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小百科】(62)踢腿、小跳、大小跳、车身
发布时间:2018-08-09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踢腿
基础训练项目。其作用在于加强下肢力量,作多种表演动作(如绞纱、挂脚等)的辅助训练手段,根据训练的不同需要,踢腿可分多种类型:
正腿:双手叉腰或拉山,上身正向挺直,眼往前望,单腿绷直向前方踢起,脚掌倒钩,脚尖对准眉心,双腿轮换起踢。
横腿:双手拉山,身体侧向,单腿绷直从拉山的手肘后起踢,脚掌倒钩,脚尖踢向太阳穴;待腿落下身体转向另一面,另一条腿反方向做同一踢腿动作。
十字腿:双手叉腰或拉山,上身正向挺直,眼向前望。左腿绷直脚掌倒钩,脚尖踢向右边太阳穴,反之,右腿踢向左边太阳穴。
跨腿:上身挺直,双手直伸、掌向左右两边伸开,与肩持平。左腿从旁踢起,跨到右前方,脚掌与右手掌心相击;右腿则跨到左前方,脚掌与左手掌心相击。
蹁腿:上身挺直,双手直伸、掌向左右两边伸开,与肩持平。左腿先向右前方踢起,然后使劲带过左边,使左脚面与左手掌心相击。同样,右腿向左前方踢起,使劲带过右边,使右脚面与右手掌相击。
踢腿在跳大架、困谷、五更架等粤剧表演程式组合中和舞蹈性组合里,作为过渡性、连接性动作而存在。
小跳
程式动作。演员左脚在前,先踮起脚跟,以脚掌作支撑,右脚从后微跨向前,脚掌横置于左脚前面,当右脚一触地,左脚即轻跳起,重又放到右脚前面成丁字步。这个简单的动作过程,就叫“小跳”。小跳在粤剧传统戏中任何行当、任何角色都可以运用。它的作用在于:一是改变演员在舞台上行进速度、节奏时的辅助动作,例如《六国大封相》中花旦推车的过程中,就运用小跳去调节圆台的节奏。二是演员在表演程式组合动作终止时亮相的预备动作,例如小武演员表演“锣边大滚花”时,从内场急步冲上,就运用小跳然后扎架,这时的小跳就是给打锣鼓的掌板师傅的提示,让锣鼓恰好在演员扎架时收住。三是为了使演员在身段表演过程中增加美感。特别是武场开打时,给对方一个准备的时间,以达到配合默契的舞台效果。
大小跳
程式动作。表演者慢慢后退,站稳后突然双脚同时跳起,然后以单脚落地(通常用左脚),紧接以“抠锁匙头”、“做手” 等表演。大小跳是表演程式组合“水波浪”中一个关键的转接程式动作,也偶有演员会单独使用大小跳的表演。大小跳是传统粤剧常见的表演程式动作,多为小武、武生、二花面等武场行当的演员运用。广州俗语有“激到跳起”,小跳就是形象地表现角色激动的情绪,为了与动作幅度较小的程式动作小跳有所区别,故称“大小跳”。
车身
表演技巧。粤剧传统武戏常见的技巧动作。它与舞蹈艺术技巧中的“平转”相似。车身的动作要领是:双手手指指并分别向左右两方平伸,与身体形成十字形状;向左转时左手手心向下,右手手心向上;先迈左脚向前,随之以左脚为支撑重心,向左旋转360 度,这样叫做“左车身”。倒过来,右手手心向下,左手手心向上,迈右脚向右旋转,就叫“右车身”。粤剧的车身与舞蹈的平转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舞蹈平转用前脚掌着地,两脚快速互换重心向前旋转,粤剧表演者因为往往要穿着高靴,所以只能采用整个脚掌触地用力蹬转;舞蹈平转多使用一连串多个旋转动作,而粤剧表演一般以三个车身为一组合。传统粤剧武戏中,武将所穿着的袍甲,下摆都有两幅色彩斑斓的甲裙,并配以几条色彩不同的绸带,演员在做旋转动作的时候,甲裙和绸带就会被身体带动起来,像风车一样飘转。因此艺人们就用“车身” 来命名这个动作。这里的“车”字,是被用作动词解释。车身一般会在粤剧传统武戏里的起兵、点将、祭旗、大战等群体性表演排场中出现,着重表现军旅生活中仪式性的场面和两军对垒的穿插。在演出时,车身很少单独使用,多在程式动作组合中,作为连接性动作(例如三个车身接挂脚),或过渡性动作(例如三个车身后,背场,再踏七星)来运用。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