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奋斗青春记:她到大学去讲粤剧

    发布时间:2018-10-09 作者:周豫 王越莹 来源:南方网 点击:

          “失钗经厌诈,似月怕流霞,将紫钗借意共话,指鹿为马……”国庆假期,邱小娜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佛山、香港等地都有演出安排,家里人都想她休息一下,但她却希望用自己的表演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粤剧文化所绽放出来的魅力和光彩。
          据了解,她参加的这些国庆公演部分免费,部分则对全日制学生半价优惠,在她心里,“舞台表演、教书育人、普及传播,只要你擅长且愿意付出,都能让粤剧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中开枝散叶。”
          2016年起,三门粤剧系列选修课正式面向星海音乐学院全院学生开放,“名校名院”的强强联合正式落地。作为广东粤剧院第一批参与这个项目来到校园教学的粤剧演员邱小娜,她最大的感触是——自己来迟了。
          在这两年的大学课堂上,邱小娜发现,如今的年轻人对粤剧并不是“不喜欢”,而是“太陌生”。“过去他们接触粤剧的机会太少了。”回忆刚开始上的几节课,她欣慰地说,有许多孩子犹豫着上前几节,到后面竟然被深深吸引,还带着同学来旁听。
     


     

    从戏曲舞台“转战”大学讲台

          9月29日下午,星海音乐学院C406教室中传出学生们粤曲《紫钗记之拾钗》的优美对唱,每周一次的粤剧选修课正在进行中。课堂上,一位女同学自告奋勇上台表演,身段柔美、唱腔标准,引来台下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这位女同学本是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受益于广东粤剧院与星海音乐学院签订的“共建粤剧文化传承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合作框架协议”,也让她有机会了解这门传统艺术。“我没上几节课就被粤剧吸引了,很羡慕邱老师从小就能学起来。”
          “我接触的时候也不算小。”一旁的邱小娜笑着说,1988年,15岁的她被热爱粤剧的父母送到了广东省粤剧学校。在那个娱乐生活不算丰富的年代,戏曲是广东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粤剧演员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很受人尊重。
          那时邱小娜还不懂这些,真正让她爱上粤剧的恰恰是学习的过程,“唱腔、身段、锣鼓、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等等,粤剧的每一个部分都很吸引人。”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到珠海市粤剧团,并成为当家花旦。
          2002年,她一举拿下了第三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金奖,并因此与李池湘、琼霞并称当时的“广东粤剧三大花旦”。随后,她进入广东粤剧院工作至今。一路走来,邱小娜与粤剧已经相伴三十年。
     


     

          “近年来中西方优秀文化百花齐放,很多人会觉得粤剧受到了冲击,看粤剧的地方越来越少,唱粤剧的人越来越少,粤剧越来越凋零,我自己唱着唱着也会困惑:怎样才能让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邱小娜说,广东省“粤剧进校园”系列活动举办已久,也让不少年轻人了解到粤剧,但她总想自己能做更多一些。
          没想到,2016年,星海音乐学院希望在成立以该校在校生为主体的“星海粤曲研习社”的基础上,考虑吸收专业粤剧老师进校园辅导、开设课程,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拓展新思路,邱小娜被选中了。
          “知道后开心得像中奖,但也有点诚惶诚恐。”此前,邱小娜也曾到过学校、社区举办普及讲座,但正式登上大学讲台则是“头一遭”,“自己能把粤剧的妙处说给年轻人听吗?现在的他们会喜欢这门课吗?”
          然而,上了几次课后,邱小娜信心大增,年轻人对粤剧的热情远超过她的预期。“有的同学家里老人喜欢听粤剧,他们想学习后唱给家人听;有的从外省到广东上学的,想通过粤剧更深入地了解广东的文化;还有的想通过学习粤剧纠正粤语发音。”她说。
     


     

    教年轻人竟“倒逼”出更深理解

          不论最初抱着怎样的目的“走进来”,年轻人乐意以课堂为突破口,去接触“粤剧”这个平日里甚少有机会了解的传统艺术,这无疑给了邱小娜前行的动力。
          众所周知,当下的年轻人在娱乐文化生活上的选择日益丰富,如何让年轻人愿意、爱上看粤剧并将其作为生活的兴趣?这个问题,其实邱小娜已经在思考并探索了很多年。
          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这是广东首次专题研究制定出台的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中首次提出“戏曲进校园、学生进剧场”,并推动戏曲教材进乡土教材、进课堂,把学生观看戏曲演出纳入大中小学美育教育内容。
          “过去,我多是去学校进行基层演出,也不时参与普及讲座,想要引发不同类型听众的兴趣,深入浅出地分析粤剧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不是什么难事。”邱小娜说,但当粤剧真的进入大学课程、出现在选课系统后,她发现自己所学的不够用了。
          “原来在小学做讲座,只要带着小学生学习一下武打动作,带着女同学甩甩水袖、摆摆身段,他们就会很感兴趣。现在不一样了,这些大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他们还想要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套动作是从何而来、又经过了怎样的流变?”面对“有可能被问倒”的危险,邱小娜开始下意识去学习相关的粤剧历史文化知识,而这恰恰是她小时候曾经忽略的内容。
          当年在粤剧学校学习的时候,老师都是“口传身授”。身段、唱腔,师傅怎么做,徒弟凭感觉、照着做就够了,如今到了大学课堂可使不得,“你必须说清楚要怎样摆、哪个方向、摆什么角度,不论文字、数字和理论都要很准确得说明,实现精细化教学。”邱小娜说。
          面对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大学生,邱小娜对自己过去所学有了新的思考。
     


     

          比如,《拾钗》这折戏她已经表演了很多年了,戏中无论人物的出场顺序与组合,形象塑造与刻画,还是感情的发展与控制都是看似行云流水般浑然天成,但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后,她发现这些形象的刻画、剧情的发展暗潮汹涌,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的设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巧妙安排。
          “戏中李益、霍小玉二人的对唱都可看作是二人交心所作的铺垫,现在我发现,要准确把握理解这一段的妙处,最好的办法便是从唱词入手。”邱小娜说,此外,还有一些“玄机”即使过去在舞台历经千锤百炼但也可能忽略了,“当我真正走上讲台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过去我对这出戏的理解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深。”
     

    “粤剧进校园”可以更细化

          从2016年至今,在四个学期的教学中,年轻人对粤剧的浓厚兴趣令邱小娜感到惊喜,同时她也意识到,作为青年粤剧演员,自身所长在当下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邱小娜正值一个旦角演艺生涯的“黄金期”,平日里演出任务重、训练量也大,但是她却愿意每周花上近1/3的时间在学校里,和年轻人呆在一起。
     


     

          国庆这个假期,她在珠三角和香港都马不停蹄地参加一些公众演出,她欣喜地发现台下不乏年轻人的面孔。“有的学生会等表演结束后,咨询一些额外的场次及其他了解粤剧的学习机会,也有的会表达希望能多看到我们演出的愿望。”对此,邱小娜特别感动。
          “粤剧的传承很重要,但传播也同样重要。”邱小娜深知“粤剧进校园”的重要性,也希望有更多青年人能和她一样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粤剧博大精深,唱腔、身段、锣鼓、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等等,每一个部分都有专门的人负责,才能把一出戏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在当下,粤剧的教学可以也理应更加细化,目前能够投入教学工作的粤剧演员还很少,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希望未来有跟多粤剧演员能在演出之余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虽然有担忧,但是总体来讲,邱小娜对未来很乐观。“毕竟,过去一个青年戏曲演员想要‘出头’,只有成‘角儿’这一条路,但现在,他们有了更多选择和发展的可能。”
          据介绍,广东粤剧院自2010年起至今也已举行了超过百场,受众达10万名学生。“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广东省内基层展演、校园互动等各种活动数量越来越多,粤剧演员不仅可以上台表演,可以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还可以进校园、带学生,不论哪方面,只要有才华、有特长、能坚持,国家都会给予你扶持和鼓励,青年粤剧演员的发展方向更多元了。”邱小娜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误会了当下的90后、00后这批年轻人。对于粤剧,他们不是不爱,而是接触的机会太少。”邱小娜相信,有了专业演员的教导,有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年轻一代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会更加深刻,相应地,粤剧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在新的时期,也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稿件转载自南方网,由记者周豫、见习记者王越莹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