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传人年迈,广州檀香扇久未飘香:广州六批141项市级非遗项目荔湾海珠番禺位列前三,多项非遗濒临失传
发布时间:2018-09-10 作者:尹来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
木偶和表演者,南都记者梁炜培摄
狮头,南都记者郑仲摄
狮头版画,南都记者郑仲摄
今年5月初,广州市文广新局向社会公示了广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推荐名单。第六批公示名单中共有35人,包括岭南木偶戏、咸水歌、洪拳、广州灰塑等多个项目。广州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去年已公布。记者梳理了广州市文广新局历年来发布的六批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近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发现广州市目前共有市级非遗项目141项,但是目前广州莫家拳、木鱼书说唱等多项非遗项目濒临失传。
市级非遗项目荔湾数量高居榜首
在市级非遗项目中,荔湾区高居榜首,共有21项入选,海珠区以一项之差紧追其后,番禺区以14项列居第三。
荔湾区作为广州老城区,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除了传统优势项目“三雕一彩一绣”(广州玉雕、象牙雕刻、广州木雕以及广彩广绣)外,荔湾区在传统戏剧、曲艺、医药、民俗、技艺等方面均有项目入选,如岭南木偶戏表演艺术、粤曲、西关正骨、采芝林传统中药制作技艺、黄大仙祠庙会和西关水菱角等。其中,西关水菱角和大立菊扎作技艺为最新一批入选,前者开创了西关小吃入选非遗的先河。
海珠区的非遗项目类别同样较为全面,除广彩广绣外,海珠区更是有“四雕”入选,分别为广州木雕、广州榄雕、象牙雕刻和广州玉雕。民俗、传统医药和传统技艺等方面亦有项目入选,其中海珠区的岭南古琴艺术为其独有,首批就已入选,古琴斫制技艺在今年6月入选为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遗项目,并且在第五批和第六批中均有传承人入选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番禺区非遗项目以传统技艺类见长,有四项入选,分别为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上漖龙舟制作技艺、古琴斫制技艺和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传统民间小吃制作技艺受青睐
在广州市107项市级非遗项目中(不含34项扩展项目),传统技艺类占据了约三分之一,共有34项。自2009年,在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中,“广式腊味”、“广式莲蓉月饼”、“小凤饼”等美食首次“榜上有名”后,记者发现,传统民间小吃数量逐年不断增多。在第三批中,就有沙河粉传统制作工艺、致美斋广式调味品和莲香楼广式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入选为市级非遗项目。第四批和第五批项目中有沙湾水牛奶、黄埔波罗粽,粤菜烹饪和广府饮茶习俗。在第六批的11项新增项目中,就有3项是广州的传统民间小吃,分别为荔湾区的西关水菱角、越秀区的南乳花生以及花都区黄豆酱。其中沙湾水牛奶、黄埔波罗粽、西关水菱角和花都黄豆酱的技艺传承人均入选了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据公示资料显示,这四项民间小吃的传承人年龄均在45岁以上,最年长者为沙湾水牛奶的技艺传承人王秀甜,今年59岁,从事水牛奶小食制作已有32年,熟练掌握姜埋奶、牛奶白饼、牛乳、双皮奶等水牛奶传统小食的制作技艺。来自花都区的卢玉清从事黄豆酱制作已有28年,她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同时,对技艺进行改良,引入现代食品检测理念。由黄埔区推荐的传承人陈玉彩从事波罗粽制作已有23年,技艺娴熟,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扩大了波罗粽的市场和影响力。
近三年市级非遗传承人海珠最多
对近三年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进行统计后,南都记者发现,海珠区有15人入选,排名居首位,番禺区和荔湾区分别以13名和12名居第二和第三位。除南沙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从化区和增城区外,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花都区和番禺区5个城区连续三批均有传承人入选,南沙区在第四批和第五批名单中都没有入选,第六批入选的2名传承人均为广州咸水歌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除了各区有推荐传承人参与评选外,多个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也在每次评选中推荐传承人,且所占比例远超各区。据统计,近三批入选的传承人共有108名,其中有30名来自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在第四批名单中,有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等8个单位的14名传承人入选,占总数三成多;第五批名单中,则有广州金银首饰有限公司、广东省中医院等5个单位的5名传承人入选;第六批名单中,有广州粤艺发展中心、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的11名传承人入选。其中,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在近三批评选中均有传承人入选。
广州檀香扇、木鱼书说濒临失传
在广州市107项非遗目录(不含34项扩展项目)中,部分项目至今还没有市级传承人。如在8项传统体育中,同为武术拳派的洪拳、太虚拳、螳螂拳、米机王咏春拳、黄啸侠拳法都已有市级传承人,有两三百年历史的广州莫家拳传人至今未能入选。
莫家拳与米机王咏春拳都由天河区推荐,共同入选为第四批市级非遗项目,但后者在第四批和第六批公示名单中均有传承人入选。莫家拳与洪、刘、蔡、李并称为广东五大名拳,目前国家级别非遗保护项目,由东莞市桥头镇莫家拳获得,而广州莫家拳仅获得市级非遗称号。
在广州市非遗保护目录中,三大曲艺粤语讲古、粤曲和木鱼书说唱均为首批入选,但木鱼书说唱至今没有市级传承人。木鱼书,又称木鱼歌,是一项有着百年历史的广东方言说唱文学。从清代至民国初期,木鱼书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十分盛行。木鱼书说唱目前只有一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荔湾区少年宫老教师、78岁的崔大纶老人。
在传统技艺上,有200多年历史的檀香扇制作技艺几乎失传。市级非遗项目广州檀香扇始于清代,是中国四大名扇之一,以进口檀香木为原料,檀香木香气浓郁持久,质地均匀细致,故檀香扇有“扇存香存”的特点。檀香扇的制作技艺目前仅有一位传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余润明,也是广州第一位檀香扇工艺大师,已77岁高龄。但余润明已多年未制作过檀香扇,目前广州也无一人可制作檀香扇。象牙雕刻也因“禁象牙令”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
近三批各区非遗传承人入选数目
荔湾区 12
越秀区 8
花都区 10
海珠区 15
南沙区 2
天河区 4
番禺区 13
白云区 3
黄埔区 4
从化区 5
增城区 2
市级单位推荐 30
总计 187名
2007-2017年六批非遗项目各区入选情况表
荔湾区 21
越秀区 13
花都区 11
海珠区 20
南沙区 5
天河区 6
番禺区 14
白云区 6
黄埔区 12
从化区 8
增城区 8
市级单位推荐 23
总计 147
实际项目 141
近三批入选非遗传承人年龄分布
20后 1人
30后 2人
40后 13人
50后 25人
60后 35人
70后 24人
80后 8人
解码传承人
60后、70后为主力
80后不足10人
在近三批入选的108名传承人中,60后、70后有59名,占总数超过54%,青年力量不足,80后仅有8人,暂未出现90后传承人。在最新一批的35名市级非遗传承人中,60后为“绝对主力”,有16名入选,占45%。从年龄分布来看,各批传承人的平均年龄都在50—60岁之间,第四批入选者平均年龄为50岁,是三批中最低的,第五批和第六批分别为57岁和53岁。
在三批市级非遗传承人中,年龄最小的是第四批的“粤语讲古”彭嘉志和第六批的“米机王咏春拳”黄冬薇,两位均出生于1989年。据公开资料显示,彭嘉志由越秀区推荐,师从著名粤语讲古艺术家、“颜派”评书艺术掌门颜志图,是“最年轻的粤语讲古佬”;黄冬薇由天河区推荐,自幼师从祖父黄沪芳和父亲黄念怡习艺,熟练掌握米机王咏春拳,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一等奖,黄冬薇现为米机王咏春馆主教练。
年龄最大的是第五批中的番禺区黄啸侠拳法传承人陈昌棉,已90岁高龄。陈昌棉随黄啸侠宗师学习精武体育会拳械多年,注重研究黄啸侠拳法招式与发劲,并擅长各类太极拳、形意拳。在最新的一批非遗传承人中,最年长的是由荔湾区推荐的李伟钊,今年已经80岁高龄,是传统技艺类“岭南盆景”传承人。李伟钊从艺58年,曾跟随岭南盆景大师孔泰初学艺,继承了孔泰初创立的“蓄枝截干”的艺术手法,作品具有典型的岭南盆景艺术风格。
本稿件转载自南方都市报,由记者尹来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