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百年大戏传天下,粤艺长廊耀桂城——热烈庆祝桂城粤剧粤曲艺术馆开馆

    发布时间:2018-05-30 作者:苏能业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初夏甫至,五月红火。佛山南海桂城(平洲)文化活动的热潮逐浪高,一波又一波地接踵而来。近日,桂城粤剧粤曲艺术馆开馆仪式隆重举行,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桂城粤剧粤曲艺术馆的创建,是桂城(平洲)各级领导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中的精神,挖掘本地历史名人,彰显本土人文资源等工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也是展示桂城粤剧粤曲艺术发展脉络的重要平台。
     

    展览馆开幕仪式图片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桂城自古以来就有“粤剧摇篮”、“粤剧之乡”的美誉。
          公元1889年(清光绪十四年),平洲民间艺人陈福三(又名陈和)以“小生和”艺名和戏班成员飘洋过海,到了美国西岸旧金山,在当地华人聚居处演出粤剧,受到当地华人的热烈欢迎,陈福三也因此被誉称为“金山泰斗”,并改艺名“金山和”。此后几年间,他三渡太平洋,往返花旗唐山之间,同时也频繁到东南亚各地演出,后因时局多变而不得不辍演。
          此后金山和回到平洲,仍不忘粤艺。民国六年(1917年),他在平洲梅园之平东乡创办了“乐群英粤剧培训班”,又称“娃娃班”。这个粤剧“娃娃班”可以说是最早教授粤剧的课堂之一,比广东八和会馆创办的粤剧科班----广东优界八和戏剧养成所还要早十年。“娃娃班”招收了50多名年龄在六七岁之间的孩童,他们多数来自于长江三角洲的本地市民家庭。“娃娃班”集中教授孩子们各种粤剧表演技艺,培育了一批粤剧优秀人才,为粤剧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粤剧摇篮”里的这些孩童,之后大多成长为粤剧界的名伶。而除了金山和,曾经在“乐群英粤剧培训班”工作或学习过的,还有诸多粤剧界的大家前辈,包括陈新发、张盛才、张德才、林超群(林小群之父)、梁扬、鬼马春、冯展图、金枝叶、当自强、邵玉龙、叶大富、靓少佳、梁醒波、林小群、白超鸿、林锦屏、陈卓瑩、叶兆柏、小少佳、陈仲琰、麦穗秀等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从这里走到粤剧的世界大舞台。平洲乡亲可以自豪地说:粤剧因为有了平洲,才越发绚丽多彩!

     

    陈卓莹生前用过的乐器


    部分展出的旧戏服


    展览馆内部分展品

     
          据悉,艺术馆在建馆期间,受到了多位粤剧界老前辈的鼎力支持,林小群,白超鸿,林锦屏,叶兆柏,陈仲琰等多位前辈更是无偿捐赠出了很多展品。其中林小群,白超鸿,林锦屏等捐赠了多套戏服,叶兆柏捐赠了“打真军”用过的刀、枪、剑、戟及岳父张活游的戏箱等,陈仲琰捐赠了其父编剧家用过的古筝等乐器。艺术馆工作人员对于他们的热心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林锦屏与徒弟在展览馆内合影


    林锦屏、叶兆栢、陈仲琰在展览馆内合影


    陈仲琰在他的父亲陈卓莹生前用过的古筝前讲解


    叶兆栢在他的父亲叶大富生前用过的刀、枪等前面讲解

     

    叶兆栢在当年演出《借靴》的戏服前留影
     
          今天,当人们走进这个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有一百多件展品、多部影像资料的粤剧粤曲艺术馆,一股强烈的亲切感就会在心中油然而生。艺术馆中所讲述的故事,都是桂城粤剧人的亲身经历,它们朴实无华,真挚感人,展示出粤剧粤曲艺术多年曲折的发展历程,提醒广大粤剧人以史为鉴,学习老一辈粤剧人对艺术精益求精、百折不挠的精神,以乐观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做好粤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开创粤剧艺术在新时代美好的未来。
     

    部分嘉宾合影


    领导与嘉宾合影

     
    (摄影:叶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