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扶持私伙局粤韵悠扬来——佛山开展私伙局扶持计划一年有余

    发布时间:2018-06-15 作者:王方亚 来源:珠江时报 点击:


          确定第二批“佛山市私伙局联盟”成员单位,开展“戏曲角”、“佛山粤韵中心台”、“梨园广场”系列活动……5月31日上午,2018年佛山市私伙局联盟第一次理事会议举行。会议围绕《2018年佛山市私伙局联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和《佛山市私伙局联盟章程(征求意见稿)》展开讨论,确定了佛山市私伙局联盟下半年的活动规划。
          去年12月23日,佛山市文化馆新馆开放当天,佛山市私伙局联盟成立,来自五区25支私伙局加入联盟。一个值得关注的背景是,2016年底,佛山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根据《佛山市粤剧曲艺传承发展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计划》)统一部署,佛山市文化馆牵头组建了“佛山市私伙局联盟”,全面开展佛山私伙局扶持计划。
          政府对私伙局的扶持已开展一年有余,如今有了什么样的变化?纳入政府扶持范围后,私伙局是否实现了完美转身?民间私伙局所唱的粤曲,很多人将其与舞台艺术粤剧混淆,两者到底有何区别?为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粤曲私伙局普查将完成

          “其实这个‘私伙局联盟’计划就是按照市政府的《实施意见》设立的,第一批25支私伙局加入联盟,以后每年都会择优增加25支,四年后正好就有100支私伙局队伍,达到实施意见中‘扶助100个私伙局建立戏曲角’的目标。”佛山市文化馆创作部主任苏隽告诉记者:“6月29日前要完成第二批联盟成员名单推荐,7月上旬就能确定最终名单。”这样,全市获得政府扶持的私伙局就达到了50支。这50支私伙局队伍,将在全市的“佛山粤韵中心台”“戏曲角”“梨园广场”进行惠民表演。其中,“梨园广场”位于佛山市文化馆新馆外的中心大舞台,“这是今年新增的一个演出点。”苏隽介绍,“‘梨园广场’今年拟安排5场演出,主要面向普通戏迷朋友。”“佛山粤韵中心台”则以专业演出为主,就是祖庙万福台,去年25支联盟私伙局共演出了25场,今年将精简为10场,演出水平要求更高,节目的挑选也更为精细。而“戏曲角”主要深入基层,方便镇街的市民就近享受戏曲服务。所有纳入计划的私伙局演出,都有一定补贴。
          佛山曲艺(粤曲)普查工作已于去年4月启动,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高天帆介绍,经过前期摸底,我市民间曲艺表演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其中南海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佛山全市有一定规模和较强演出能力的私伙局共330个,有一定影响力和成就的曲艺人才近100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曲艺教育机构7个、创研机构6个,稳定的行业组织6个。
          “预计将于上半年完成普查工作的田野调查,下半年最终形成曲艺(粤曲)普查报告。”高天帆介绍,“普查完成后,我市曲艺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趋势基本就摸清了。”
     

    粤曲粤剧要分别扶持

          与民间蓬勃发展的私伙局不同,目前佛山专业的粤剧团发展依然艰难。除了佛山粤剧传习所外,区一级的专业粤剧团佛山只有两个,一个是顺德粤剧团,1994年已经转制为一家民营演出单位;一个是高明粤剧团,只有四五位专职人员,无法开展粤剧表演。
          “粤曲和粤剧不同,现在还有很多人分不清楚。”非遗专家梁国澄介绍,他是原佛山市博物馆馆长,广东粤剧博物馆筹办人,退休后成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委员,几乎每天都来佛山粤剧传习所上班,为佛山粤剧奔走忙碌。
          梁国澄介绍,“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如今在唱腔上也没有什么区别,但两者的起源是不同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是不同的。”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是汉民族戏曲之一。它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蕴含了很多岭南传统文化,比如脱胎于南派功夫的功架表演,官话和粤语的语言艺术,当地民俗风情的展示等。而粤曲是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奏。
          “在发展过程中,粤剧和粤曲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粤曲中的梆子、二黄腔系吸收自粤剧,但粤曲更像是一种广东的民歌、民谣,它还吸收了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粤讴这些广东传统曲艺声腔,是一种群众曲艺。”梁国澄说,“粤剧是蕴含广东传统文化的一种舞台艺术形式,是广东地方戏曲的主要代表,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名录,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遗项目名录。”
          公园里、社区内,我们经常看到一边伴奏一边“咿咿呀呀”演唱的私伙局。梁国澄说,这些多数都是粤曲私伙局,粤剧私伙局数量极少,仅限于演员穿上戏服表演粤剧折子戏。
          梁国澄的观点得到了佛山市粤乐社研究社乐师林清和的赞同,他觉得私伙局唱的粤曲和广东独特的戏剧舞台艺术粤剧,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当,只有搞清楚其中的区别,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林清和还透露,有一次他到南庄紫洞看私伙局的表演,发现有发烧友在唱《狄青闯三关》,主角都上妆表演,但狄青扮演者穿着古代的盔甲,公主的服装也穿错了。“狄青被抓到鄯善国后,是不能穿作战盔甲的,鄯善国公主的服装也要有异域的特点,演员全部穿错了。”李清和认为,现在佛山玩上妆唱粤剧折子戏的私伙局都很业余,如果非要演粤剧折子戏,一定要懂粤剧的功架和表演,服装也不能穿错。“这种上妆表演的粤曲,最多叫曲艺剧,比如2016年,由梁玉嵘主演的《永恒的星光》,就是这种曲艺舞台剧。”
     

    鼓励精品创作是正道

          据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副教授万钟如的统计,顺德区私伙局数量最多,2015年达到200个以上。万钟如著作的《佛山私伙局研究》一书中提到,私伙局是粤曲爱好者自娱自乐的玩唱活动,满足社交需求,有时私伙局成员还会到公共场所表演或者参加各种比赛。“参加比赛的目的是提高参赛者的水平,演出也能促进对外联谊,而且广东地区粤曲比赛和展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万钟如说。
          研究表明,粤曲、粤乐(广东音乐)和粤剧三者是按各自的规律形成发展起来的。相对于粤剧,粤曲更注重声腔,在粤剧走向成熟的时候,广府地区的器乐演奏也走向了它的成熟形式——广东音乐,而声腔艺术也走向了它自己的成熟形式——粤曲。
          梁国澄认为,粤剧和粤曲有各自的发展传承脉络,特点也各不相同,粤曲如今主要在民间私伙局间传承,政府在制定扶持政策时更多要考虑民间自娱自乐的特点,在扶持时应该鼓励精品创作,提高演唱水平,而不是鼓励玩曲的发烧友上粤剧妆去表演粤曲。
          万钟如觉得,历史上私伙局分别从声腔和器乐演奏两方面为粤曲、粤剧和广东音乐发展做出过极大的贡献,也为岭南音乐文化注入了活力。“私伙局、玩家和广东音乐构成了一条生态链。”万钟如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私伙局的活动形式更加广泛灵活,私伙局也成为佛山一种非物质文化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传统乡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延续。


            本稿件转载自珠江时报,由珠江时报佛山文化周刊记者王方亚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