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待红豆发新枝 ——2017粤剧艺术博物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发展纪略(二)
发布时间:2017-12-27 作者:粤剧艺术博物馆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少儿粤剧培训基地严格按照文化部门的有关指示,坚持实行“零基础、零收费”的理念,对学员实行免费教育。此外,基地还特别聘请了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欧凯明、郭凤女、曾慧为艺术导师,并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原广东省粤剧学校)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聘请该校教授、导师担任教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基地始终坚持着眼于培养少儿艺术素质基础的宗旨,注重帮助少年儿童锻炼胆量、增强自信、提升气质;始终坚持在教材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正能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情怀。
基地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授课,每周上课二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功(唱功、形体训练)和折子戏。
传承基地唐沛文老师辅导学员练习基本功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杨春花老师在指导学员上课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杨春花老师在指导学员上课
为响应“粤剧进校园”的号召,6月至8月期间,基地与战略伙伴广东戏剧舞蹈职业学院举办了2期粤剧特训班,聘请中国戏曲学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和广东粤剧院的优秀指导教师授课,组织采风观摩。基地共挑选了40余名学员,分别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和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设点特训。特训班设置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包括表演艺术基本理论、粤剧及其它剧种剧目欣赏,设唱念课、腰腿课、毯子课、身段课、把子课等五门基础课等等,在加强学员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一方面巩固排演了粤曲表演唱《校园欢歌》,粤曲《颂羊城》、《祖国颂》和《青梅竹马》等节目,一方面进行大型的开场式《粤剧行当展示》的排练。特训期间,还组织了2期的汇报演出。
特训班结业颁发结业证书
2017年10月始,为了扩大影响,培养学员的艺术兴趣,加深学员对粤剧的认识,基地导师红(线女)派艺术传人郭凤女、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慧以及广州粤剧院优秀青年演员蔡金敏等导师,亲临基地指导学员的排练。各位导师对基地学员进行了全方位的指点,扎实学员的基本功,使教学步上新台阶。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丁凡和广东粤剧二度梅获得者欧凯明两位导师也心系基地学员的学习情况,表示争取在12月亲自到基地辅导小朋友。
曾慧老师在讲课
蔡金敏老师指导排戏
演出活动及社会影响
自2017年6月,基地就不定期参加大大小小各种演出,包括:荔湾区首届粤剧嘉年华、2017年南国书香节活动、《粤剧》特种邮票首发仪式、“红豆杯”大学生粤剧粤曲网络大赛等。7月和8月,基地还举办了两期“粤剧表演人才培训班汇报演出”,学员们经历了艰苦、紧张的训练,在台上个个淡定亮相,展现风采。
2017年6月8日,在荔湾区首届粤剧嘉年华上,基地学员表演了《校园欢歌》。
8月13日,应广州粤艺发展中心、广州出版社有限公司的邀请,学员们来到2017年南国书香节的活动现场,倾情献演少儿粤曲表演唱《校园欢歌》。
10月15日,在《粤剧》特种邮票首发仪式上,粤剧传承基地的《粤剧行当展示》作为开场节目首次向公众演出,参与表演学员多达40余人。中国邮政为每位小演员送上了一套粤剧明信片,感谢他们精彩的演出。
11月5日,受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邀请,基地学员在“红豆杯”大学生粤剧粤曲网络大赛颁奖仪式暨获奖优秀节目汇演担当演出嘉宾。
“红豆杯”大学生粤剧粤曲网络大赛剧照
随着基地的日常运转和发展,和粤剧相关机构的合作机会也越来越多。2017年11月,应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郭凤女艺术中心、荔湾区曲协等机构邀请,学员们在广州江南大戏院和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进行了3场演出。为了完美地完成演出任务,基地师生加强了训练强度,临近深冬时节,往往散学之时已是夜幕来临。演出当晚,由于气温骤降,结束后,不少孩子都感冒发烧了。但第二天的排练场上,都是孩子们努力练功的身影,全部学员,无一缺席,正是这学戏的热情,令孩子们没有退缩。
基地自成立之日起,就受到省内多家媒体关注,包括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南方网、金羊网、广州荔湾发布公众号和中国粤剧网等,都曾就基地的演出活动情况进行了多次的重点报道。
学员们的成长
基地绝大部分学员是詹天佑小学不同年级的学生。逢周三下午和周六早上,集中由詹天佑学校的老师带到基地排练。此外,还有一些特别接收的孩子。5岁的佳佳和姿姿是基地最小的学员,虽然年幼,但出众的嗓音和刻苦锻炼的学习态度,让她们被破格收录到队伍之中。家住同德围的邱一同学,来自蒋光鼐小学,出于对粤剧的热爱,邱一同学及家长毛遂自荐前来学习,每次上课由邱一爸爸往返接送,不辞劳苦。基地的孩子学艺艰辛,常向老师倾诉,学习粤剧虽苦累,但很开心,很喜欢学。邱一同学书信节时写给表姐的信中谈到:“学习粤剧每天要压腿、下一字马、翻跟斗等,刚开始训练时,常常疼得偷偷掉眼泪,但没让老师看见,因为我想做个坚强的孩子。还要下决心克服语言障碍,把粤剧学好学精”。
基地在培训了几个月之后,基地的老师们收到了不少家长的信息,他们都为孩子们在学习粤剧之后的改变而欣喜,有的说孩子现在非常痴迷粤剧,每天跟着视频吊嗓发声;有的说孩子以前做事拖拉,上兴趣班总是不积极,现在只要到了上粤剧课的日子,早早就穿戴整齐,等着家长把自己送到基地学习;还有的说自从孩子上了粤剧班,胆子大了,自信了,开朗了,在上课的时候敢主动发言了……
由于担心学生学戏误了文化课,詹天佑小学的一些老师起初并不支持班里的学生参加粤剧班。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师们开始主动推荐孩子们来学戏。他们表示,孩子们学戏后,不但在体形上挺拔了,在学业上也进步了。
基地绝大部分学员是詹天佑小学不同年级的学生。逢周三下午和周六早上,集中由詹天佑学校的老师带到基地排练。此外,还有一些特别接收的孩子。5岁的佳佳和姿姿是基地最小的学员,虽然年幼,但出众的嗓音和刻苦锻炼的学习态度,让她们被破格收录到队伍之中。家住同德围的邱一同学,来自蒋光鼐小学,出于对粤剧的热爱,邱一同学及家长毛遂自荐前来学习,每次上课由邱一爸爸往返接送,不辞劳苦。基地的孩子学艺艰辛,常向老师倾诉,学习粤剧虽苦累,但很开心,很喜欢学。邱一同学书信节时写给表姐的信中谈到:“学习粤剧每天要压腿、下一字马、翻跟斗等,刚开始训练时,常常疼得偷偷掉眼泪,但没让老师看见,因为我想做个坚强的孩子。还要下决心克服语言障碍,把粤剧学好学精”。
基地在培训了几个月之后,基地的老师们收到了不少家长的信息,他们都为孩子们在学习粤剧之后的改变而欣喜,有的说孩子现在非常痴迷粤剧,每天跟着视频吊嗓发声;有的说孩子以前做事拖拉,上兴趣班总是不积极,现在只要到了上粤剧课的日子,早早就穿戴整齐,等着家长把自己送到基地学习;还有的说自从孩子上了粤剧班,胆子大了,自信了,开朗了,在上课的时候敢主动发言了……
由于担心学生学戏误了文化课,詹天佑小学的一些老师起初并不支持班里的学生参加粤剧班。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师们开始主动推荐孩子们来学戏。他们表示,孩子们学戏后,不但在体形上挺拔了,在学业上也进步了。
还没到上台训练的学员正在抓紧时间完成文化课作业
除了学员,还有这样一群靓丽的身影。他们一开始只是帮忙搬搬道具,到了后来,从出发时的维持秩序,准备时的化妆、穿戏服,到演出前的后台维持,演出后的道具装运等等工作,都不辞辛劳,一力承担——他们就是由学员家长自发组成的志愿小组。每次演出,家长们就在微信群里接龙报名,争当志愿者。有一次演出《飞兵奇袭沙家浜》,距离开演不到2小时,带队老师发现道具箱里不见“新四军”的袖章。一位志愿者妈妈当机立断,跑到剧场附近买了十二条红领巾,用针线缝成了袖章,赶在演出之前制作穿戴完毕,顺利而成功地完成了演出。
家长在后台忙碌的身影
演出的帷幕缓缓落下,一场演出的结束,往往意味着一次新征程的开始。
时光飞逝,回首基地在这几个月所走过的路,不论严冬与酷暑,我们一直在前进,排出了大型节目《粤剧行当展示》,粤曲表演唱《校园欢歌》、《西关食通天》和《缘梦荔枝湾》,粤剧折子戏《沙家浜》、《红线盗盒》,粤曲《祖国颂》、《颂羊城》、《青梅竹马》等,在荔湾这片孕育南国红豆的热土上,留下了朝气蓬勃的身影。在这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学到了东西。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文化课成绩上去了,性格开朗自信了,敢于克服困难了。家长们亲身参与到粤剧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孩子一同感受传统粤剧文化所展现的活力。对于基地而言,建立的初衷已见成效。基地对孩子们的培育,并不是为了获得奖项,更多是为了对少儿基础素质教育形成有效补充。粤剧传承基地,不仅是一个培育少儿粤剧人才的基地,更是一个少年儿童锻炼勇敢、增加自信、培养气质的平台。孩子们通过这个平台,提升综合素养,为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孩子们学戏、唱戏,来提升整个家庭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由孩子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以此潜移默化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