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丰粤剧 用艺术浸染乡邻
发布时间:2019-01-11 作者:赵盼盼 来源:宝安日报 点击:
万丰粤剧团演出的折子戏《武松与潘金莲》剧照。(资料图片)
作为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市级“非遗”项目——万丰粤剧作为反映岭南文化特色的主要艺术品种,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民间性,还把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综合艺术特性。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到万丰粤剧代表性传承人潘强恩,听他聊起万丰人对粤剧的情有独钟。
万丰粤剧自咸丰年间开始,由原沙井镇万丰村潘氏第四世祖潘耀扬兴建“八音楼”至今,历时近三百年,由潘姓一脉传承,成为家族的文化纽带。万丰村民间有迎神赛会演戏的习俗,每遇祭祀、喜庆、宗族活动,都与演戏相结合,地方戏班和请来的外地戏班对打擂台,成为当地的家常便饭。因此,万丰村的粤剧艺术经久不衰地流传了下来。
万丰人对粤剧情有独钟,几乎个个爱看,人人会唱。1987年,在万丰村党支部书记潘强恩的倡导下,万丰成立了粤乐社,村委拨出专款为粤乐社购置了一批乐器、道具、服装、头饰。1989年粤乐社改名“万丰音乐茶社”,平时在万丰广场演出粤剧传统剧目,如《夜审风流案》《十三岁封王》等。在潘强恩及其妻子潘吐金的带动下,万丰粤剧新人蔚起。
万丰粤乐社经过七年“练滩”,1998年万丰粤剧团终于挂牌成立,村里每年给予粤剧团50万的补助款,同时拨出一万平方米贸易市场和一栋五层住宅供剧团出租及使用,使剧团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成为当时深圳乃至广东省唯一的村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当时,粤剧团的演员有32人,在万丰党支部、村委的大力支持下,乐器、道具等也得到了基本解决。从此,万丰村的“粤乐”,从“下里巴人”向“阳春白雪”发展,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李三娘》《夜审风流案》《万里琵琶关外月》《窦娥冤》《孟丽君》《红梅记》《武松大闹狮子楼》《三岔口》等;新创作的现代粤剧有《移民泪》、《大潮》、《风雨茅洲桥》等;小品有《不该出生的人》等。万丰粤剧融戏剧表演、音乐说唱、舞蹈动作和舞美布景为一体,其唱腔音乐以“梆子曲”“二黄曲”为主,包括早期的高腔、昆腔的牌子和一些常在唱腔中使用的明、清小曲和江南小调。粤剧还使用了广东地方曲种中的木鱼、龙舟、粤讴、南音等,唱腔极为丰富。
据潘强恩介绍,万丰粤剧团采取送戏上门的办法,足迹遍及北京、广州、东莞、顺德、惠阳及沙井、松岗、公明、福永等城市、村镇,深受各级领导的重视及广大观众的赞扬,每年演出场次多达百场。凭借出色的表演,万丰粤剧团被誉为“深圳市第二粤剧团”。同时,万丰村民大多能歌善舞,尤其喜欢粤剧,在闲时常聚在一起,唱几段粤剧选段自娱自乐,每逢佳节,全村老少更是欢庆。因此,万丰粤剧在现代社会仍发挥着寄托人们情感的作用,一直以来以其独有的艺术功能,维系、联络、感化着乡邻。
本稿件转载自宝安日报,由记者赵盼盼,通讯员左汀汀、刘红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