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逐梦十余载要为粤剧注新潮——惠州龙门90后粤剧人伍家辉
发布时间:2018-04-08 作者:侯县军 伍家辉 来源:东江时报 点击:
策划君说:
3岁喜欢上粤剧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上初一时毅然决定要接受专业的粤剧学习,向着粤剧演员的梦想前进;为了实现导演梦,花3个月补回高中课程考上中国戏曲学院……惠州龙门土生土长的粤剧人伍家辉,他的梨园逐梦之路,不但故事励志,还让人感动。
“在我小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虎度门前、水银灯下,穿起一身斑斓的行头,粉墨畅游……”近日,一首充满粤曲韵味的MV《梨园有梦》在网络上热播,讲述新生代粤剧人伍家辉追逐戏剧梦想的历程。这是该短片主角伍家辉对“南国红豆”粤剧的心灵告白,歌曲的词、曲都由其亲手操刀。网友纷纷点赞,称其有“大佬倌的架势”、“年轻的大佬倌”。
这位年龄还没满24岁的“大佬倌”,在外行人眼中,只是个90后“小鲜肉”,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是一位高校老师,也是一位新生代戏曲人,在戏曲艺术界小有名气。10多年来梨园逐梦,他自诩“都是围着舞台转”。
他觉得,粤剧随着时代而发展,这一代人也将留下时代的印记,他愿意以自己的努力推动粤剧艺术前行和发展。
学:3岁开始恋上粤剧
伍家辉为演员化妆
3月2日,元宵节,龙门县城影剧院上演2018年新春元宵粤曲欣赏晚会,来自龙门县粤曲之家乐社、平陵曲艺社、龙华新星乐社等团体的粤曲爱好者为观众献上一台精彩的戏曲晚会。作为压轴表演嘉宾,伍家辉演唱了最新创作的粤曲《梨园有梦》,成熟的唱腔,真挚的情感,获得阵阵掌声。
就在表演前几个小时,主办方、龙门县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心里还忐忑不安,因为那几天伍家辉生病打点滴、不知道能不能登台。事后,他们获悉,伍家辉是拔掉针管去登台,演出后又回到医院继续打点滴。
伍家辉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家乡龙门登台演出了。对于这样的演出机会,他认为是回报家乡父老的契机,他不想错过。也正是龙门这片土地浓郁的粤剧氛围,让他痴迷上了这项颇有年代感的艺术。
伍家辉从小一直学粤剧、唱粤剧,乐此不疲。伍家辉记得,爷爷奶奶都是粤剧发烧友,不仅爱看粤剧和听粤剧,还经常和其他票友一起唱粤剧。耳濡目染的伍家辉3岁时就喜欢上了粤剧。当时的龙门县戏曲协会粤剧之家经常开展活动,奶奶第一次带着他到粤剧之家参加活动时,他在众人面前唱了一首粤剧小调,获得全场掌声。粤剧爱好者刘冠荣觉得这孩子的声线等各方面条件都挺好的,“挺有韵味,有天赋”,于是嘱咐他的奶奶要常带孙子来参加活动。后来,刘冠荣成了伍家辉的启蒙老师。在多方调教下,年幼的伍家辉能完整地唱一首粤剧名曲《帝女花》。
1998年,广东省粤剧院二团来龙门县演出,还在读幼儿园的伍家辉立即被吸引了,他和奶奶一起观看演出,被粤剧演员的舞台表现和行头吸引住。伍家辉回忆道,演员谢幕时,还久久不肯离去,那次演出让他对粤剧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上小学时,伍家辉对粤剧的热情不减。小学二年级时,伍家辉在全校2000多名师生面前表演了粤曲 《分飞燕》。这一次表演让全校师生都认识了这名爱好粤剧的小孩。
伍家辉善于学习,他购买了大量戏曲方面的光碟在家自学,他还利用网络查找各种粤剧方面的信息,拓展见识。伍家辉除了唱粤剧,还学习美声、民族唱法等,甚至还学习主持和舞蹈,文艺才能越来越突出。
2006年,伍家辉代表惠州参加广东省政协第三届“四洲杯”粤港澳粤曲演唱大赛,获得了优秀奖,当时他是参赛年龄最小的演员。次年5月,伍家辉与粤剧名伶红线女在 “百场粤剧进校园”的主题活动现场担任评委,被更多的人认识。
演:学艺艰辛从不言弃
伍家辉(前)在粤剧中的造型
也就是在2007年,当时还在龙门中学附属学校上初一的伍家辉,做出了一个让家人惊讶的决定,他不走寻常求学路,他想去广东粤剧学校(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前身)接受专业的粤剧学习,他要在舞台上做一名粤剧演员。
伍家辉的父母当时对儿子的艺术道路却不太看好,他们认为,儿子应该上高中、考大学,业余玩玩粤剧当陶冶情操,但靠粤剧吃饭是行不通的,“他们认为唱戏的太苦太累了”。
后来,伍家辉的启蒙老师刘冠荣出来圆场,称伍家辉有戏剧天赋,他瘦瘦的个子,脸庞帅气清秀,是传说中适合上镜的“巴掌脸”,外形条件很适合舞台表演。
伍家辉的决心和老师的分析,让父母接受了。2007年下半年,伍家辉如愿进入广东粤剧学校学习戏剧表演。
到了广东粤剧学校,伍家辉意识到一切都“不是闹着玩的”。每天早上6时,学生们就要起床练功:练基本功、吊嗓子……伍家辉记得,当时学校的练功房是临时搭建的铁皮房,夏天在里面训练时感觉像在蒸笼里一样;冬天大清早练时,练完了衣服也能拧出水来。
当时班上有30名学生,有的学生家里是粤剧世家,有的早就经过系统的学习,伍家辉在老师眼中并不突出。为此,他一开始还在学校坐过“冷板凳”。
艺术道路“太苦太累了”,不幸被父母言中,上了半年学后,伍家辉有点坚持不下去。妈妈对他说:“不要说辛苦,这是你自己选择的,只有坚持。”心里响起退堂鼓的伍家辉,于是打消了退意,选择坚持。
为追赶其他同学,伍家辉狠下苦功,课余时间也经常向师长讨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伍家辉每年剧目表演综合课都得第一名。在学校实习期间,成绩优秀的伍家辉接到的演出邀请不断,基本上每周都要去参加演出。
他记得一次到澳门参加演出粤剧《唐宫恨史》,说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表演前已确定男主角有两人,分别演出上下半场。在前往澳门途中,因演上半场的男主角证件丢失,无法进入澳门。救场如救火,伍家辉全力以赴把全剧表演下来。当时参加表演的都是粤剧界的长辈,他是年龄最小的,“表演的两个多小时里,我都诚惶诚恐,生怕演砸了。还好,谢幕时全场观众都站起来鼓掌,我心里的大石头才放了下来。”
艰苦学艺路,让不少学生半途而废。伍家辉记得,入学时班上有30人,学习5年毕业时,只剩下20人。伍家辉感激这段学艺路。
导:首导大戏名角加盟
伍家辉(右二)担任总导演和服装设计的粤剧《浮世三生梦》在北京大观园戏楼首演时,得到了香港著名演员罗家英(左二)、米雪(中)的大力支持。
在电影届,常常是“演而优则导”,在粤剧逐梦路上,伍家辉也想实现导演梦。“演员,通常是做好自己就行,导演则要求更高,要对整个戏剧、舞台的协调、把控。”
在学表演的过程中,伍家辉还尝试创作粤剧,融入自己积累的舞台经验。伍家辉对当时粤剧界也有他自己的看法,“广东戏曲界,包括粤剧、话剧等,请的大部分是外来的导演,毕竟很多时候外来的导演并不能完全领会到粤剧的精髓,在舞美效果、音乐等各方面都感觉不是很对味。”
伍家辉想通过自身努力,为改变这个状况做一些贡献。他决定要考取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 中国戏曲学院。
然而,伍家辉落下了太多的文化课程。为此,伍家辉利用实习时间,回到龙门补高中课程。在补习的3个月的时间里,伍家辉每天早上6时就起来上课,一直上到晚上11时,硬是将3年的高中课程学完。
2012年元宵节当天,在母亲的陪同下,伍家辉到北京参加中国戏曲学院的考试。一试、二试、三试,表现突出的伍家辉一路过关。到三试时,参加考试的200多名学生只剩下了40多人。
在家等待一个月后,伍家辉等到了中国戏曲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当年,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面向全国只招收18名学生,伍家辉以专业考试男生第一名成绩被录取。
在中国明星的摇篮——— 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学习,伍家辉依然有不俗的表现。2015年夏天,伍家辉担任总导演和服装设计、香港著名演员罗家英担任戏曲艺术总监的实验粤剧 《浮世三生梦》在北京大观园戏楼首演。当年春节期间,伍家辉开始创作该剧,并与中国戏曲学院已毕业的师兄师姐及在校生共同创排并演出。《浮世三生梦》将香港1950年驰名的粤剧大师 “任白唐”(任剑辉、白雪仙、唐涤生)的故事与对话加入其中,展现了新一代粤剧人继承与坚守、传承与创新。伍家辉与同学们对粤剧的热情得到了香港著名演员罗家英、米雪的大力支持,明星与青年学生的联袂同台让粤剧在北京的舞台上又焕发了生机。
这是伍家辉首次执导的长剧大戏。有戏评人称,“该戏戏里戏外人事交织,人生是戏,戏里是人生,使绝对变相对,突破舞台的界限,突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凭借该剧,伍家辉新生代粤剧人的标签更鲜明,他想走的艺术道路也更明确:先锋实验粤剧。
悟:粤剧前行要有创新
伍家辉在舞台上表演
2016年,伍家辉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他选择了回到广东,并在他的母校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戏剧系任教,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师。
有些学生,基本上与他同龄,有些学生,甚至比他还年长,伍家辉在年龄上没有教书育人的优势,但他与学生相处融洽,学生们都乐于和他当朋友。“这得益于我大学学的导演系,要以德服人,说话上,相处时,摸清楚对方的心理。”
除了教书,伍家辉业余主要从事剧本创编导、服装设计等,与多个国家一线艺术院团有合作,在戏曲界小有名气。
小时候的伍家辉特别喜欢唱花旦,对色彩艳丽的粤剧服装情有独钟。七八岁时,伍家辉要妈妈给他买戏服,但妈妈不同意。“人小鬼大”的伍家辉于是掏出自己的零用钱和压岁钱交给一个与妈妈熟识的裁缝,让裁缝帮忙做 “戏服”。这是伍家辉的第一件戏服,直到现在他仍珍藏着。
出于对舞台色彩和粤剧戏服的喜爱,伍家辉也设计服装。2017年3月31日,粤剧非遗抢救项目——— 大型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在中山纪念堂演出,伍家辉为参演的22名国家一级演员设计服装。今年农历大年初一晚,2018年央视春节期间广东展播节目上演,戏曲章节的演员服饰便是出自伍家辉之手。
作为新生代粤剧人,伍家辉已是集编、导、演、造型、音乐、服装设计于一身,但他说自己所做的不是要颠覆或者创新粤剧,他只是希望推动粤剧文化前行。
2016年11月,伍家辉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首次向全国听众公开播放一首以传统粤曲与交响乐结合而成的《南昆仙踪》。这是一首粤曲与交响乐结合而成的变奏曲,由伍家辉撰曲创作,选取龙门南昆山景色作为素材。歌曲寄调选用广东音乐 《孔雀开屏》,然后进行重新配器及编曲,后半部分进行了变奏的处理,曲风清新生动,层层递进。这首独特的粤曲呈现了伍家辉对粤曲的继承与坚守、传承与创新,获得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不过在伍家辉看来,北京、上海、广州同为一线城市,但就艺术氛围、文化消费来看,广州的状况要比北京、上海差。“你有10块钱,上海人可能花七八块在穿着,两三块在吃;而广州则相反。”言下之意,广州乃至广东的文化氛围的浓度需要努力提升。
而作为岭南的文化瑰宝,粤剧被看作年长一辈的戏曲,伍家辉认为,粤剧要创新,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可加入不同的元素,迎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特别是要站在年轻人的立场和思维去思考,使得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喜欢粤剧。
对话:今年推先锋粤剧希望吸引年轻人
穿上戏服的伍家辉,被赞有“大佬倌”的架势
东时记者:从3岁开始喜欢粤剧,到如今为人师表教戏剧和从事粤剧表演、导演,这20年时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伍家辉:我觉得很充实,这么多年都是围着舞台转。粤剧是我一开始喜欢的东西,我从一而终,没有忘记初心,这些年它馈赠给我的东西也越来越好,这是我感到满足的地方。粤剧是我的精神寄托,不论在顺境逆境,我都过得特别踏实。一个好的精神文化,是能够使人在生活上有很多有趣的收获。
东时记者: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挫折?
伍家辉:除了刚进入学校系统学习戏剧表演的前半年比较苦闷以外,一路上挫折倒很少,都是挺顺的。
东时记者:你中专学的是戏剧表演,大学学的是导演,两者有什么差别?
伍家辉:以前是学表演的,做演员做好自己的本分、演好戏就够了。而导演则是观念上的转变,一个道具、踩一个时间点等这些细节都要亲力亲为,这需要观察和思考生活。比如我读大学时,零下10多度,在火车站观察流浪汉大半天,因为在舞台上,100个人演流浪汉通常有100个呈现方式。做演员,有导演说戏,或者教戏老师给你说戏,但做导演,就要有很多库存,比如刚刚说的流浪汉,就要有至少10个流浪汉的形象在心中,不可能拍出来千篇一律。此外,服装、灯光等部门如果在吵架,做导演的要去协调,前期更多的是一个运筹者,到最后才是导演的功力。
上了导演系,也使得我不会对学生发脾气。我记得大学的一位老师说过,一个好的导演是不会对演员发脾气的,说到最后是以理服人。
东时记者:当年你在中国戏曲学院毕业,为什么回到广东工作?特别是从事被誉为爷爷奶奶辈才懂得欣赏的粤剧教学、表演工作。
伍家辉:说实在的,从北方回到广东,文化是有差距的,我回来就感到这个落差,感觉很少人做一些新的东西出来。我读大学的时候,我问过老师,中国戏曲会不会灭亡,他说不会,因为每一代都会创作出属于那代人的作品,到了我们这一代,它肯定不会固步自封的,它肯定有这一代人的思想在里面。其实说到底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问题,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粤剧是具有生命力的,我希望推动它前行。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我感觉整个大环境比以前有极大的好转。有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是戏剧导演、戏剧演员,我会很自豪地说出来,我不会感觉这是老的、过去的东西,当自己建立了自信,然后才能把别人带进来,感染别人,原来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么的美。我身边的人都会被我感染到,我觉得这个氛围就特别好。
东时记者:如何让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走近粤剧?
伍家辉:最近我看了一部张艺谋导演的舞台剧《对话·寓言2047》,这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观念演出,当中国文化立在舞台上的时候,我会血脉喷张,然后感觉很稳、很舒服,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作为传统戏剧,粤剧一定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演绎才能历久弥新,拿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东西让他们欣赏,不能一出来就是老的旧的东西、让人觉得这是不属于我的年代的东西。也不能说白脸的曹操就一定是奸的,红脸的关公就一定是好的,怎么把人物丰满,比如坏人也有好的一面。此外选演员,还有灯光、舞蹈、美术等等包装,要给观众感觉这是美的东西,吸引到他们。总之是以新的手段和思想理念去包装、打破隔膜,这要求创作者扎根生活、深挖题材。我最近和伙伴在创作沉浸式戏剧,用西方戏剧手法跟传统的粤剧结合在一起,今年在广州推出来,也可以说是实验性、先锋性很强的粤剧,也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粤剧。
“我有一个梦
梦里丝弦轻轻奏
我有一个愿
愿往艺海沉浮
今天我追一个梦
梨园里倾情执手
今朝我逐一个愿
戏台上细唱风流”
——— 伍家辉
人物名片:伍家辉
籍贯:广东龙门
出生:1994年8月
经历:3岁喜欢上粤剧,8岁登台演出,13岁代表惠州参加粤港澳粤曲比赛,17岁演出粤剧长剧,18岁考上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戏曲导演专业,22岁任职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戏剧系,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师。创作 《浮世三生梦》《书生遇狐记》《如烟情仇》等戏剧,在《香花山大贺寿》中为22名国家一级演员设计服装,以及为2018年央视春节期间广东展播节目设计服装。
本稿件转载自东江时报,由记者侯县军报道,图片由受访者伍家辉提供,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