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88)锣边大滚花、七槌头、跳架、披星架、十八罗汉架

    发布时间:2018-11-15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锣边大滚花
          表演程式组合。锣边大滚花主要是在粤剧武戏中,人物上场时使用的表演程式组合。演员从内场冲出,到舞台中间扎架,然后分别向下场门和上场门巡视,最后回到台中,踏七星步转身扎架,这就是整个动作组合的过程。因为在开始时需要用大锣槌猛击高边锣的锣边,以急促紧密的锣声来衬托角色上场的威势,而在整套动作结束时,演员又要按规定演唱【包槌大滚花】,所以就将这整套动作组合命名为“锣边大滚花”,一般简称作“锣边花”。锣边大滚花的锣鼓是使用高边锣和大钹,锣鼓点激烈紧密,节奏强烈,顿挫分明,表演动作讲求力度以及和锣鼓点的默契配合,以大锣鼓表现武将的威猛,较好地体现粤剧南派武戏的刚拙风格。这套动作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粤剧小武桂名扬创造的,在《赵子龙催归》中赵子龙上场时使用。
     
    七槌头
          表演程式组合。七槌头原是粤剧锣鼓点,演员在七槌头锣鼓点的伴衬下,配合相对规范的节奏和表演身段上场,戏班艺人就把这个角色上场的程式组合也称作“七槌头”。七槌头表演的特点是锣鼓敲击的整个过程共有七下较重的锣声,每下锣声之间的时值均衡,要求演员上场时每个动作都要与每一槌锣鼓默契配合,直至到舞台中间扎架。一般在七槌头表演后,都会安排角色演唱【快中板】。七槌头多由小武、武生、二花面等武场行当演员表演,主要表现角色上场时的威势,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传统粤剧较常见的表演程式组合。
     
    跳架
          表演程式组合。跳架是粤剧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舞台表演程式组合的统称。传统粤剧有一基础表演程式组合,叫做“跳大架”。演员上场后,沿着规定的舞台路线和图形,按一定的程序,表演缀步、小跳、拉山、单脚、打脚、踏七星、车身等基本程式动作,最后在舞台中间扎架,完成跳大架。这是一种纯舞蹈表现形式,不具有具体的情节内容,本身也没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宣泄。男女角色都可以使用这个表演程式,既能徒手跳大架,也能执拿把子或马鞭等道具演绎跳大架。过去粤剧戏班习艺者,都要学习掌握跳大架,因为很多粤剧表演行当的专项表演都与大架有关。要求先通过跳大架掌握规范的程式动作和基本技艺,才能进一步研习各种有较高技艺的专项表演程式。譬如担任第三花旦的要跳“桃花女架”(例戏《玉皇登殿》),第二花旦要跳“罗伞架”(例戏《六国封相》),二花面要在《香花山大贺寿》中跳“伏虎架”,六分行当要跳“降龙架”(例戏《香花山大贺寿》),小武行当要在《五郎救弟》里跳“罗汉架”。除了这些有特定内容的架之外,还有一些按不同的表演程式而设定的牌子音乐去命名的架。例如来自【披星】牌子的“披星架”,源自【叹五更】牌子的“五更架”。演员在这些架的规定牌子和锣鼓的约束下,尽量按照剧情的需要,结合自身的技艺特点,安排设计表演程式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
     
    披星架
          表演程式组合。披星架是从传统粤剧“跳大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表演程式。“披星”是粤剧音乐的牌子名称,原来名字叫“戴月披星”,粤剧艺人为了方便,一般省略了前面“戴月” 两字,简称为“披星”。而演员唱着【披星】牌子表演跳的架,就叫做“披星架”。【披星】牌子主要由大笛吹奏和锣鼓点组成,根据剧情的需要,将【披星】牌子填词演唱,在乐句之间使用牌子头、开边、两槌、顺三槌等锣鼓点作为间隔,演员则按照戏剧内容规定的情境,结合自身的技艺特点,去设计相应的身段动作。所以不同的演员虽然同是表演披星架,在【披星】牌子的大框架内,却有发挥不同的表演技巧的自由。披星架是充分表现戏曲艺术载歌载舞特征的表演程式,大多由小武行当应工,一般用以表现剧中人要突围求救、星夜出逃、被追杀等特定的戏剧场面。
     
    十八罗汉架
          表演程式组合。粤剧戏班前辈艺人因演出需要,到佛寺细心观察和刻意模仿五百八罗汉的雕塑造型和神态,再融汇南拳中龙、虎、蛇、豹、鹤等象形拳术的武功,精心揣摩,创造出十八组形态各异的舞台造型,命名为“十八罗汉架”。在演出中,根据剧情、表演的需要,或单独用一两个八罗汉架去扎架,或选用其中数个罗汉架表演,也有用全部十八罗汉架分开几组在舞台演出。十八罗汉架包括降龙架、伏虎架、引龙架、引凤架、托塔架、大肚佛架、长眉架、开胸架、睡佛架、弹琵琶架、撩耳架、托腮架、托伞架、摇铃架、托鹿架、抱印架、捉蛇架、望千里架。其中托塔架、长眉架、睡佛架、撩耳架、摇铃架、托鹿架和望千里架等七个架式,表演者需要手拿尘拂去完成,其他架式都是通过拳、掌、指和腰腿功结合去表现。传统粤剧《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中都有十八罗汉架的表演。清末名小武东生,曾跨行当开面演出二花面首本戏《五郎救弟》,他扮演杨五郎酒醉返佛寺时,结合少林醉十仙拳,在走四门的舞台调度中,边唱边舞,表演全部十八罗汉架,受到行内外的赞许,被后学者奉为规范性的经典表演。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