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小百科】(96)排对对、双龙出水、禾花出水、反猪肠、走南蛇、走四门、花旦四门齐
发布时间:2018-12-12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排对对
舞台调度。排对对是粤剧舞台表现现皇出巡、文武高官巡视、元帅得胜班师等场面,太监、宫女、御林军、旗牌、衙差、士兵等先行开道,以展示宫廷、官府或军队的声势和威仪的群体性舞台调度。该调度由堂旦、手下、拉扯等群角演员表演。表演排对对时,根据不同的戏剧内容和戏剧场面的需要,演员持不同的道具,譬如太监拿尘拂,宫女持宫灯,御林军执金瓜、钺斧,士兵举百足旗、斗方旗、刀枪把子,旗牌挂腰刀,衙差拿水火棍,在主角上场前,群角演员以两个人为一组,一对接一对地从杂边上场,走到舞台中间再分开,各自到舞台两侧依次站立,等候主角出场。由于他们是成双成对地排列上场,又在【排对对】 的牌子伴衬下表演,故称为“排对对”。排对对主要是营造舞台气氛的一种仪式性铺排,所以上场表演的演员较多,通常不会少于八位群角演员。
双龙出水
舞台调度。属于群体性的舞台调度。京剧叫“二龙出水”。饰演交战双方的手下或女兵的演员,分别在杂边和衣边手执兵器同时出场,圆台步急行至台口中线(或有安排双方所持兵器相击一下的动作),复向各自出场的一边绕行一小圈,然后各斜排成一行站立,等待双方主将同时上场(见图 1)。 这个调度就称作“双龙出水”。它大多用作表现两军交战前会阵的场面。由这个基本调度可以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变化,两队演员在双龙出水后站在舞台两侧,双方主帅准备交战,手下(或女兵)演员按原来上场的调度路线程序倒过来走一次下场(见图 2),原来最先上场的手下站在靠舞台底幕的先行,其他的跟上,同时向舞台中线急走至台口(或安排双方所持兵器交击一下),复绕行半圈折向衣边或杂边下场。粤剧称之为“双龙出水”入场。也有双方主帅在舞台中间交叉架起兵器,双方手下从兵器下穿越而过,使用双龙出水的调度下场。双龙出水是粤剧武戏常见的舞台调度,主要用于加强舞台的战斗气氛。
禾花出水
舞台调度。8、12、16 个不等的群角演员,排成一队,从舞台杂边出场,走至台中间,然后依次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分开两边向回走,摆好队形后等候正主上场。也偶有从舞台衣边出场的,但出场后以同样的调度处理。粤剧戏班艺人习惯称此调度为“禾花出水”。按字面此名实欠解。据有关研究考证,广州人称水稻为禾,水稻扬花抽穗就叫禾花出穗。禾穗并非左右两边同时对称生长,而是左边长出一颗后右边再长一颗,这样依次生长。此调度群角的舞台位置与禾穗生长情况相似, 故应称为禾花出穗。 但粤剧行内长期以来已习惯称“禾花出水”,应是广州话“穗”与“水”两字谐音所致,故至今仍沿用此名。
反猪肠
舞台调度。粤剧常见的群体性舞台调度。 过程如下:一队演员(人数由 8~12 人不等,以偶数为基础)上场(从衣边或杂边上场均可)走圆台,排成一斜队列, 然后逐个先后分向队形左右两边转身向后疾走(见示意图)。这是戏曲常见的舞台调度,粤剧称为“反猪肠”。它多与祭旗、走南蛇等调度连接起来,组成起兵排场。在杂边上场的反猪肠,多是表现班师回朝的情景;在衣边上场的反猪肠,多作为起兵的用途。由于猪大肠内多藏污秽之物,食用前必须把整条猪肠由内而外翻转,才能清洗干净,方可供烹调食用。这个调度也是要求演员的整体队形由内而外地翻行,故粤剧行内依其形状称之为“反猪肠”。
走南蛇
舞台调度。过程如下:一队演员(人数不限,以偶数为基础)从杂边上场,他们在舞台上以走圆台的步伐,成“∞”形状的线路调度(见示意图),再由衣边入场,这时整队演员用最快的速度,在舞台后面由衣边跑步到杂边,重新按原来队列次序在杂边上场。走南蛇不要求演员表演繁复的身段和有难度的技巧,只需要较快的行走速度,以表现热烈紧张的舞台气氛。多作为师旅出征检阅部队, 或行兵布阵时的舞台调度使用,一般是在反猪肠调度后,再接着走南蛇,这是粤剧起兵排场的基本程序。因为广州地处中国的南方,人们就把南方的蟒蛇称为“南蛇”。蟒蛇常以“∞”形蠕动爬行,稍受惊吓,爬行的速度快得惊人。受此启发,粤剧艺人创此舞台调度,并形象地以“走南蛇”命名。
走四门
舞台调度。走四门的基本调度如下:演员从杂边出场,就在虎度门口扎架, 然后按斜直线路走到衣边台口扎第二个架;复转身到衣边的下场口位置再扎架; 再由衣边斜穿过舞台至杂边台口扎架;最后行至舞台正中扎架,这样就完成了走四门的调度。因为戏曲传统舞台习惯把角色上下场位置的“出将入相”称作“上场门”和“下场门”,而这个调度中演员在舞台四个角上都扎了架,那就是走过了四个门,表示角色走过了很多路,所以叫做“走四门”。传统粤剧走四门调度很多时候会与走四门表演程式结合在一起运用就是演员每走到一个“门”扎架停顿下来,就会静止不动唱一句【慢板】或【二黄】;唱完后,在锣鼓的配合下,以舞蹈身段调度到下一个“门”,又再唱一句,直到舞台中间扎架。粤剧《铁马银婚》中,张定边战败,手拿大刀和马鞭上场边唱边舞走四门,就是完整的走四门表演。
花旦四门齐
早期粤剧旦脚必须掌握的四门技巧。早期粤剧戏班是全男班(戏中的全部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饰演旦脚的男演员称为“男花旦”。男花旦要担纲正印花旦, 必须全部掌握四门表演技巧:一是踩跷;二是散发;三是披甲,就是穿大扣,演袍甲戏;四是妹仔戏。“妹仔”在广州话是小女孩的意思,妹仔戏就是要懂得演小旦的戏。现在除踩跷外,其他三项仍然是花旦演员经常在舞台“走四门”方位示意图上运用的表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