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小百科】(40)测板、双皮鼓、沙鼓、大鼓、小鼓、紧京鼓、广镲
发布时间:2018-05-24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测板
打击乐器,又称“拍板”、“檀板”或绰板。它以三片坚实的,长约20厘米、宽6厘米的檀木或黄杨木片制成。应用时,三片木片先束其二,另一片以丝带同系于一端,左手握单片以击之。击打声音清脆,以紫檀木制的檀板为最佳。粤剧掌板师傅时有用测板代替卜鱼击拍。
双皮鼓
打击乐器。由于形似削去头尾的马蹄(荸荠),故俗称“马蹄鼓”。由橘、杏、椿木或坚硬的杂木与猪皮或牛皮合制而成,鼓皮两边皆蒙,故称“双皮鼓”。双皮鼓由鼓腔(木料制成的鼓形体,直径5-8 厘米)、鼓膛(鼓腔内心)、鼓光(蒙好皮的鼓膛表面)三部分组成。鼓膛尺寸大小及鼓皮蒙的松紧程度决定其音调的高低。双皮鼓用两根称为“鼓竹”的、比饭筷略粗的木棍敲击,其声比沙的声厚实、音低而响。粤剧文锣鼓点以双皮鼓为影头。
双皮鼓在20世纪80年代初,模仿原来音色,改为木制长方形。用长条酸枝(或硬木) 做鼓面(约6 厘米×12 厘米),呈弧状。底座为硬木(或电木)。底座与鼓面相距约1厘米,鼓面两边用双头螺丝收紧,距间用两根木条相隔。间距、高低皆可调节。木制双皮鼓使用方便,敲击自如。
双皮鼓
沙鼓
打击乐器。又称“沙的”、“和尚头”。沙鼓框用坚硬的厚木制成。似锥形馍馍。中空,顶部中央开孔直径约3厘米,称鼓心。鼓面蒙以牛皮(或其他皮类)至底部,用圆头铁钉四周钉固。其形状似和尚之头,故俗称“和尚头”,用鼓竹敲打发音。粤剧高边锣鼓点以沙鼓为“影头”。
沙鼓在20世纪50年代中模仿原来的音色改为木制长方形,俗称“棺材仔”。经多次改革,现在已成为用长条酸枝(或硬木)做鼓面(约4 厘米×10厘米),呈弧形。底座为硬木(或电木),称“沙的”。底座与鼓面相距约1厘米,鼓面两边用双头螺丝收紧,距间用两根木条相隔。间距、高低皆可调节。改造后的沙的声更清脆,敲击更自如。演唱时,敲击沙鼓, 视为“叮”位。
沙鼓
大鼓
打击乐器。又名“五音鼓”,木制框,面大底小。鼓面直径50-60 厘米,鼓底直径25-30厘米。两面蒙以牛皮(或其他皮类)。敲击时架于木架上。以软槌敲击发声,音低而壮。在粤剧乐队中用于增强气氛。或用于大场面的武打、军兵上下场等。演唱小曲时,敲击大鼓视为重拍。
小鼓
打击乐器。又名“京堂鼓”、“小堂鼓”或“傍鼓”。以木为框,形似腰鼓。鼓面直径18-23厘米,鼓高28-35厘米,规格多种。两面蒙以牛皮(或其他皮类)。四周用圆头铁钉钉固。敲击时置于木架上,用鼓竹敲击。鼓心音低而鼓边音高。
粤剧小鼓一般用来渲染气氛。音色不同,则用于不同场面。常用于升堂、行刑、开打等场面。
紧京鼓
打击乐器,又名“京战鼓”、“桓京鼓”。紧京鼓于20世纪30年代粤剧引入京剧表演程式和唱腔时一并引入。其形状似腰鼓,鼓身圆而垂直。鼓面、鼓底均蒙以牛皮。鼓身高约30厘米,鼓皮面宽15-16 厘米。声音响亮、清脆。
鼓由掌板操作,在粤剧演出中,它与高边锣和大镲组合,常用于开打、手桥及演员的功架表演上,能制造出很好的现场表演气氛和收到很好的演出效果。
广镲
打击乐器。分有大(大镲)、小(细镲、镲仔)两种。圆形。由镲髻(即镲顶,包括穿镲耳用的中心顶孔)、镲缸(镲中间的凸肚部分,又称“镲帽”)、镲边(镲缸外围的平面) 三个部分组成。用响铜(铜锡合金)制。它两扇为一副,是靠两扇对击发声的乐器。
大镲音色响而壮,多与大文锣、高边锣一起组合使用。粤剧中用以渲染舞台气氛,烘托和增强戏剧效果,在开打、比武、武将上下场、官宦出巡、升堂、升帐等场面或气氛悲壮的场面中使用。过去粤剧舞台多选用尺二至尺八(指老尺,即直径45-67.5厘米)的大镲。现在选用尺一至尺五(即直径40-55 厘米)的大镲较为普遍。
镲仔音色比大镲较为清细柔和,多与小文锣或低虎、中虎等京锣一起组合使用。粤剧使用的镲仔一般为八寸至九寸半(30-36 厘米)。
广镲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音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