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传承人才代出——记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粤剧之乡”
发布时间:2018-06-15 作者:温秋圆 来源:中国文化报 点击: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关注。作为“粤剧之乡”,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近年来创新传承,出政策给资金搭平台,扶持粤剧曲艺团队建设,打造粤剧文化品牌,引进培养粤剧曲艺人才,让古老的粤剧艺术重放光芒。
太阳刚刚露出脸,沙井市民广场就弦乐轻扬。81岁的阿婆陈秀莲正在指导一群儿童唱粤剧。悠扬的腔调,稚嫩的脸庞,让人恍若回到曾经粤剧风靡的年代。“粤曲是最勾人的乡音,如今很想把这门艺术传给下一代。”在陈秀莲心中,唱粤剧已成为一种情怀,一份回忆。
沙井粤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看戏、听曲一度成为沙井人的娱乐方式。“记得年幼时常被大人拉到村口看大戏,虽然没听懂,但对那些好看的扮相非常喜欢。”56岁的陈友明是沙井本地人,学唱粤剧已多年。
然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沙井粤剧陷入了困境。原汁原味的戏班子不见了,老一辈传承人逐渐谢世,年轻一代迫于生存压力不再演戏唱戏……从曾经的“万家灯火万家弦”,到如今年轻演员和观众群渐渐流失,这一承载着岭南文化精华又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下,如何传承?掣肘何在?这些问题考量着沙井街道决策者的智慧。
第四届沙井粤剧(戏剧)节开幕(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系列粤剧保护与传承计划在沙井渐次展开。沙井街道制定了《粤剧粤曲三年发展规划》,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基金扶持沙井粤剧粤曲发展,通过开设周末粤剧茶座等系列活动,吸引市民赏戏学戏。
沙井街道还整合了蚝乡粤剧团和凯声、壆岗、万丰3个民间粤曲社,以及5所学校的学生粤剧社团等本土资源,探索成立了沙井粤剧粤曲协会。协会作为民间组织独立运作,街道粤剧粤曲发展专项资金对协会主导的作品创作、精品打造和演出比赛等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为了检验粤剧发展成果,沙井街道创办了“沙井粤剧粤曲文化节”,每年举办一届,邀请粤港澳地区和深圳的粤剧粤曲名家和爱好者来到沙井,开展精品展演、文化讲坛、粤剧粤曲进社区等活动。每届文化节还举办宝安区粤剧粤曲大汇演,集中展示沙井各个曲艺社及宝安区其他街道的优秀粤剧粤曲作品,让沙井人在家门口听戏赏戏的传统得到延续。
多措并举之下,沙井粤剧艺术重新繁荣起来。粤剧周末茶座、粤剧大家唱等活动集聚了大量观众,市民唱戏、听戏的场景在沙井随处可见,“沙井粤剧”再次闻名于粤港澳地区。
沙井街道举办第四届粤剧节,受到市民热情追捧。(图片来源于网络)
针对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越来越少的现状,沙井街道再度发力,全面实施戏曲进校园行动,让“粤剧之乡”后继有人。目前,沙井街道已在辖区的荣根学校、蚝业小学、壆岗小学、万丰小学、壆岗幼儿园和粤剧艺术中心开办了戏剧粤剧社,通过培训和剧场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普及戏剧唱、做、念、打的艺术形式,把校园变成培养粤剧人才的摇篮。
此外,沙井还成立了深圳市首家少儿粤剧艺术中心——沙井街道少儿粤剧艺术中心,致力于青少年粤剧、话剧、歌剧、舞剧等戏剧的学习、培训和文化交流等活动,给青少年提供专业、活泼、创意的学习平台。2016年,沙井少儿粤剧艺术中心、万丰小学、荣根学校、蚝业小学、壆岗小学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2017年,广东省少儿戏曲传承基地也正式落户沙井。
广东省第九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演出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沙井已在多所学校普及了粤剧艺术教育,一批批“粤剧娃”茁壮成长,他们走出沙井,走向全国,弘扬粤剧艺术。随着近日“梨园新蕊 岭南绽放”——广东省第九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在沙井的落幕,更多人走进了沙井,了解了沙井粤剧传承发展的故事及成果,沙井“粤剧娃”的风采更是打动了无数戏曲迷,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稿件转载自中国文化报,作者为温秋圆,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