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香港大老倌”罗家英亮相广州,和现场戏迷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发布时间:2018-11-26 作者:广州文艺市民空间 来源:广州文艺市民空间 点击:

          11月21日下午,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文武双全大老倌——罗家英艺术分享会”在广州文艺市民空间举办,罗家英亲临现场与广州街坊一起回忆他的粤剧表演历程,畅谈他的跨界演艺生涯。
          活动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粤剧爱好者,其中不乏80、90后的年轻人,粤剧名丑生叶兆柏也来到现场。
          市民热情高涨,即便现场加座也远远不够,不少市民最后站着听完了罗家英的分享,活动结束后更是争相和罗家英合影,久久不愿离去。
     

    罗家英在活动现场


    粤剧名丑生叶兆伯

     
    《大话西游》的“唐僧”居然演了60多年的粤剧
          当天,罗家英穿着蓝色修身运动外套,精神奕奕,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一个已经70多岁的人。现场的讲座环节,他细致地回顾了他的演艺生涯,一直面带和善笑容,言谈风趣幽默,现场笑声不断。
          很多人不知道,罗家英受父亲的影响,8岁时便开始学唱粤剧了,父亲罗家权还是一位著名的粤剧丑生,行内尊称“八叔”。翻看罗家权的旧照片,你会发现父子两人长得一模一样,简直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父亲很小的时候就来广州的戏班打工,当学徒、学唱戏,日戏夜戏都做,后来红极一时,颇有观众缘。”罗家英回忆,父亲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但也正因为如此,罗家英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声腔的传承是戏曲传承最主要的内容。罗家英不仅会表演粤剧,还会粤剧古腔,何为“古腔”?通俗地说,在如今粤剧演出中,凡用戏棚官话演唱的段落,都可称为古腔。古腔字正腔圆、韵味醇厚,是粤剧的根基。然而,如今粤剧很多声腔尤其是古腔已经不为演员所认知,古腔已成为“太空”语言,即使在粤剧行内,能讲流利官话的也没多少人。
          罗家英的古腔是向他的伯父罗家树学的。旧时粤剧没有剧本,靠的是口传心授。上世纪60年代,15岁的罗家英曾专程到广州找罗家树学官话,这也是罗家英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月”。很快,罗家英21岁时便开始演出文武生,24岁的时候就已经正式担正。
          可惜,罗家英碰上个粤剧“最不好的时代”。上世纪70年代,香港粤剧逐渐低落,观众也越来越少,生活拮据的想过转行,甚至考虑去做出租车司机、回工厂做影印等工作。到了1991年,为了谋生,罗家英不得不参演电影演出,不过一直都是出演一些小配角,直到他遇到了周星驰,才慢慢走红。
          当时周星驰邀请罗家英参演“国产凌凌漆”中的“达文西”这一角色,罗家英一开始是不太愿意的。
          “一开始我看剧本时觉得角色很傻,但也放下身段去做。”让他想不到的是,偏偏这部戏改变了他的一生。随后,他开始参演一系列搞笑片的拍摄,例如《赌神2》《十兄弟》《大内密探零零发》《食神》等等,尤其是在电影《大话西游》里面,罗家英扮演了周星驰的师傅“唐三藏”,这个角色为他打开了在中国内地的知名度,为此,罗家英名声大噪。
          即便在影视圈的收入远超过戏曲行当,但罗家英也一直没有放弃过粤剧。“现在粤剧演出多、评论多、买票去看的观众多、媒体报道也多,很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这种现象我之前已有很多年没有看过了。”罗家英感慨,现在是粤剧中兴的年代。
     
    粤剧演员“基本功”和“个性”哪个更重要?

          罗家英任理事的香港八和会馆一直弘扬传统粤剧艺术,通过开办青少年粤剧训练班、器乐班、锣鼓班,举办“粤剧新秀演出系列”活动,全方位培育粤剧界台前幕后的接班,目前香港约有10个粤剧团体,每年演出逾千场。
          在谈及香港和内地粤剧发展的问题时,现场观众为罗家英的直言报以热烈的掌声。“香港粤剧发展的路子‘野’,没有太多局限,但演员的武功不够高,功底不够扎实,加上没有训练场所、专业的训练学校,而广州演员基本功普遍扎实,又接受过长时间的学习、训练和培养,潜力更大,艺术道路也能走得更长,但问题是缺少个性,演技欠缺自我发挥。”
          罗家英坦言,自己特别喜欢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布莱希特的戏够抽象(PS:布莱希特法推祟“陌生化”,这种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距离,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适合中国戏曲。”在罗家英看来,演员本身的形象和演技会比角色更加吸引观众,“当下香港粤剧界演员普遍年纪偏大,青年演员相对缺乏,较难做到大规模演出,因此在香港,粤剧排场不应过大,主要的投入还是应该放在演员上。”
          如今,在香港粤剧界年轻一辈的演员中,罗家英看好谢晓莹、郑雅琪两位。尤其是谢晓莹,如今已经成长为知名的才女花旦,她能写、能编、能导,更能演,“粤剧圈中人才辈出,但我希望她们能更谦虚,多听取前辈意见,取得更大、更快的进步。”
          除了表演,创作也是衡量一个剧种是否具有创造力的重要标志。粤剧,从外江戏、官话到现在,历经数百年,海纳百川,善于吸收,一直伴随着创新,这也让粤剧在全国诸多剧种中特色显著、无出其右。当天,有外省观众远道而来,就“提纲戏”的问题询问罗家英。
          早期,戏曲行当并不存在太多的剧本创作,只是给演员提供一个提纲,演员根据固定的排场和程式演唱,称为“提纲戏”。那时的“一度创作”,开戏师爷只把故事的大概意思告诉演员,至于唱什么怎么唱,全由演员自己构思进行演出。所以,那时的粤剧演员基本功扎实,掌握了很多程式,且在台上能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罗家英从小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我个人很庆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演过很多提纲戏。后来‘提纲戏’不流行了,剧本创作开始流行,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如果演员按照很“粤剧”的剧本去演绎,最终就很可能出现一种固定样式的粤剧表演成品,这也是内地粤剧发展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
     


    现场观众热情参与交流

     

    传统粤剧就一定无法吸引年轻人?这可未必!

          每每谈到粤剧传承和发展,青年演员和年轻观众的培养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现场,罗家英也指出了当下粤剧传承遇到的难题:“现在广东湛江还有比较多年轻人学戏,香港学唱粤曲的年轻人尚有,但基础却大多不太好,还需要到广州来接受专业训练,未来我希望,粤港两地粤剧界能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 
          当天的观众里有不少年轻人,这也让罗家英感到欣喜,面对“年轻人如何欣赏粤剧”的提问,罗家英说:“可以用唱法上的创新来吸引,也可以用传统的武打来吸引,甚至可以尝试用话剧的表现形式让年轻人觉得新潮、好看。”
          “对于古老的东西,我们不能用一棒子打死。”在强调粤剧创新的同时,罗家英也表达了他对传承的观点:“粤剧的经典依然需要保存、保护。一部《帝女花》,演员看了上百场,依然会有重复的记忆、重复的喜爱,这跟老歌百听不厌是一个道理。不是一定要新的内容才能吸引人,传统的东西也会有人喜爱,关键是看它是否够‘经典’。”
          “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香港年轻人热追外国文化,喜欢英文、外语片,不怎么看粤剧,现在大家对传统艺术都比较留心了。”罗家英说。在他看来,欣赏粤剧需要时间、心情、心得和相关知识,需要一定时间积淀和人生阅历。
          “我10来岁时,就有人说‘台下观众很老了’,到20岁、30岁、40岁直至现在70多岁,仍有人这样问。”关于粤剧传承、观众老龄化的问题,罗家英其实并不担心。他说,20、30岁的年轻人要拼搏、约会、结婚、生孩子,当他们40岁、50岁了,有了人生积淀、经济稳定时,一定会爱上有内涵、故事、历史、文化的戏剧的,一代一代都是这样传过来的。”罗家英的这番话引起现场一片笑声。
          “年轻人很难在剧场静静地坐上一两个小时看戏,这强求不得,但或许到了一定年纪,他就能品尝出真味道来。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做好这个‘味道’,让它成为‘经典’。”
     




    部分观众与罗家英合影留念

     


         本稿件转载自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微信公众号,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