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岸畔搭戏台 粤韵笙歌代代传
发布时间:2017-12-19 作者:麦炜源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单刀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这首《汾江竹枝词》描画了清代道光年间的粤剧盛景。
百年后的今日,东莞粤韵犹在,文艺百花齐放。12月1日至11日,为期10余天的第十五届东莞“粤剧黄金周”活动,为广大市民带来一道道内容丰富、好戏连台的粤剧曲艺大餐。除此之外,东莞还设立了粤剧发展专项资金,成立了东莞粤剧发展中心,并通过举办戏曲进校园、粤剧讲座、粤剧培训班等活动,大力弘扬了粤剧艺术,使之成为岭南文化在东莞的突出代表。
东莞粤剧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映荷 麦炜源 摄
从“万家灯火万家弦”的私伙局,到“一盅两件,唱曲看戏”的粤曲茶座,这些粤剧舞台上演的出出忠奸善恶、幕幕历史兴亡,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岭南人。本期,笔者采访有“东莞三大平喉王之称”的陈映荷,从听广播自学粤曲,到代表东莞参赛,非科班出身的她,让粤剧曲艺之花在东莞校园里绽放。
听音自学啼声初试
每日清晨,位于莞城新风路的东莞市粤剧发展中心大院,总会传出“查笃撑”的声音。走近,几位老戏迷聚在一起练习粤曲,演唱者饱含深情,独具韵味的粤曲让人仿佛梦回古代,体验一番深刻的穿越之情。转入办公区,陈映荷正在翻阅第十五届东莞“粤剧黄金周”的资料,已是东莞粤剧发展中心副主任的她,每晚的演出都会到场观看,她的朋友圈似乎把东莞各地的粤剧粤曲表演都“装”了进去。
《红梅吐艳竞芳菲》剧照。黄诗韵 摄
如今,走在东莞的大街小巷,人们几乎随时都能嗅到“粤韵飘扬”的芬芳,“粤剧黄金周”“粤韵金声”“粤唱粤好”等品牌活动家喻户晓。12月1日,东莞粤剧黄金周开幕演出《红梅吐艳竞芳菲》,汇聚了广东众多名家,全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不时对演员的精彩演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见此情景,陈映荷由衷感叹,“深夜晒图,至今仍在回味演出的台前幕后。”
问及自己看过最难忘的演出,陈映荷却笑言,儿时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我的父亲是一位铁杆戏迷,他时常跟我讲戏里的历史故事,正是这些故事,让我对粤剧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仅6岁的陈映荷,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常在广播、电视里播放的粤剧曲艺节目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放学一回家,她便跟着节目里的粤曲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不仅学着唱,小映荷还经常和姐姐一起用床当舞台,蚊帐当幕帘,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父亲的带动、姐姐的陪伴下,陈映荷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也唱得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动听。不仅街坊邻居知道这位会唱粤曲的小朋友,她的“靓声”粤曲在学校也越来越出名,文艺汇演总少不了她。
1990年10月,陈映荷在惠州师范学院毕业,回东莞万江中学任语文教师。当时东莞正举办首届“粤乐杯”群众粤曲比赛,她报名参加了。“一开始我还有些犹豫,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粤乐社的王行老师,在他的指点下,我有了登台的勇气。”陈映荷回忆道,初识王行,便与他的乐队合作,唱起了《雨夜忆芳容》,那也是她第一次在现场乐队伴奏下演唱。
自此,陈映荷开始在东莞曲坛崭露头角。1994年,陈映荷以东莞市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参加了“粤韵风华”省、港、澳群众粤曲大赛,斩获了广东赛区平喉组亚军;1999年获广东粤曲电视大赛总决赛铜奖。
“东莞私伙局精品演出”专场,图左为陈映荷。黄诗韵 摄
倾囊相授灌溉新苗
过去,粤剧行业有“教识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但参赛经验的增多也让陈映荷开始担忧,“我20多岁参赛的时候是年轻选手,过了十多年后,依然是赛场上的年轻一辈”。与此同时,东莞粤剧学徒的入行年纪由幼童逐渐变成成年才入行,在这样的转变之下,对“童子功”水平要求甚高的粤剧,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传承人的演艺水平将来会否有长足的进步?
2002年,还在万江中学任教的陈映荷被调到万江宣传科教办担任艺术辅导员,也是那时起,陈映荷开始发掘身边的可塑之才。其中,年仅十三岁的唐沛文在陈映荷一年多的教导下,考入了广东省粤剧学校,她也是近十年来东莞第一个考取该专业院校的学生,成了粤剧专业演员。
陈映荷说道:“这女孩子很痴迷演戏,做功方面很有灵气,唱功方面也很努力,十四岁那年去考粤剧学校。初到学校的一天晚上,我还在外面演出,收到了她来电,她跟我哭诉学校学戏的辛苦,想回来。我鼓励她要咬牙坚持,结果坚持下来,一读就是五年,比起那些很小就在粤剧学校读书的同学一点都不逊色,毕业后还被学校留了下来。”2010年,19岁的唐沛文在第五届广东省“明日之星”曲艺大赛中,凭借《虞姬巡营》一曲获演唱组总分第四的成绩,获得了“明日之星”称号。
如今,唐沛文也投身到了粤剧传承之中。在万江新村幼儿园小红豆粤剧班,五六岁的小朋友像模像样地唱起了粤剧,唐沛文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在麻涌中心小学,唐沛文将她的所学悉数传授给“粤剧进校园”兴趣班的学生们;在舞台上,唐沛文带着学生粉墨登场,给市民展示粤剧的无穷魅力……为了粤剧艺术的传承与教学,唐沛文每周穿梭在麻涌、寮步、石龙、万江和莞城等地,她的学生从三四岁的小孩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有。
2015年,作为“东莞第十三届粤剧黄金周”的重头戏之一,“莞邑新歌”——陈映荷粤曲欣赏会在东门广场举行,数位在东莞曲艺界有名气的本土业余粤曲唱家轮番上台,其中,唐沛文还在现场演唱了由陈映荷填词的新粤曲——《莞邑新歌》,为广大粤剧爱好者展示一台高水准的粤曲欣赏会。
东莞粤剧黄金周期间,剧院座无虚席。 黄诗韵 摄
谱写原创“莞邑新歌”
王国维曾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对“后世莫能继”的忧虑,让每一个当代粤剧人身上都背负着发展粤剧的责任。除了培育青年人才,陈映荷还把大量精力放在粤剧曲目的创作上。
传统粤剧剧目中,改编自神话传说或古典文学作品的很多,但都是以家喻户晓的故事如《白蛇传》《梁祝》或《水浒传》等为题材,而源于本地题材的创作,却屈指可数。陈映荷在东莞长大,亲眼目睹了东莞城市建设的明显变化,认为这不失为文学创作的好题材,同时还能够引起本地人对东莞故事的共鸣及喜爱。陈映荷说道:“这样的新编粤曲,节奏明快,更接地气。
凭着一股创作的激情,陈映荷完成了她的粤曲处女作《广场之夜》,并在当年广东电视台举办的电视粤曲大赛中首次亮相,获得铜奖。
2003年,陈映荷还参加了首届广东省曲艺邀请赛,凭一曲自创作品《金鳌抒怀》成为青年组的冠军得主;粤曲《金鳌抒怀》经过了广东省著名粤剧撰曲家潘邦臻等人的点拨,还在粤剧曲艺专刊《南国红豆》杂志刊登。近几年,陈映荷又尝试撰写历史题材的粤曲,推出了《苏东坡醉月抒怀》等新的曲目。
粤曲创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熟悉粤曲的音韵乐理,掌握粤曲唱腔的体系,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多年来的实践,陈映荷逐渐摸索出粤曲创作的门道和规律,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如何将粤曲固有的邦黄与旋律优美的小调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形成适合现代观众口味的“时尚粤曲”,她也花了不少功夫。
陈映荷分享道:“在粤曲的创作过程中,我借鉴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元素,再将其用戏曲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们更容易接受。”2011年,她尝试创作的粤剧小品《盘夫》获得了东莞市第五届小品小戏创演的银奖。
校园处处闻曲韵
东莞青少年获奖作品展演暨“莞韵乡情”粤剧曲艺交流晚会现场。黄诗韵 摄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粤剧曲艺犹如一位老者,纵然走过辉煌精彩的岁月,如今却面临着逐渐被冷落的命运,步履蹒跚却心有不甘。但庆幸的是,不少人开始尝试为粤剧“返老还童”,为它培养新拥趸。陈映荷便是其中的一员,在数年的实践中,陈映荷认为,小朋友并非对粤剧无兴趣,而是对其缺乏系统的认识,推广粤剧也应该走“从娃娃抓起”的道路。
2004年,陈映荷在东莞率先组织举办了万江少儿粤曲比赛,在万江的各中小学掀起了学唱粤曲的热潮。此后,她开始到学校里挑选好苗子进行免费辅导,培养粤剧曲艺接班人。她介绍,就学生报名情况来看,在小学生中比较容易开展,中学生和幼儿园相对难些。“而最大的困难则是如何保持学生的热情,毕竟学下去会越来越深,会遇到一些程式上的枯燥过程。”陈映荷一边教学一边摸索,并将总结到的经验应用到更广的范围。
2010年,东莞市着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万江中心小学、万江二中、拔蛟窝幼儿园三家学校成为东莞市第一批粤剧进校园示范学校。该活动以设立第二课堂为主要培训形式,将粤剧曲艺文化输送至多所学校,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青少年粤剧曲艺爱好者。截至目前,已在13个镇(街)、18所学校和机构开展活动,形成“以点带面”的促进作用。
此外,陈映荷还亲力亲为在校园里任教,让少年儿童从中感受和体验中国戏曲丰富的历史渊源和表演艺术。陈映荷介绍道:“一开始,同学们并不知道何为粤剧,更不知道有哪些粤剧名家。于是,我从他们熟悉的电视人物形象入手,以《七十二家房客》为例,孩子们熟悉的‘八姑’‘太子炳’‘鸡公福’等人物,扮演者其实都是广东有名的粤剧曲艺名家。由此引入,让孩子们对粤剧开始感兴趣。”说到动情处,陈映荷还会即兴唱上两句,在课堂上为孩子们亲身演绎戏曲的“唱作念打”。
12月3日晚,东莞青少年获奖作品展演暨“莞韵乡情”粤剧曲艺交流晚会唱响东门广场,东莞的老少戏剧曲艺精英齐聚一堂,把近年参加各类展演和比赛的精彩节目以及“戏曲进校园”的优秀成绩呈现给观众,既有少儿粤剧曲艺节目《白龙关》《刘胡兰》,也有莲花板《总有阳光》、小曲联唱《莞邑新歌》,给广大市民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更让广大群众见证了传承发扬本土粤剧曲艺的新面貌。
从娃娃抓起,这是粤剧传承的一大着力点。而开拓过程中,粤剧传承也遇到难题,那就是师资短缺的问题。陈映荷坦言,不少小朋友对粤剧兴趣盎然,尤其是对粤剧服饰爱不释手,部分学校甚至有意向在校园中设立戏曲社团,但缺少有经验的老师,师资培养迫在眉睫。
本稿件转载自南方日报,由麦炜源摄影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