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64)挂脚、飞天十三响、起单脚、扫堂腿、走矮子

    发布时间:2018-08-16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挂脚
          表演技巧。它与京剧的“飞脚”(飞腿)相近似。动作程序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手攥拳,右手伸掌超越头顶,迈开右脚,蹬起腾空,腰拧身旋转,蹁左腿,右腿随之跟上,用左手掌拍击右脚掌心,这叫做“正挂脚”,因为动作起式左脚在前,故又称“左挂脚”。反之,如果右脚在前,右手拍击左脚掌心,则称“反挂脚”或“右挂脚”。粤剧的挂脚与京剧的飞脚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京剧的飞脚,两条腿在腾空过程都要求绷直,起跳要高,手拍击脚掌时另一只手要在头顶保持反掌心向上的形状,呈现出姿态的美感。而传统粤剧挂脚在蹁腿时,前腿成自然屈曲状。在训练和表演时,要求连续做多个挂脚,在舞台上呈直线运动,叫做“连环挂脚”。在身体腾空后,蹁腿蹬上台(桌)上面的叫“挂脚上台”;在台上做挂脚动作跳下的叫“挂脚落台”;将台横在身前,以挂脚动作腾空而过的叫“挂脚过台”。这些都是以挂脚为基础派生出来的系列技巧动作。近年随着兄弟剧种技艺交流频繁和训练手段的进化,粤剧演员大多摒弃挂脚而改练飞脚。并衍生发展了完成飞脚动作后双脚同时落地、单脚落地(被手拍击的脚先落地,成旁腿或护裆腿的形状亮相)和“飞脚、蹁腿、旋子”、“飞脚、蹁腿、360度旋”等技巧组合。挂脚这种技巧表现形式,本身并不带有具体情节和情感色彩,只是纯粹作技艺展示式的表演技巧,主要让观众欣赏它的技巧难度。但在舞台实践过程中,经过演员们有目的性的运用,偶尔会作为舞台一些客观环境的指向性表演,例如过山、涉溪、越窗、高处纵下等辅助性动作,以及角色情绪激昂时宣泄的表示。
     
    飞天十三响
          程式动作。演员以双手轮番在自己的前胸、手肘、手背、脚掌、脚背等身体部位,连续地急促拍打十三下,并要求每一下拍击都发出清脆的响声。因为一般接下来都会做飞脚这个技巧动作,所以就把它叫做“飞天十三响”。它多是短打小武和二花面行当使用,主要是表现角色准备夜行前整饬装束的过程。
     
    起单脚
          表演技巧。演员在舞台上单腿站立,另一条腿提起至身前腰际,上身挺胸收腹,柱立保持平衡。因为抬起脚的脚掌心向着裆部,故又称“护裆腿”。在传统粤剧表演中,多作为武将角色扎架使用,也是跳大架等表演程式组合间歇停顿、转变节奏时必不可少的技巧。传统粤剧小武首本戏《罗成写书》,饰演罗成的演员要在舞台上起单脚扎架,边演边唱,整个过程长达20多分钟, 要求穿着高靴支撑着身体的单腿纹丝不动,这个规范的传统表演,历来是对小武演员功底的考验。

     

    起单脚
     
    扫堂腿
          表演技巧。表演者左腿半蹲作为用力的支点,身体俯向前倾,双手放在身前按地,右腿向横面直伸出去,再以左腿为轴心,双手按地用力推动身体原地旋转,右腿同时作圆弧快速旋转。这样,右腿就像日常生活中扫帚扫地一样,用腿扫过地堂,故名“扫堂腿”。以左腿为轴心,右腿旋转叫正扫堂腿,反之以右腿为轴,左腿旋转者,则叫反扫堂腿。扫堂腿多作为单纯的表演动作使用,主要是小武、武丑等行当表演,偶然也有打武旦使用。在舞台上,有时也有在扫堂腿后加旋子的表演。
     
    走矮子
          表演技巧。京剧叫“矮步”,又叫“矮子步”。演员双腿蹲下,脚跟提起,全以脚掌着力向前走动。因为蹲着在舞台上行走,比别人矮了大半截,所以叫“走矮子”。多为丑角行当使用。在粤剧舞台表演,走矮子有多种作用和功能:一是用以表示剧中人身材矮小,例如传统粤剧《金莲戏叔》,剧中武大郎一角由男丑担任,穿着一条下摆撑开的裙子,整场演出都蹲着走矮子,展示一个“三寸钉”的舞台形象。二是角色在戏里要蹑足潜行,就用走矮子来演绎。粤剧《时迁盗甲》中,时迁潜入徐宁家中时,就用走矮子步法。这是丑行当应工的表演。还有为了表现剧中角色的形态特征的走矮子,比如粤剧《八仙闹海》里的龟精,就用走矮子来开打。还有种就是有时在某些戏剧情景中,演员表演走矮子,双手向前平伸,双脚向前方的手掌踢上去,以此来表现角色喜悦的心情。也有以双脚交替向斜后方伸出去,再收回来,这样身体躯干就向左右倾斜摇晃,一步一步向前拖行,这是走矮子的另一种步法。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