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花展新枝 粤韵更精彩
发布时间:2018-11-22 作者:王方亚 来源:珠江时报 点击:
插画李世鹏
最近,佛山粤剧活动频繁上演。从首届少儿粤剧艺术节到粤剧华光诞,再到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的精彩亮相,佛山粤剧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近年来,佛山在粤剧传承发展中,积极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2016年10月,佛山颁发《关于促进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佛山粤剧传习所(佛山粤剧院)为专业引领,激活民间力量,并在各区镇文化馆站和特色学校积极推进戏曲普及工作。以市区非遗保护机构为研究基地,进一步健全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佛山戏曲艺术保护传承生态链。
少儿粤剧艺术节亮点频出
“今年的少儿粤剧艺术节效果,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想。”佛山粤剧院副院长杨雁告诉记者,一开始他们很担心没有学生报名参赛,没想到初赛就来了400多人,全市有29所学校准备了46个节目。9月26日初赛首日,央视新闻移动网等多个网络平台对活动进行全程视频和图文直播。从初赛到决赛,多个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共吸引超过80万人次收看。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少儿粤剧艺术节比赛,很多开展粤剧曲艺培训的学校,给孩子们找到了一个对外公开表演的舞台。杨雁介绍,通过这次少儿粤剧艺术节,很多学校找到粤剧院,希望能派专业老师到学校教学。目前,佛山粤剧院已经在澜石小学、佛山一小、南庄小学、佛山二十五小等学校开展教学培训。
广东粤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本次少儿粤剧艺术节评委之一何笃忠表示,佛山少儿粤剧无论是校园的普及率,还是孩子们的表演水平,都排在全省前列。“广州荔湾区的青少年宫早在几十年前就开设了粤剧班,聘请专业演员授课,学员有很多演出机会,诞生了很多‘小梅花’。”何笃忠建议,佛山可以学习荔湾区的经验,在专业培训和创造表演机会上多做努力。
在此次少儿粤剧艺术节大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是5岁半的周嘉昕和张瑞航,他们来自西樵阳光宝贝幼儿园,凭借《小放牛》获金奖。评委们被两位小朋友的表演深深感染,给了全场最高分。而这家幼儿园早在2012年就开始将戏曲艺术与幼儿教育结合,开设幼儿粤剧粤曲特色课程。“周嘉昕小朋友从中班就开始学唱粤曲,张瑞航小朋友之前虽然没学过,但受家庭环境影响,也喜欢唱大戏。”幼儿园粤剧老师蒙晓敏说。
而禅城区澜石小学的李智锐、萧震和在《三岔口》中的表演中,以精彩的武打动作和丰富的表情神态,征服了观众和评委,同样收获金奖。
粤剧进校园培养粤剧新苗
“孩子们的表演水平很高,让人眼前一亮。”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小神鹰”表示,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及学校、老师、家长的全力支持,让粤剧文化的弘扬看到了希望。
实际上,参加本次佛山少儿粤剧艺术节比赛的29所学校,很多学校10多年前就已经先试先行,开展粤剧曲艺特色教学。如今,全市已有22所学校开展粤剧特色教学,形成了阶梯式培养粤剧新苗的队伍。比如佛山“粤曲神童”潘时升曾就读的西樵一小,把历史课本编成课本剧上课;2009年,佛山一小成为粤剧粤曲进校园计划的“曲艺训练基地”,还专门编撰了粤剧校本教材;2013年,顺德均安镇为两家少儿曲艺培训基地挂牌,该镇文化站定期派出老师,指导该镇天连小学和南面村童圆幼儿园进行曲艺培训;北滘承德小学则成立了粤剧团,从一年级学生开始培养粤剧新苗;龙江镇华东小学在校内开设戏曲班,聘请专职粤剧教师,排演的粤剧剧目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
按照《关于促进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市到2020年将创建50所粤剧特色学校。市文广新局和市教育局已确定了第一批22所粤剧特色学校创建学校,并由佛山粤剧院通过送戏进校园、社团辅导等方式推动粤剧特色学校建设。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首届少儿粤剧艺术节中,看到许多学校通过引专家、开课程、请专职教师等多种方式,持续推进粤剧文化进校园。
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推进第二批粤剧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通过建立特色教学实践平台,推动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及基地建设,并为长期培育戏曲骨干做好充分准备。
据了解,接下来佛山将继续开展少儿粤剧艺术节。佛山粤剧院院长李淑勤表示,佛山粤剧院作为粤剧传承单位,将面向有需求的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培训。
体验式粤剧文化片区呼之欲出
上周末,“粤韵传承·华光盛典”2018佛山粤剧华光诞活动在广东粤剧博物馆开幕,这个粤剧品牌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0年。当天,来自法国、英国、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粤剧名家、团体和发烧友齐聚佛山,共享这场佛山粤剧文化盛宴。
记者发现,与往年的华光诞活动相比,今年的华光诞活动以“粤剧+”作为联结点,结合有声导览、网络直播、抖音互动、专题展览、粤剧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和往年相比,今年华光诞更加注重互动性,广东粤剧博物馆建设了“声音邮局”,市民可登录“花生FM”APP,了解广东粤剧博物馆资讯,欣赏粤剧大佬倌的历史表演影音和唱段,全方位感受粤剧文化。此外,今年华光诞活动还进行了网络直播和抖音互动。“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粤剧文化,推动粤剧的传承和发展。”禅城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刘芳说。
禅城区博物馆副馆长、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馆长陈舜告诉记者,“粤剧+”中“+”与“家”同音,寓意粤剧·家,“粤剧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粤剧,粤剧+(家)就是世界华人的文化之根,粤剧观众就是粤剧家人。”陈舜说,去年华光诞活动成立了粤剧文化联盟后,不久这个联盟就更名为“粤剧+”。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广东粤剧博物馆接待观众量日益增多,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原有部分展览内容较陈旧、展陈形式较单一,禅城区博物馆今年对广东粤剧博物馆进行了部分展陈改造提升。“主要是增加了多媒体展陈手段,修缮了馆内的小戏台。”陈舜说。
博物馆除了要做好文物保管、展陈和教育等功能外,对粤剧这样的非遗项目,还要通过活态展演等形式进行活化传承,运用新媒体等现代手段进行广泛传播。记者了解到,广东粤剧博物馆中最吸引人的还有500多张清末民初的粤剧老唱片,目前博物馆正计划进行数字化转化。“这些文物都比较珍贵,对研究粤剧唱腔的流变有很大帮助。”陈舜介绍,包括“声音邮局”、剧本和老唱片数字化转换工程在内,去年禅城区博物馆已经从数字梁园开始,推进全馆的数字化工程。
目前,包括佛山粤剧院新址“佛山粤剧文化园”、琼花会馆新址等粤剧硬件正在建设中,一个集粤剧传承、演出、展示、旅游为一体的体验式粤剧文化片区在禅城呼之欲出。未来佛山粤剧传承将呈现更多亮点。
本稿件转载自珠江时报,由记者王方亚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