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42)京镲、板镲、川镲、吊镲、文锣、高边锣、京锣

    发布时间:2018-05-31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京镲
          打击乐器。20世纪40年代随京剧表演程式同时引入粤剧中。响铜制,圆形,两扇为一副。由镲边(圆板)、镲碗(圆板中央凸起的半球体)及顶孔(镲碗顶部的小孔,用于穿镲耳)三部分组成。
          京镲声音清脆悦耳,操作灵活、洒脱。有大、中、小三种。在粤剧中,视戏剧情节和表演需要,用大小不同的京镲配以高低音不同的京锣使用:
          大京镲,低音。直径19.5厘米左右。基本用于文场戏。
          中京镲,中音。直径17.5厘米左右。基本用于武场戏。
          小京镲,又叫“走边镲”,高音。直径15厘米左右。常用于“夜行走边”或在牌子和曲谱演奏中,作打拍或加衬小锣鼓之用。
     
    板镲
          打击乐器,又称“苏镲”、“加官镲”。形如大镲,直径23-25 厘米。响铜制,圆形。两扇为一副,互相撞击以发声。
          在粤剧例戏的伴奏或牌子的演奏中,板镲多用于打板,故而以“板镲”名之。亦用于特定人物的上下场及表演使用。常配合低音(或中音)小锣使用。
     
    川镲
          打击乐器。20世纪50年代随川剧表演程式同时引入粤剧中使用。响铜制,圆形,直径为25-30 厘米不等。两扇为一副,互相撞击以发声。同样有镲碗、顶孔和镲边三部分。半球状隆起部分比京镲大。
          川镲声音低沉、厚实,风格独特。在粤剧中,川镲多与“公公锣”配合,用于特定人物的上下场及表演。并在一些乐曲中作击拍用。
     
    吊镲
          打击乐器,又叫“水镲”。响铜制,圆形。直径35-40 厘米。中间隆起部分较小,中有一小孔,用支架串起。为单片镲,用软槌头击之。其音清脆而壮。
    吊镲于20世纪60年代引入粤剧,用以渲染气氛。以不同的力度击之,则有浪声或风声之效果。常与大鼓一起配合使用,烘托气氛。
     
    高边锣
          打击乐器。响铜制,圆形较边。现粤剧舞台多使用直径42-50厘米、边较5-12厘米的高边锣。高边锣由锣边(边上有两个边孔,用于穿牛筋或穿绳用)锣面及锣心(锣心上有一个锣眼即音眼,是锣的最佳发音点)三个部分组成。
          高边锣锣眼极小,锣边比较宽阔,故称“高边”,使用时用锣架吊起,最好选用有五个节的杉木锣槌击之。奏时右手持槌击打锣心而发声。音色清晰响亮、高亢雄壮,用槌击锣边可代替钟声的效果。
          粤剧高边锣多与大镲配合使用,以渲染气氛,多在场面热烈、重要人物上下场或战争及突变剧节的气氛中使用。

     

    高边锣
     
    文锣
          打击乐器。又称“大文锣”。响铜制,圆形扁平,直径36厘米至3米不等。现时剧团普遍选用直径为55-65厘米的文锣。有些剧团更配备大(低音)、小(高音)不同的两个文锣,以供不同剧剧气氛使用。
          文锣由锣边(边上有两个边孔,用作穿绳之用)、锣面、锣心(锣心上有锣眼,即音眼,是文锣的最佳发音点)三个部分组成。使用时用锣架吊起敲击。奏时右手持击槌,以槌头敲击锣心上的锣眼而发声,音低而沉实。粤剧文锣多用于文场戏。

     

    文锣
     
    京锣
          打击乐器。20世纪40年代随京剧表演程式同时引入粤剧中使用。响铜制,圆形扁平。如文锣状。由锣边、锣面及锣心三部分组成(锣心上有一个锣眼即音眼,是京锣的最佳发音点,但是每个锣的锣眼却不一定在锣心的同一位置上)。锣边有两小孔叫“边孔”,用于穿绳之用,以便一手持锣,另一手击锣。
          京锣基本分为虎锣、苏锣及小武锣三大种类:
          虎锣,常用于文场戏。分为低虎、中虎和高虎三种。
          苏锣,分为大苏和小苏两种。大苏锣在文、武场中都有使用。
          小苏锣常用于武场戏中。小武锣在开打和武场戏中常用。
          在粤剧表演中,往往视剧情需要及表演要求而决定分别使用不同尺寸、不同种类的京锣配以大、中、小不同的京镲或镲仔进行组合使用。

     

    京锣分类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音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