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中兴的先贤——新华(下)

    发布时间:2018-05-18 作者:邝宏基 李耀安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接上文)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五年至同治十三年间瑞麟任两广总督,瑞麟夫妇喜好看戏,尤其好花旦勾鼻章(何章)和新华拍演之《四郎救母》。瑞麟总督的幕僚也时常陪瑞麟总督看戏,瑞麟总督的幕僚夫妻有一爱女,早年命亡,时常痛忆,幕僚夫妻看戏,见勾鼻章化妆出场,其貌举动,与其亡女无异。幕僚夫妻传勾鼻章入衙,夫妻见了后,即收勾鼻章为谊子。所以,因勾鼻章是瑞麟的幕僚谊子之故,总督府内勾鼻章平时可自由进出总督府,与瑞麟总督较为熟稔。同治年间的清朝,在内外交困之下,政权已揺摇欲坠,加之清末吏治腐败,官商勾结,各省筹措军需,便有商人倡议愿意承包戏班捐税,然后负责向戏班抽取税款。
          当商人承包戏捐的消息流传出来,戏班中即人人自危,连最大的两间戏班公司公记和宝昌,也准备歇业,广府大戏将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大决择。新华想办法救戏班于危亡之中。因此,新华乘与勾鼻章在瑞麟跟前演戏之便,向瑞麟递上摺柬,请求减免戏捐。因为有勾鼻章借瑞麟的幕僚跟瑞麟说情等帮助,结果瑞麟减免了戏班的戏捐。从此,广府大戏获得了继续生存的机会。清朝期间,清廷并没有颁布解禁大戏的演出,只是默认演出活动,并没有解禁。由于通过新华等人的努力,戏班减免了戏捐,避免了戏班的灭顶之灾,新华也因此得到同仁的拥戴,威望日升,为将来号召同仁重建八和,成为行内领军人物打下了基础。

     

    当年“庆上元”童子班的伍家花园


    位于龙归北村的“显常书舍”


    位于龙归北村的兰桂故居


    龙归北村“乡约”外貌

     
          在光绪元年前后(1875年),兰桂师傅因年老体弱回北村家乡居住,新华与师兄弟不时前往北村与师父相聚,商讨戏班大计。某夜,他“思得一根本挽救戏班之法”,就是建立一个宏伟“胜过工商各行所设的会所”以“保障全行之生计”。新华恳切地说:我辈受恩深重,尚未报答,请我师善自保重,颐养天年。师徒数人商议会馆建筑设计方案时,新华赞同兰桂师父参照其北村“乡约”建筑规模式样的建议。新华等伶人多次义演筹款、社文及戏班发动捐资等,约在兰桂师傅逝世前三年前(约1884年)动工兴建八和会馆,历经的五、六年建设,一座占地一千多平方米三进两廊的祠堂式会馆屹立在珠江边的黄沙。从此,粤剧走上了中兴之路。
     

    旧“八和会馆”照片


    “显常书舍”清朝时期的门牌

     
     
          新华除对建设八和会馆有功高至伟外,他对粤剧艺术的发展,也是孜孜以求。为了开拓艺术视野,提高粤剧艺术,他曾经北上交友访艺,和同行交流心得。他特别欣赏京剧泰斗谭鑫培的唱做艺术,并吸收京剧唱腔精华,自创“恋檀腔”,借鉴京剧表演艺术以丰富粤剧表演艺术。当年,马师曾出任广东粤剧院院长后,慧眼独到,整理了新华的剧目《苏牧牧羊》、《三娘教子》、《猩猩女追舟》、《弹词十三枝》等等。
          新华晚年还带孙儿浓艳香出道。自組戏班。当年,浓艳香、謝醒侬是一对武旦。浓艳香专工武戏,谢专工文戏,小武小罗成,二花面易日洪,以南洋走埠演出为主行內称細班,演出剧目都是他当年的首本戏,时人称之为“公孙班”。新华一生心系粤剧,情牵八和。在临终前夕还拖着疲弱的病体,由孙儿浓艳香搀扶下走进邻近的八和会馆銮舆堂,拜了华光师傅,细看了每件物品,才依依不舍地回到永庆大街二巷自己的居所,随后他就安祥地走完人间的最后历程。
          广府大戏从清同治初年(1860年)前后至光绪十三年(1890年),约25年时间,由渐变到突变,量变到质变,成了粤剧雏形,再经民国初的全面改革,新华是重要的见证者和重要的参与者,对粤剧成为充满地方特色的南方一大剧种,其历史地位至高无上。
          一位粤剧泰斗,一代粤剧宗师,一生写就了粤剧中兴的篇章。新华的自强不息,有志竟成的精神,将会永远载入八和会馆史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