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58)科泛、插科打诨、失场、救场、怯场、笑场、暗场

    发布时间:2018-07-26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科泛
          表演术语。亦有写作“科范”和“科汛”的,粤剧多作“介”,又称“介口”。其原意是传统剧本中有关动作、表情、舞台调度或其他有关的舞台提示。例如:埋位介、出迎介、另场介、关目介、度打介、耳语介,还有在剧本中单标一个“介”字,表示编剧者为演员预留空间,让表演者运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去发挥带有个人艺术特色的表演,这是传统戏曲艺术创作的一大特色。粤剧剧本有时在唱段中间的过门停顿,也用“介”字去表示。
     
    插科打诨

          表演术语。演员在舞台上以滑稽的语言或动作使观众发笑,又简称“科诨”。插科打诨的作用一是调节演出气氛。例如在古装戏中,角色穿着古装戏服,突然加插现代流行的词汇,引观众发笑,以刺激调动观众的欣赏情绪。二是用作抨击戏中反派人物。例如巧妙地运用一些大家易懂明白的比喻和隐语,去嘲弄反派的恶行,深化舞台上忠奸善恶的情感评判,发挥戏剧高台教化的传统功能。三是可以针砭时弊,讽刺社会丑恶现象。例如借古讽今,以历史或戏中令人发笑的人和事,去影射讽刺现实社会的负面生活形态。插科打诨的表演者,多为丑角。除了在排练时组织好的科诨动作和语言外,演员往往会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在舞台上离开剧本,作即兴性的表演和发挥。名丑生马师曾、廖侠怀、姜云侠都是插科打诨高手。
    自20世纪50年代始,粤剧转入院团建制,戏剧实行严格的排练制度,将插科打诨作为糟粕而扬弃。近年随着戏曲艺术本体意识的回归,也有编剧家在剧本创作时有意识地加入科诨的表演元素。
     
    失场
          戏班术语。指演员在规定角色应该出场时因各种原因而延误了出场,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称“误场”,粤剧称“失场”。由此而引申到其他参与演出人员(如乐队伴奏员、舞台工作人员等)迟到或缺席了演出,粤剧戏班将此现象统称“失场”。一些前辈艺人往往叮嘱初入行者要牢记传统粤剧戏班戏谚:“宁犯天条,莫犯众憎。”切莫因一个人的失场而影响到全戏班揾食(演出),失场就是犯众憎的所为。过去戏班班主会在失场演员的化位置悬挂一只黑靴(鞋),里面插着一条马鞭,暗喻希望该演员用马鞭鞭策自己穿起靴(鞋)走快点,以后不要再失场了。这除了善意地提醒失场的演员外,还对旁人起警示作用。
     
    救场
          戏班术语。是指因某演员失场或其他原因,戏班面临停演的局面,另一演员挺身而出,临时顶角上场表演,使整场戏得以顺利继续演下去,对此,戏班称作“救场”。过去戏班有“救场如救火”之说。救场是演员职业道德的体现,是艺术团体中约定俗成的义务。
     
    怯场
          戏班术语。意指演员在演出时临场出现胆怯失常的现象。多是由于演员初次登台经验不足,或是首次担任重要角色,缺乏信心,或是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骤然碰到隆重的演出场面等缘故,演员临场突然产生紧张慌乱的情绪,对本来有把握的表演失去了控制力,使演出质量和效果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戏班称之为“怯场”。怯场主要是一种心理暗示的反映过程,一般通过演出实践,提高表演技艺水平,丰富舞台经验,逐步可以得到克服。
     
    笑场
          戏班术语。演员因各种客观原因,离开戏剧规定情景,离开剧中人的思想情感,在舞台演出的过程中发笑,影响了正常演出,戏班称这种不良现象为“笑场”。演出中笑场使演员脱离了正在扮演的角色,破坏了舞台艺术的严肃性和真实感,这是违反演出纪律的行为,是演员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
     
    暗场

          戏班术语。指剧中一部分情节内容,没有在舞台上明对着观众进行表演,而只是由角色在台词中交代说明。例如粤剧《柳毅传书》第三场“激将”,钱塘君听说侄女龙女三娘受到其夫泾河龙子的虐待,便立即点起虾兵蟹将奔往泾河,将泾河龙子杀掉,救回龙女三娘,从钱塘君下场往泾河到带着被救回的龙女三娘复上场,中间这段戏,始终没有出现在舞台上,只是由钱塘君说了句口鼓“这小子不肯改悔,已被俺活剥生吞”,就交代过去,这就是暗场处理。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