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古腔传统粤剧《酒楼戏凤》

    发布时间:2017-06-19 作者:黄靖玲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6月15日晚,骏艺粤剧团在香港高山剧场剧院重演传统粤剧《酒楼戏凤》。该戏是一个中国戏曲的传统剧目,差不多所有古老大剧种都有这个戏,粤剧也不例外,也是常演剧目之一。
           该戏经过以薛、马为首的粤剧革命运动中,和所有粤剧传统戏一样,给革掉了命,再没有演出。 “戏凤”这个故事,也尝试过把它带到现代社会。例如,薛觉先新排的《游龙戏凤》,加了很多情节变成了长剧,新马和任剑辉也有新本,可惜新本立不起来,他们没做下去,也没人接着做,这是艺术表演形式变化之后, 传统戏在粤剧的命运。另一方面这个戏的剧本也存在大量黄色文字。这使它在清朝也是禁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戏仍是禁戏之一,但是,只要一开放,这个戏便会恢复,以京剧为例,近年有几个团演出,粤剧开禁也做不了,因它只有古本。如此这般粤剧传统戏《酒楼戏凤》便放下了八、九十年。还有一个问题,省港粤剧人中找不到这个戏存本,广州曾做过传统戏的纪录整理工作,但由于《酒楼戏凤》是禁戏,所以连文字纪录也没留下,这个戏是需要抢救了。         
           要抢救,首先得要找到粤剧剧本。既然省港找不到,郑敏仪想到了国外华人众多的新加坡,她找曾荣生问新加坡是否有这个戏,果然找到一个毛笔手写本,全剧唱西皮,尾段有两段梆子,很符合这个戏的特色。再找来京剧本对照,发现大多数介口和曲词都一样,由此肯定了这就是粤剧《酒楼戏凤》珍贵的古本。之所以和京剧本对照,是因为其他老剧种已甚少演出,他们的数据难找,而京剧还在演传统戏,两个相同剧本都是来源于梆子戏,京剧本应是徽班进京时带去,粤剧本则是“外江班”南下留给“本地班”,这个剧本是粤剧历史悠久的物证,也是粤剧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佐证。
     

    《酒楼戏凤》剧本,照片由郑敏仪提供。
     

           如果有幸发现一个珍贵的古本,那是意外收获,便要把濒临失传的粤剧传统戏重现舞台。这剧本它屡被禁演并非事出无因,这个戏的故事就是表演一个男人肆无忌惮地调戏侮辱一个少女,他要少女为他找“红裙妓姐双罗汉”,又说:凤姐后便不算数,前便才算数,近代编剧写的任剑辉、红线女唱本,写凤姐骂皇帝的曲是“摸头揑面,行为不检,斯文败类,下流贱格”。这样一个流氓,在戏里应由丑生作反派做,但因他是皇帝,一露出龙袍或玉玺,就立即“一床锦,遮盖了,伴住真龙”或“今晚共结龙凤奇缘”。在内容上看,这个戏似乎不太健康,但它的表演特色却很值得保留。后来经过改编剧本,把那些诲淫诲盗的内容减去,留下戏耍的戏如:你可知为军的银两从何而来,是为军三五成群打抢皇贡而来,此事未有败露尤自可,若然败露,把你龙哥凤妹的名报了上去,看你怎生了得!
     

    《酒楼戏凤》剧照 ,照片由郑敏仪提供。

     

           最近与朱庆祥师傅晚饭, 何家耀老师说和郑敏仪排了《酒楼戏凤》,是古本版,他立即说:“啊! 是你母亲(雪影鸾)的首本戏, 我看过。”我自己却没看过,但听得多。“戏叔”是女调戏男。“戏凤”是男调戏女。母亲强调, 这些戏很考演员的品格和艺术品味。在台上“卖羞”是很容易取得效果。一贪这个便宜你的人格、艺品都丢光了。排这些戏我总记着母亲的教导。“戏叔”是成功的。红线女看我拍“戏叔”录像之后对我赞郑敏仪说: “你徒弟做得好! ”这首先是她的戏路正。既不为潘金莲翻案,也不以低下手段演坏自己, 这是何老师母亲的艺术观。

           至于艺术表演方面,这个戏很有特色。在行当上,是须生和花旦的对手戏,花旦又偏往小旦,这就形成一个成年人和小女孩戏耍的轻松生活趣味,这点,在原著中得到充分发挥,只要把男角的性要求减去,就成一出较健康的戏。第二个特点在音乐方面,全剧基本上是以小锣为主,传统戏凡是民间伦理戏都是用小锣,如《三娘教子》、《写状会妻》等,京、昆到现在还有不少小锣戏,甚至一些小武戏如《林冲夜奔》、《亁元山》等都小锣,粤剧很早已经以大锣大鼓,宣传把所有的戏都大锣鼓,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小锣戏,小锣很多锣鼓点都已失传了。
           另一古腔传统粤剧《
    平贵回窑》,又名《武家坡》,是《红鬃烈马》其中的一折,与平贵回窑、《三击掌》都是常演的传统戏。
     

    平贵回窑》郑敏仪饰王宝钏、何家耀饰薛平贵,照片由郑敏仪提供。
     

           很多剧种都有这个戏,甚至剧本和表演介口也一样。粤剧的“回窑”,自从上世纪初薜、马完成改革粤剧,令粤剧“地方化”以后就很少再演了。官话古本《回窑》,锣鼓也有不同打法,比如苏锣首板、慢板都是现今粤剧少见的锣鼓点。

           先几年和岑世彦师父谈起,他说有一个小锣打引,这不要说看不到,就是像他那样说得出来也难得,何老师找岑师父和曾荣生搞了一个小锣打引,让郑敏仪在《漂母饭信》中试用,差不多全国戏都用小锣的,只能在这个《戏凤》。它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全唱西皮,而西皮是不用起锣鼓头的唱腔,只到结尾唱梆子慢板才起锣鼓,这个戏以唱西皮为主,是《金莲戏叔》外的第二个西皮戏,小锣加西皮和京剧小锣加四平看起来就似京剧了。
     


    《金莲戏叔》郑敏仪、何家耀,照片郑敏仪提供。
     

          加上服装:正德皇帝蓝海青,福儒巾加雪帽表示改装,是定了的,不同的是以前随便找顶雪帽戴上,现在是特制的软雪帽,显得服贴美观。旦角是衫裤围裙,踩跷包大头加小髻,以前叫旦角做「包头」,没有用正辫,所以看起来京剧很像我们了。
     

    (该文稿由黄靖玲提供,特别鸣谢本文文字内容提供者何家耀老师和图片提供者郑敏仪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