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沙湾何氏广东音乐传承之实践(上)

    发布时间:2019-01-15 作者:何滋浦 来源:沙湾广东音乐研习社 点击: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市级传承人,肩上多少都有些负担。能带领十来个年轻人组成一个广东音乐研习社,在传承的路上有坚持,有进步,有信心,也有困惑与困难。
          要业余、自愿、非盈利、制度性地进行活动,不敢说绝无仅有,在商业化的时期内,也敢说是稀有的。在这里,要感恩20年来不断支持少儿民乐教育的镇政府,感恩西村育才小学历届师生的坚持与支持,感恩众多粤乐名家的关心和教导,感恩社会各界的爱护,更感恩我们研习社的小伙伴们6年来的不离不弃。
          论遗憾与不足,就是进步慢,水平低。 这个问题和我这个当老师的水平不高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我在这几年的传承活动做一些简单的回顾,希望能得到有志于广东音乐复兴的爱好者的批评和帮助。
     


     

    一、沙湾广东音乐研习社的传承:

          有关本人在沙湾何氏广东音乐的传承方面,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素质技艺的传承
          (二)模式传承:组建研习社(见上两期沙湾广东音乐研习社传承活动的总结)
          (三)方法传承:口传心授,和而不同。
          (四)功能传承:表演、自娱、交流。
          说到沙湾何氏广东音乐的传承活动,先要了解沙湾何氏广东音乐的历史:
          沙湾何氏三杰,在上个世纪,创造了一个辉煌的年代,网上有关他们三人的资料,很容易搜到,这里不打算重复。虽说是三杰,但乡人还认为三杰不足以代表沙湾,还有像何柏心等会吹洞箫,以写南音著称的几杰,或因从政,或因其他原因,不外出活动、不为常人所认识而已。换言之,沙湾何氏广东音乐是群体而不是个体的活动。
          以何氏三杰为例,他们为我们创作了数十首著名的乐曲,以其独特的风格,被称为典雅派。其中,何博众的《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经他的孙子何柳堂等人的修改和传播,已成为了广东音乐的代表性作品。
          所以,传承沙湾何氏广东音乐,从了解何氏音乐群体的素质开始。
          何柳堂是会写粤曲、会演粤剧的,他写的《周瑜归天》,是早年香港粤曲的名作。由钱广仁(钱大叔)唱出,红极一时,并录制成唱片。由何与年编辑的《琵琶乐谱》也显示出他的文学修养,胡美伦唱的《月照梨魂》是何与年主创的,他创作的粤曲《骇浪》,由关楚梅唱出,他独抱琵琶伴奏。他离世之前,都是在戏班负责音乐拍和与音乐教育工作的。何少霞,写粤曲更是高手,其中的《游子悲秋》、《一代艺人》等,一直流传至今。从他们三人的身上可以看出,他们不但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很高的文学修养,也有很高的粤曲修养。
          据《琵琶乐谱》李健儿的文章载,何柳堂的爷爷何博众他能够:“自制曲谱,且弹且歌,能移人之喜、怒、哀、乐。”及至以后的吕文成、何大傻、邵铁鸿、梁以忠等广东音乐名家,无一不是集粤曲创作、演唱、伴奏于一身的高手。可以知道,传承广东音乐的背后有一个“素质传承”的问题存在。
          1.先说素质传承
          了解沙湾广东音乐前辈的平生与成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广东音乐、粤曲、文学这三大块,就是我们沙湾广东音乐前辈所拥有的素质,也是我们研习社学习的内容。没有先辈们的素质(素质高低另作别论,不能缺失或忽视),舍此就无法深入理解他们的作品,更无法传承。以本人的愚见,拥有这些素质是拥有传承广东音乐的资格证!当专家教授都要讲资格证啊!严格意义上的传承是需要一定的资质的。至于要演绎好他们的作品,就是把资质应用到实践中去,更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总之,力求把前辈遗下的音符背后的精、气、神找出来,传承下去。
          2.模式的传承:
          沙湾广东音乐是一个群体互动,必须有一个群体,所以要组建沙湾广东音乐研习社,已另有文章介绍了。
          3.方法上的传承:
          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在《民间乐种与文化自觉》一文中指出: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是民间乐种最典型的流传方式,因为,民间乐种基本上都是以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模式得以流传,是历朝历代的唱奏者倾注了大量心血而共同完成了曲目的修定与完善,最后形成人们心目中的名曲。这就是民间乐种最基本的传承规律。
          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而且必须有口传心授的环节,就是母鸡带小鸡的模式。一个团队,共同进退。尽量要求不看谱,要背曲。传授加花减字的方法和要求,进退避让的要领,以及显优藏拙的法则,要有别人的感觉,培养演奏中随机互动的感受,力求做到和而不同,进而达到和为贵的境界。
          4.功能的传承:
          传统广东音乐有三个功能。
          (1)娱人自娱功能:传统上,何博众能“且弹且歌,移人之喜怒哀乐”,所以要求各成员在家自我训练。不练琴无法提高水准,无法随心所欲地演奏,无法表达曲中的情意,无法表达心中的感受。
          (2)表演功能:沙湾的大型活动,节假日活动,我们研习社都会参加表演,能配合政府部门的要求,基本上能做到随传随到。上级部门也颇为满意。
          (3)交流学习功能:前辈何柳堂说过:“士大夫交际,琴瑟见志”。所以我们每星期天,都会义务在广东音乐馆开展活动。或演奏广东音乐,满足游客需求;或虚位以待,迎接各方乐友交流,基本上成为制度。
     




    乐手交流互动
     

          (4)曲目数量上的传承:原则上我们要掌握30首以上的曲子才可以应付交流和演出,所以,掌握一定数量的曲子,也是掌握广东音乐韵味的核心问题。要开展活动,必取数量多。
          于是,出现技巧跟不上的问题。因为演绎作品的技巧,是质量问题。比赛,决出胜负,也是技巧的比拼。要比赛获奖,现在的评价标准,是以技巧取胜。如何在技巧和数量方面进行取舍?我们只有选数量优先。这样,可以应付所有的上级要求的活动,今后再补回技艺素质的提高。事实上,非遗传承需要有一个平静的环境,让其休养发育,最好能不以比赛的成绩论英雄,但事实上做不到。

     (未完待续)

     


         本稿件转载自沙湾广东音乐研习社微信公众号,作者为何滋浦,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