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决战天策府》现象观察:粤剧距离年轻人市场到底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8-10-11 作者:包子店长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粤剧《决战天策府》剧照(本站资料图片)

    引言

          2018年9月22日,我观看了广东粤剧院出品的粤剧《决战天策府》5.0版——这距离我上次观看该剧完整版,已经过去将近三年。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2014年8月23日,我坐在琶洲展馆的地板上,听着身边八千多个游戏粉丝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尖叫、喝彩声,就为台上《决战天策府》的首秀——作为一部粤剧。这样的场面,没有一个粤剧人看了不会心潮澎湃。我也记得当时曾听到一位年轻姑娘用普通话感慨地说:“粤剧,真好啊……”
          那语气中单纯的欣赏与真诚,我记忆犹新。
          2015年,我追看了《决战天策府》几乎所有场次的演出;2015年度,《决战天策府》获道略演艺“中国传统戏曲票房”与“中国新创传统戏曲票房”双料第一,其中绝大多数票房由40岁以下的年轻观众贡献。如何打开年轻人市场一直是粤剧行内一个令人焦灼的课题。五年过去,经过40多场演出,《决战天策府》这次在广东粤剧院的上座率依然达到九成,开票仅数天,中区(折后)票价超过280元的VIP与一等票已经销售一空。剧场大堂里的暖场演出江湖“茶馆”洋溢着一片热闹气氛,仿佛春天已到。
          《决战天策府》这条探索之路,到底带来什么启示呢?
     

    “年轻人不喜欢戏曲”是个伪命题

          这是《决战天策府》最先打破的迷思。业内普遍认为年轻人不接受戏曲是因为戏曲的“老旧慢”不符合流行审美。因此《决战天策府》的主创们在创作初期,对于传统元素、形式的占比多少,如何呈现,都进行过谨慎、甚至该说是艰苦的平衡。一些论者的观后反馈,或批评其“不够粤剧”,或支持其“与网游二次元结合”,似乎都默认了一个前提:
          年轻人喜欢的=不是粤剧的。
          但事实上是否如此?
          823首秀能赢得全场观众的掌声以及后续追捧,是因为演员们过硬的唱做念打专业素质。
          《决战天策府》首演版相对戏曲味道较薄,以后改版每次最受欢迎赞赏的都是新增的、戏曲特色更为明显的部分,比如武打编排融入更多传统排场、南派武打,伴奏音乐从纯电音播放又加入现场锣鼓(旗兵及踢枪等部分)。剧中最受关注也最受争议的几大段新曲,最后最被欣赏的还是李承恩的主题曲《男儿为国》,而这正是一段结构完整的纯正粤剧唱段。
          更不用说,众多年轻观众粉丝们在主演见面会上的首位需求,不是签名不是合照,而是“摸须须(翎子的昵称)”。
          这些年轻观众大多原本对戏曲接触了解不多,但不代表他们就抗拒接触了解戏曲,不代表他们没有欣赏鉴别的能力。不管本身是否《剑网三》这个游戏的玩家,会因此选择走进剧场去看这样一部粤剧的观众,对传统文化起码具备了好奇心。而好奇心就是兴趣的第一步。他们是需要一个恰当的途径、恰当的形式去引导他们走向粤剧。
          这些观众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普遍更注重直观感受。观众反馈中使用率最高的一个字就是“燃”——这是一个来自日语“燃え”的网络流行词,意指令人热血沸腾,就像燃烧起来一样。《决战天策府》的人物故事虽然衍生自《剑网三》,但“保家卫国、儿女情长”这样的主题很能引起观众共情,再加上渲染力强的音乐和灯光,较为新颖的服装舞美设计,即使观众对原作背景不了解,也能比较容易感受到人物情绪。尽管它的故事其实讲得简单粗糙,并不出色,但惟其简单,才易于接受,基本没有观众反映看不懂剧情的。
          而这,可能才是《决战天策府》真正值得被诟病之处:内容过于薄弱。如果作为一部“业已演出五年”的专业院团戏曲作品来衡量,它的制作水平、艺术含量和成熟程度都未免太低了。舞台布景的搭建和利用、演员对角色的把握、身段和唱腔的处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场次之间的转换……从最近的一次演出观之,依然宛若未曾经过抠戏就首演的半成品。
          可是,这并不妨碍观众对它的追捧,不妨碍它拥有年轻人市场这个事实。
          就像在场一位老年观众困惑的那样:
          “为什么这就有掌声?他们只是穿好衣服‘站’在那里而已啊。”
     


    演出剧场大厅内,《决战天策府》的演员们与观众亲密互动(本站资料图片)


    主要编剧之一:玲珑(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轻观众需要什么

          这确实令人困惑,一部剧目受欢迎与否(包括演出过程中掌声响起、观众有所反应的节点)竟然并不总与其艺术、技术水平正相关。一些行内前辈从艺术角度将《决战天策府》斥之为“乱搞”,但都没有认真分析过《决战天策府》受年轻群体追捧的原因,也没有就此现象进行有效反思,只单纯认为年轻观众群体是“贪图新鲜”或者“看戏太少”。由此在粤剧行内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进行一些不经市场调查就自以为是的“创新”,一种则是对此完全无视、我行我素。然而不管是哪种倾向,在这五年间,粤剧中再没有哪部剧作可以复制《决战天策府》的成功。
          《决战天策府》的成功是因为它准确把握到年轻观众群体的需求,对年轻观众群体非常“友好”,而这恰恰正是粤剧行内长期缺乏的。我尝试将《决战天策府》这些“友好”的特色进行总结,大约有以下这几点:
          01 理解共情
          《决战天策府》的主创团队基本都是年轻人,不少人还有过跨界创作的经验,又或者说,他们的团队本来也来自不同领域,所以得以更广泛接触并理解时下年轻人的想法。《决战天策府》题材的选择就是这种理解的结果。年轻观众群体中,其实也有许多并非游戏玩家,但他们普遍乐见这样的结合,这也成为他们走进剧场的主因。
          在理解之后,《决战天策府》的主创团队更尝试去共情,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他们并没有因为原作只是一部网游而看轻,也没有仅借助这层网游的外衣、将“粤剧与网游”进行简单叠加,而是由内而外、尽量使用粤剧的方式去还原玩家心目中的那个江湖。曾经有过COSPLAY经验的人都明白,粉丝们对于“还原度”有非常严苛的要求。小到一个衣服花纹、一个眼神气质、一句台词中一个字的出入,都能吵得翻天覆地;可如果一旦获得他们的认可,使他们感觉受到重视,粉丝又会产生很高的忠诚度——这就是粉丝文化。《决战天策府》在“还原度”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剧中出现的每一套服装、每个角色的穿搭都能在游戏中找到出处;每一次演出,都有剧组增加的“小心思”,比如开场茶馆的人肉字幕板完全使用游戏原作的对话框设计,最新一场演出还有演员穿上天策士兵戏服在剧场大堂站岗;背景音乐也大量采用游戏音乐——尽管这带来大量的问题,比如与剧中的原创音乐衔接并不流畅,很多地方会出现突兀的停顿,与后期版本加入的传统锣鼓显得格格不入,而且这些本用于配合玩家游戏情绪的音乐并不都适合用于舞台,有时会显得音量太大、直接盖过了演员的声音……但粉丝在其中发现“彩蛋”的愉悦和亲切,以及感受到被尊重的诚意和快乐,足以盖过这些瑕疵。
          就在《决战天策府》放下“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倨傲尝试去理解共情年轻群体的精神世界时,目下许多粤剧剧目并不从观众角度出发,至少没有从年轻观众的角度出发过。不要说那些如今还在上演的传统剧目,很多光看剧情介绍就天雷滚滚,又无法突出亮点,足以吓退想来了解的新人观众;大量的新编戏,不是政宣味道浓厚,就是单从海报剧照看就已经制作粗陋,让人看着就提不起兴趣。当今文化娱乐多元化,一方面新生代更乐于也更舍得为文化娱乐消费,另一方面他们也有更多的选择,凭什么非要选择来看戏曲?真正的艺术确实不必讨好观众,但如果真有如此底气不屑于观众,回过头来也不要抱怨观众不屑于你。
     


    粤剧《决战天策府》剧照(本站资料图片)

     

          02 观赏体验
          除了粤剧,平日我也会去看一下音乐剧、舞剧、话剧甚至有时还有杂技、木偶剧、儿童剧等等——粤剧(除《决战天策府》之外)真是观赏体验最差的舞台艺术门类,没有之一。这里的“观赏体验”和台上的演出内容关系不大,却和观看演出时的环境关系极大;而环境又包括了剧场管理与观众素质。由于粤剧观众层次(年龄、文化水平)固化,不管城乡,大部分戏迷对“看戏”的认识都停留在上个世纪,惯常地迟到早退、频繁地走来走去、霸占他人座位、大声交谈、手机响闹、吃东西、拍照用闪光灯、录下来的视频即场播出、小孩子奔跑嬉闹……种种不文明观演的行为即便在高规格城市剧场如广州大剧院都依然出现。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观众素质和意识问题,不懂得尊重其他观众的观赏权利,也不尊重台上的演员,同时也与剧场的管理不到位有关,对于观众的不文明行为不制止不劝导,无形中是在纵容,更是对其他观众正当权益的侵犯。想要安安静静不受打扰地观看一场粤剧演出基本是奢望。
     


    2018年9月22-23日,广东粤剧院演出的《决战天策府》演出海报(本站资料图片)

     

          另一件非常影响观演心情的事情就是票务。对于年轻人,尤其是上班的年轻人来说,看戏的成本太高了。这成本并不是说票价——相比起其他文化娱乐,粤剧的票价已经低廉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而是买一张票、看一场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大部分的粤剧演出并不设网络售票,剧团也不负责票务,演出场地不同售票方式也五花八门。记得在《决战天策府》研讨会上,我曾问过在座的专家老师们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文化公园的票怎么买吗?”
          老师们笑而不语。对于许多圈中人而言,不要说买文化公园的票,就连如何“买票”都未必清楚。想要一张票,只要与相熟的人打声招呼——不管需要付钱与否。可是如果一个普通观众没有半点人脉关系的话,想买到一张戏票将是无法想象的艰难。
          还是以文化公园为例吧。在开通微信购票之前,文化公园的演出票只有现场可买,演出前两天开售,售票时间是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二点(该时段预售三天内演出票),以及晚上六点(该时段仅售当晚演出票),公园从早上六点开园起就有人在票窗前排队,八点半按排队先后派发号码纸,九点准时按号码顺序售票,每人限购两张。
          以上售票规则没有公布于任何公开网络及媒体渠道,只是我作为一个普通戏迷在屡屡买票碰壁后的经验总结罢了。而文化公园买票还不算最难的,毕竟它的售票方式有固定的规范;最难的,是那些你连如何买、在哪买、卖不卖票都不知道的演出。
          艺术家们通过灵感才华努力创作出作品供人欣赏,以此获取收入;观众掏钱买票,获取优秀艺术作品带来的身心愉悦,本来既是天经地义,又是良性循环。然而在粤剧剧场,买票的观众,尤其是正价买一等票的观众,恐怕才是最没有“观众权”的一群人。实打实地付了钱,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观赏体验:你身边一位大妈,可能正津津有味吃着自带的咸鱼饭;你身后一位大爷,脱了鞋把脚丫子搁在你座位的扶手上。他们可能只花了20块钱,甚至不花钱;而你的票面值200元,甚至更高——用一句粤语俗话,就是“贴钱买难受”,像个傻冒。
          而《决战天策府》从一开始就很重视观众的观赏体验。除了在开场前设置暖场演出“茶馆”,让观众对故事背景和人物有一个初步了解;同时在演出过程中,几度演员是从观众席旁边出现,与观众几乎零距离接触。这种浸入式戏剧体验客观上就对剧场管理有比较高的要求,工作人员需要控制观众安静待在自己的座位上,迟到时第一幕不许进场,否则就会影响到演员表演。《决战天策府》的每一场演出都严格执行禁止摄录,不止如此,关于观演礼仪、时间时长、购票方式的Q&A每一次都会在他们的官方宣传渠道上反复宣导、提醒。观众是需要培养的,观众素质亦如是。我在观看《决战天策府》时所感受到的秩序井然,是看其他任何粤剧演出都未曾体会过的。文化娱乐也是消费,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而不是被当傻子,跟演出内容同样重要。
     


    粤剧《决战天策府》剧照(本站资料图片)

     

          03 宣传营销
          《决战天策府》将受众主要定为能熟练使用并经常使用网络的年轻一代,所以他们的宣传推广方式主要依靠网络,尤其是微博。微博的特色是公开、快速、多元的碎片化阅读,所以他们的宣传手法也以“短平快”为主,比如组织快闪,制作MV、微访谈、恶搞小视频、鬼畜音频(重复率极高且有强烈节奏的二次创作音频)等,以新鲜的形式打破传统戏曲的固化印象,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在823古风音乐会首秀之后,《决战天策府》剧组官方微博的粉丝数迅速突破二千人,发布首秀现场照片的微博两日内就突破千次转发,阅读量过万。除了基于受众群体而选择网络平台这个考虑之外,在网络时代,粉丝自发传播扩散的速度与覆盖面,都要远胜传统纸媒与电视媒体。
          然而当一个年轻观众真的有了兴趣,想要找一场正式粤剧来看,会惊讶地发现找不到地方去看——不是没有演出,而是宣传方式太过落后,你根本不知道哪里有演出。当我刚开始想要走进剧场时,我震惊地发现,作为广东省最大的地方剧种,粤剧目前大部分演出宣传靠的是“口耳相传”:一个有内部关系、了解某个剧团具体排期的票务代理或者戏迷,通过群发消息的方式通知他们的朋友,进而再通知朋友的朋友……如此“口耳相传”,进行扩散。换句话讲,如果没有进入这一个人际关系圈,你几乎无法买到一张票。
          有资源的大剧团还能通过纸媒和电视媒体进行宣传。但纸媒有滞后性,消息容量有限制,而且现在看报纸的人都已经很少了,何况是看报纸广告。电视媒体也一样,很多人家里甚至已经没有电视机,再说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已经更习惯于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不是坐在电视机前被动地等待信息到来。至于华南地区唯一的专业戏曲频道岭南戏曲频道,至今都没有实现网络在线收看和回放。
          在指责年轻观众“看戏太少、不懂粤剧”之前,总要让年轻人有地方去看戏,对吧?
          04 开放参与
          从选择“网游+粤剧”这样的题材开始,《决战天策府》就一直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不但在二次元文化圈中把COS道具师乃至COSER吸纳到剧组中,一切能提升全剧可看性的手段都乐于尝试,比如变脸、吊威亚武打、5.1立体声道、裸眼3D舞台特效等等,水平以及用得恰不恰当可以斟酌,至少勇于去尝试,不会觉得“效果差不多就行了”而固步自封。他们特别重视观众的意见,除了每场演出后都会组织主演见面会、满足粉丝的要求之外,还每一次都会在网上派发调查问卷,只要观众在网上提出的意见基本都会得到回应,甚至在下一次的演出中就会看到针对意见的修改和提升。
          这是一部让观众最有参与感的粤剧,哪怕不是专家、并不专业,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传达自己的声音。一部舞台艺术作品得以完成,只有演出者的单向传递是不够的,在加上观众的反馈、组成良性互动之后,才真正补上这一个“圆”。观众感受到的不只是“见证成长”,还是与剧作“共同进步”,无疑也会大大提升黏着度,产生一批会一路追随的“铁粉”。
          而反观粤剧圈子本身,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封闭。外面的声音传不进来,里面的人自娱自乐,自我感觉过得很好。岭南文化本是以“海纳百川”的精神为特色才能领一代风气之先,粤剧更是以开放、包容、敢创新敢探索见称于其他剧种。如今,光是看到“为什么起用外省编导”“粤剧院院长为什么不说粤语”这类可笑议题都值得吵来吵去时,就知道所谓粤剧的“开放包容”已经是一句笑话了。封闭的小圈子文化不只阻断了粤剧与年轻观众群体的联系,更严重阻碍了粤剧自身的进步。当买一张戏票都需要走人情、托关系时,当看戏这件事本身都是一种“强迫社交”时,那就无法指望观众能给出真情实感、有价值的意见和反馈——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粤剧《决战天策府》剧照(本站资料图片)

     

    结语

          “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而粤剧与年轻人市场的距离,取决于粤剧能不能、什么时候把小圈子真正打开。没有做到像《决战天策府》那样在理解共情、观赏体验、宣传营销、开放参与等方面做足功夫,就不要羡慕《决战天策府》的票房,和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吸引力和影响效应。归根结底,陈旧的永远不是表演形式、不是题材故事、不是艺术内容,而是得过且过、封闭在小圈子中夜郎自大的心态。
          当然《决战天策府》本身也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且首要的是要注重本身艺术质量的提高,有拿得出手的表演、有说服力的唱做念打水平,才能留住真正有欣赏力的观众,也才能引导新人观众更正确地认识粤剧的美。
          长风破浪会有时,但得见明月长留照大江。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