剧。
戏剧不应该只是墨守成规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名剧,京剧、豫剧、评剧、秦腔、粤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都有该剧的传统版本。要对《白蛇传》进行重新改编,打破固有的模式,其中的难度和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面对众多争议,曾小敏坚持了下来,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一直提醒着她,戏剧不应该只是墨守成规,时代在变,观众在变,古老的船票是登不上时代发展的巨轮。
随着粤剧申遗成功,曾小敏对粤剧的发展喜忧参半,既高兴粤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又担心粤剧被要求保留“原汁原味”,成为博物馆的艺术。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也要学会生存,在生存中创新,最后能够回到社会,回到人民中间,能够生存发展壮大,才是粤剧真正的发展之路。就是因为这个信念,坚定了她改革创新粤剧的信心。
粤剧进校园引发的狂热
新编粤剧《白蛇传·情》是一场冒险的尝试。不过这次的尝试并不是无的放矢,曾小敏有针对性地把目光投向了校园。
曾小敏觉得,学生接触传统粤剧普遍较少,对新鲜事物的包容性比较强。为此,《白蛇传·情》排练出来后,没有第一时间推出市场,而是先以公益演出的形式走进校园。果然,新潮的演绎方式、动听的音乐旋律、文武兼备的表演、惊艳的舞美服饰让走进剧场的学生们着迷。
效果究竟有多好?“每次演出后签名合影的时间就差不多一个小时。”曾小敏说道。
戏剧评论人士张晋琼第一次看《白蛇传·情》是在中山大学的“粤剧进校园”,当时就感叹这部新编粤剧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的狂热。
从2014年至今,《白蛇传·情》曾小敏已经演了50多场。从最初的大学公益场到今年的商演,演出一场就爆满一场。
白素贞的行当跨越了花旦、武旦和青衣,唱念做打俱全。能文能武、功底深厚的曾小敏以“走心”的表演和过硬的功底博得观众的赞赏。
粤剧大师倪惠英更给出高度评价:“她刻苦、勤奋,善于学习和思考。尤其难得的是不浮躁,沉得下来,是一位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性。”
舞台上的成功,是台前幕后共同努力的成果,特别是以编导莫非为首的主创团队。经过无数次调整沟通后,从第一次剧目与观众见面到各种研讨会、座谈会和搜集观众意见,主创与主演团队认真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意见,短短3年时间,剧本就经过了5次大的修改,小修小补更是不计其数。
正是有了这些努力,让曾小敏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出现在观影席上。随着年轻观众的增加,尖叫、呐喊声伴随着年老戏迷们的阵阵掌声,让粤剧平添了许多活力。有年轻戏迷在微信朋友圈中表示:“虽然已经是五刷《白蛇传·情》,但今晚这场后劲太大了,我依然看哭了,想着白娘子睡不着。她对爱情的追求太具现代意识了。”
粤剧与网游结合获80后追捧
这些年,不少名角频繁亮相与京剧无关的综艺节目,希望能先让年轻人了解他们,再让年轻人了解传统戏剧。
相比之下,广东的粤剧人则略显低调。有网友认为这是广东粤剧未能迅速走进年轻人的原因。曾小敏则不认同这种说法,“我们不高冷,绝对愿意为粤剧站台。我们也在做各种尝试,打破传统粤剧的局限性,让更多的人走进粤剧。”
曾小敏和同行们早在2015年初已经尝试过跨界,在广州大剧院上演粤剧经典演唱会。请来顶尖的服装设计师设计服装,请来雕塑大家参与舞美……如果单看舞台到服装设计,会让人恍惚觉得这是一场流行曲演唱会,但演出者一开口却是唱功十足的经典粤剧剧目,确实如演唱会的主题一般有穿越之感。
曾小敏告诉新快报记者,这种尝试不会止步,广东粤剧院正是通过传统与创新两条腿走路。在创新方面,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的目光。比如,由广东粤剧院推出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作为首部粤剧与网游结合的剧目,自2015年年初首演起,就受到广大80后票友的追捧。该剧更走出广东,在广西、北京、上海等地巡演,打破了语言地域的界限,成为一种粤剧的新尝试。
现在,广东粤剧院80后演员已成为主力,90后甚至00后演员也陆续加入,曾小敏相信在未来粤剧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会有更多新尝试、新可能。
苏春梅:粤剧缺的不是接班人,而是年轻的观众
苏春梅 受访者供图
电影《霸王别姬》里,小癞子逃出去看戏,忽然他张嘴大哭:“他们是怎么成角儿的啊?那得挨多少打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角儿啊?”
电影里的这一幕,苏春梅感同身受,即使是学戏20多年,刚刚拿下梅花奖的她,也觉得演戏辛苦。苏春梅觉得年轻人不愿学戏也情有可原,因为“粤剧这行的要求太苛刻,没有坚持到底的信念不如趁早改行”。
入红豆粤剧团 红线女亲授“红腔”
苏春梅 受访者供图
苏春梅扮相、嗓音条件都很好,学戏颇有天分,在外人看来她的成角之路十分顺利。
1992年,苏春梅未满二十岁,还是广东粤剧学校四年级学生,便被粤剧大师红线女召入红豆粤剧团。红线女还让她住进自己家里,并亲自传授 “红腔”。
此次,苏春梅选择了红线女的经典作品《搜书院》参加梅花奖演出。不负老师苦心培养,在剧中她饰演翠莲,曲折婉转,旷远悠长,夺得满堂彩。观众说很好看,但好像跟以前的不同。原来,苏春梅参选梅花奖的《搜书院》确实有修改过。苏春梅说,导演觉得原来红老师和马师曾院长的版本的确是经典,但评委们注重参赛作品的创新,参赛不能照搬旧版本上台。因此,导演建议她把翠莲这角色由红线女的青衣行当改为小旦,里面还有一个反串女扮男的小生行当。
苏春梅 受访者供图
独自练功排戏,每天汗湿4件衣衫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惨咯。”听到导演的建议,苏春梅心中暗暗叹了一句。小旦和小生的很多身段功法对苏春梅而言都很陌生,有些甚至是首次接触。“要练到可以见得人,还能参赛,你说压力大吗?”苏春梅说,她几乎是从头开始学。“比如小旦走的圆台功,要求特别高,脚步要密要细还要轻。”
苏春梅每天9点起床,练体能30分钟(蹬脚上天400下),圆台半个小时,基本功“手眼身法步”1个小时。最后再把整套戏从头到尾演,“一个人对着空气演戏,一天至少8小时,每日湿透4件汗衣”。苏春梅突然停下来问记者:“你说辛苦吗?”她未等记者开口回答,便继续说道,“如果你喜欢,就不觉得辛苦,如果不喜欢的,就觉得辛苦,生不如死。还好,我喜欢演戏,我享受这个过程。”
是幸运,也是极大的压力
圈内很多人羡慕苏春梅的“好运气”,师承红线女。“当然是幸运,多少人恨都恨不到(粤语,求而不得),但是这也是极大的压力。”
粤剧经典的诞生,是经过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反复在舞台上沉淀、加工才锻造而成的,尤其是大师级的经典作品更是如此。
当苏春梅接到要以《搜书院》参赛梅花奖时,她第一反应是,“惨啦,这是大师千锤百炼的经典,我这个后辈如何突破,如何超越呢? ”还有人跟她说:“这是你师父的作品,你不能改呀。”但若不改,照搬上台演出,不就是一个“山寨版的红老师”吗? 她相信观众也不愿意看到一成不变的《搜书院》,更重要的是恩师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红线女也一直认为,“粤剧不是古董,是可以修改的,允许创新。”再加上导演的极力争取,说一定要改,这才有了今次全新的《搜书院》。
如果没有决心倒不如趁早改行
有些年轻人虽然喜欢粤剧,但不敢入粤剧这一行,觉得学这行很难。苏春梅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的一点都没错,不是揾食难,而是要成名成角太难了,条件很苛刻。”
苏春梅说,以前三年能出个状元,现在一年有几百万个大学生毕业,但是想要出个老倌、红伶,可能十年都难得有一个。“因为这行条件太苛刻。声音既要靓,又要好听;人要靓,还得有观众缘。最难的是舞台魅力,有些人拍电影好看,上舞台却不行,因为他们欠缺的是舞台魅力。”
苏春梅希望真心爱粤剧的年轻人能有心理准备,这行真的很辛苦,如果没有一路到底的决心倒不如趁早改行。
“粤剧缺的是年轻的观众”
“好多人说粤剧缺年轻的接班人,我觉得不是,我觉得粤剧缺的是年轻的观众。”如何培养年轻观众呢?苏春梅说:“等待。”
她认为其实全国各个剧种剧团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传统戏剧给老年人看,话剧给年轻人看,那其他人看什么呢?各个剧团都在坚守中,不断创新,寻找新的思路,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剧场。
苏春梅也曾参与过这样的创新尝试。她曾与香港一个话剧团合作,排过一出《一代天娇》,尝试把戏曲之美,电影的节奏,话剧的艺术元素重新组合,“观众很喜欢这出戏,效果很好”。
如今,苏春梅仍在不断探索,她请人写了个《嫁错老公爱错郎》的喜剧剧本。她说,自己最喜欢演喜剧,看见观众笑,自己也很开心。不过,谈到新的创作苏春梅说,“我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尝试阶段,希望能创作一种新类型的戏,年轻人喜欢看的戏,正在努力奋斗中。”
但这个话题结束时,苏春梅微微一笑说,作为红派传承人,她一直觉得弘扬红派艺术就是弘扬粤剧艺术。未来,她一定会继续坚守,如果有一天,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回到观众席上,就是对她粤剧人生最好的回报。
本稿转载自新快报,由新快报记者肖萍统筹;新快报记者郭晓燕采写,受访者供图,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