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进校园”经验谈:南海文化馆“粤剧进校园”坚持“以生为本”
发布时间:2019-03-11 作者:唐柳琦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编者按:随着“粤剧进校园”系列活动的深入展开,众多学校、文化单位、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机构在少年儿童粤剧教学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为粤剧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中国粤剧网拟邀请部分长期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的单位介绍自己在粤剧教学方面的宝贵经验,分享给广大读者。本系列文章在中国粤剧网不定期刊载,均以“粤剧进校园”经验谈为总标题。尤其希望能给正在开展“粤剧进校园”的老师朋友们一些有益的帮助。
2006年,粤剧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粤剧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的保护与传承势在必行。然而,粤剧是一门综合性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艺术,体现了岭南文化之美,对粤剧的精通需要长期熏陶和心灵上的浸染,需要长时间的积淀,而非短期速成。因此“粤剧进校园”在弘扬粤剧文化、传承粤剧曲艺艺术、扎下传统文化根基方面就显得极其必要了。基于此,佛山市教育局从2006年开始鼓励佛山市中小学校引进粤剧,佛山南海文化馆在此项目中走在佛山市的前列,做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注重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注重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遵循青少年的成长规律。
2006年,粤剧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粤剧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的保护与传承势在必行。然而,粤剧是一门综合性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艺术,体现了岭南文化之美,对粤剧的精通需要长期熏陶和心灵上的浸染,需要长时间的积淀,而非短期速成。因此“粤剧进校园”在弘扬粤剧文化、传承粤剧曲艺艺术、扎下传统文化根基方面就显得极其必要了。基于此,佛山市教育局从2006年开始鼓励佛山市中小学校引进粤剧,佛山南海文化馆在此项目中走在佛山市的前列,做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注重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注重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遵循青少年的成长规律。
(一)注重基本功训练
粤剧学习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的坚持,不能功利性地求快求出节目,第一年专注基本功的训练很重要,如压腿、踢腿、身段操、认识粤剧的指、掌、拳、步伐等,既练身体的协调性,又避免排练受伤。与此同时,注重练声,尤其要结合特色工尺谱“合、七、乙、上、尺、工、反、六”来科学地找到发音位置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普及粤曲唱腔唱段,并有选择地让部分学生学习粤剧表演的各个行当:文武生、花旦、老生、丑角等表演角色;学习别具特色的粤剧锣鼓等打击乐;富有岭南风味的高胡、扬琴等伴奏乐器等等。
基本功训练是学好粤剧的根本,但考虑到基本功训练的艰苦和枯燥,可以将基本功的训练与小组合相结合,此时,小组合的安排和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了,既要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科学合理地渗入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与此同时,结合男生和女生的体态和气质,把粤剧的基本功融入到每天要开展的课间操当中,创编成一套具有粤剧特色的身段操,让孩子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感受到传统粤剧的韵律和美感。
基本功训练是学好粤剧的根本,但考虑到基本功训练的艰苦和枯燥,可以将基本功的训练与小组合相结合,此时,小组合的安排和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了,既要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科学合理地渗入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与此同时,结合男生和女生的体态和气质,把粤剧的基本功融入到每天要开展的课间操当中,创编成一套具有粤剧特色的身段操,让孩子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感受到传统粤剧的韵律和美感。
(二)根据青少年特点因材施教
粤剧的剧目精彩纷呈、丰富多样,但并不是所有的剧目都适合青少年,甚至真正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剧目并不多,因此,选择乃至创造适合青少年的剧目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音乐上要适合小朋友审美、富有童声童趣;题材上要充满童真,同时又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南海文化馆总结了以下剧目类型:
1、经典剧目
源自于世代相传的传统内容,经得起时代的推敲和检验,但对传统经典曲目,不能照搬照唱,必须精心筛选甚至适当改编,从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且符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并具有一定现代性的曲目。如《唐伯虎点秋香》,它是一部非常经典也非常有趣味性的粤剧,源远流长、家喻户晓,但这类爱情剧并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少年儿童在排演的过程中,既难以驾驭,又无法深入理解,更遑论受益、获教育了。相反,南海文化馆指导西樵第一小学排演《穆桂英求将奇遇记》,结合历史背景融合穿越的新元素进行创作,增添了不少粤剧传统文化的新趣味,引起孩子对粤剧的兴趣,并在剧中体验体会穆桂英的家国情怀,感受穆桂英威武、果敢的英雄气概,培养少年儿童正确的价值取向。此剧经过精心排演,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最佳集体节目”奖项。
1、经典剧目
源自于世代相传的传统内容,经得起时代的推敲和检验,但对传统经典曲目,不能照搬照唱,必须精心筛选甚至适当改编,从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且符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并具有一定现代性的曲目。如《唐伯虎点秋香》,它是一部非常经典也非常有趣味性的粤剧,源远流长、家喻户晓,但这类爱情剧并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少年儿童在排演的过程中,既难以驾驭,又无法深入理解,更遑论受益、获教育了。相反,南海文化馆指导西樵第一小学排演《穆桂英求将奇遇记》,结合历史背景融合穿越的新元素进行创作,增添了不少粤剧传统文化的新趣味,引起孩子对粤剧的兴趣,并在剧中体验体会穆桂英的家国情怀,感受穆桂英威武、果敢的英雄气概,培养少年儿童正确的价值取向。此剧经过精心排演,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最佳集体节目”奖项。
2、贴近生活的题材
粤剧并不是一定要选取古典剧目,选择或创造一些贴近生活的题材往往更容易唤起孩子们的情境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排演的过程中既易于融入,又能从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获益。例如《小蚂蚁》,充满童话色彩,孩子们觉得熟悉而亲切,很容易激发兴趣,并融入剧中切身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又如《小放牛》,活泼生动,富有童真童趣,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阶段。贴近生活的题材能将传统戏曲与时代气息结合起来,富有现代感,在古今思想的碰撞中,既传承经典又与时俱进。
3、改编课本剧
孩子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内知识,若能将粤剧与课本相结合,则既能提升孩子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又能开拓孩子们的课外视野,陶冶情操,甚至还能提升孩子在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过程中的创作力,一举三得。例如将课文《将相和之负荆请罪》改编成粤剧,让孩子在扮演人物角色中体验蔺相如的睿智、大局观,比老师在课堂上灌输价值取向和人物形象更能形成真切的、感同身受的体验,让孩子们在扮演中增强认同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并感受那个时代;同样,《聪明的乌鸦》《巨人的花园》也是依据课本改编的剧目,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帮助他们在扮演的过程中启迪智慧、培养自信、提升表达能力。孩子们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自己、肯定自己,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大有裨益。只不过,对于创新曲目,要精心选择与改编,谨慎选用。
粤剧并不是一定要选取古典剧目,选择或创造一些贴近生活的题材往往更容易唤起孩子们的情境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排演的过程中既易于融入,又能从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获益。例如《小蚂蚁》,充满童话色彩,孩子们觉得熟悉而亲切,很容易激发兴趣,并融入剧中切身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又如《小放牛》,活泼生动,富有童真童趣,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阶段。贴近生活的题材能将传统戏曲与时代气息结合起来,富有现代感,在古今思想的碰撞中,既传承经典又与时俱进。
3、改编课本剧
孩子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内知识,若能将粤剧与课本相结合,则既能提升孩子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又能开拓孩子们的课外视野,陶冶情操,甚至还能提升孩子在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过程中的创作力,一举三得。例如将课文《将相和之负荆请罪》改编成粤剧,让孩子在扮演人物角色中体验蔺相如的睿智、大局观,比老师在课堂上灌输价值取向和人物形象更能形成真切的、感同身受的体验,让孩子们在扮演中增强认同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并感受那个时代;同样,《聪明的乌鸦》《巨人的花园》也是依据课本改编的剧目,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帮助他们在扮演的过程中启迪智慧、培养自信、提升表达能力。孩子们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自己、肯定自己,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大有裨益。只不过,对于创新曲目,要精心选择与改编,谨慎选用。
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引下,南海文化馆注重“粤剧进校园”的长效发展,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可持续开展的美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