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藏于闹市的薛觉先故居(下)

    发布时间:2019-04-23 作者:李玉婷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接上文)
     

    几经艰辛寻故居


     
          2013年6月10日,位于海珠中路的妙高台在钩机前轰然倒下,满地的碎片瓦砾就像喜爱粤剧之人破碎的心。悲伤过后,大家不由得发问:薛觉先在广州还有故居吗?
          2013年11月27日,在13人经历了4天不懈寻找后,“一代宗师”、粤剧万能老倌薛觉先的东山故居,在其至亲及弟子们的见证下,成功得以确认——越秀区江岭东街9号。
          故事缘起于羊城晚报记者郑讯,2013年11月19日,他为了完成《名人故居》专题报道薛觉先篇而发愁,因为那时,薛觉先故居妙高台已经被拆多时,无法拍摄了。正当郑讯记者苦恼无比的时候,曾在粤剧届名动一时的资深记者彭寿辉告诉他,粤剧大老倌罗家宝讲过,薛觉先曾在东山居住。
          兴冲冲的郑迅赶紧联系与薛觉先情同手足的罗家宝,谁知罗先生因为年事已高,时间间隔太远,只能说出“故居大概在龟岗”,巷名和门牌则想不起来了。
          正在任务完成无望之时,郑迅记者遇到了时任广东八和会馆名誉会长崔颂明。巧的是,崔颂明也正在为寻找薛觉先故居进行“地毯式搜索”。11月20日,崔颂明提议可不可通过广东粤剧院,找当年管理住房的人员了解薛觉先曾经居住过的住址。接着,崔颂明找到时任广东粤剧院副书记的陈列东,希望给予支持。陈列东满口答应!广东省文化厅前副厅长、时任省文联党组书记的陈中秋听闻此事后,又献一策:“找当年的房管干部,还不如从薛觉先身边人找线索”。
          在众多的人物线索中,崔颂明想到了曾长期在薛觉先身边工作的、唐雪卿胞弟唐汉之女唐婉华,还有知名花旦小木兰。
          彭寿辉找到了和薛觉先最后一次谢幕同台演出的粤剧名角陈少珍。
          曾师从薛觉先、白驹荣的叶兆柏先生,听说广东粤剧界正在寻找先师故居的行动后,主动透露:“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曾经几次去过师父在东山的房子,只是物是人非,记不住门牌号码,只记得里面的模样……”
          或许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热情打动了上天,当郑迅见到小木兰时,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竟清晰地说出了薛觉先东山故居的地点:江岭东街9号!
          而这时,广东粤剧院副书记陈列东也传递信息,就是此处。
          几十年沧海桑田,当年寻找薛觉先东山故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粤剧就像一块大磁铁,把喜爱它的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就这样,寻找薛觉先故居的队伍从一人变成了十三人,故居以及它的故事才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60多年前,这里是广州粤剧工作团的宿舍。一代宗师薛觉先搬了过来。当时陪伴他的是最后一任妻子张德颐,曾任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长。他们是在薛觉先第一任夫人唐雪卿不幸去世后认识的。
          1954年薛觉先与唐雪卿从香港回来后,居住在妙高台一楼。没想到,1955年,唐雪卿演出粤剧《嫣然一笑》后觉得不舒服,第二天请了家庭医生来看病,打了一针盘尼西林。针未打完,唐雪卿就痛苦大叫,呼吸不畅。医生马上从药箱取出强心针,还未来得及打,唐雪卿已经窒息去世。一夜之间,妙高台变成伤心地。薛觉先哭得肝肠寸断,遂搬到东山江岭东街9号住,因为这里离广州粤剧工作团比较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张德颐。在唐雪卿去世9个月后,他们结婚了,以此处为家。他们结婚才9个月,薛觉先因带病演出也离世了。
          春去秋来,小洋楼里有人走,有人来。现在,里面住着来自各方,在广州谋生的人们,他们会想到自己和粤剧万能老倌,一代宗师薛觉先有这样的交集吗?
          这里是薛觉先在广州最后的故居,仅剩的故居,作为喜爱粤剧的人,我希望它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但这里“七十二家房客”的生计也是很重要的。
          (本节寻访薛觉先故居的故事来自2013年11月28日 羊城晚报 《就是薛觉先东山故居》)
     

    后记:万能老倌薛觉先


     
    薛觉先(本站资料图片)

     
          薛觉先(1904-1956),一个20世纪中国岭南地区家喻户晓,深入民心的响亮名字。人称“万能老倌”,“一代伶王”的薛觉先还是个卓有成效的粤剧改革家,教育家,热心公益的慈善家。同时他又是电影明星,粤语影坛上最早出现的先驱人物。他与驰名中外的京剧伶王梅兰芳先生并称“南薛北梅”。代表作有有《胡不归》、《范蠡献西施》、《宝玉哭晴雯》、《姑缘嫂劫》、《梅知府》、《王昭君》、《宝玉怨婚》、《闯王进京》、《龟山起祸》、《花染状元红》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演不衰的剧目《胡不归》,享誉艺坛数十年之久,实为罕见。
          他广泛学习,才高八斗,18岁毅然决心改行学戏,23岁自办电影公司,拍默片《浪蝶》。他视野开阔,善于向不同剧种,不同音乐学习。1927年下半年到1929年上半年,薛觉先从上海回到广州,吸收运用京剧的表演艺术、北派武技和京尉罗鼓,以及江浙地区的民间小调到粤剧表演中去;改进化妆、服装和头盔,采用富有民族特色的顾绣戏服;在乐队中加进中低音西洋乐器,增强伴奏音乐的表现能力;改进剧场陋习,培养观赏艺术的气氛;采用五彩电光变景,丰富舞台美术手段;编撰曲白齐备的完整剧本,提高舞台演出的严肃性等等等。在向兄弟剧种和姐妹艺术学习借鉴的同时,薛觉先也通过吊嗓子、学“打手桥”去充实自己的表演基本功;向著名小武靓元亨学习粤剧优秀传统表演艺术和南派武功;向“生关公”新珠请教武戏文唱的要领等。
          “万能老倌”绝非凭空而生,是薛觉先踏踏实实,日积月累地“熬”出来的。这样的老倌值得后辈仰望。
          最近,网络对当下粤剧创新的问题有许多争议,我想前辈薛觉先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解答。最后,仅以著名戏剧活动家李门先生在纪念薛觉先逝世30周年的文章《薛觉先生平及其艺术成就》中的一段话作结:
          “先生的艺术造诣既全且精,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能够不断革新,开拓粤剧新的领域。他十分注意纵的继承和横的借鉴,经过反复实践,在钻研粤剧艺术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京、昆各剧种及电影的长处以丰富自己。他认为,粤剧属南派戏曲,它的硬功好,表演线条重方形,出手有力,有南方之强的本色;京剧经过宫廷的洗礼,提纯较高,表演线条重圆形,动作精炼美观。他主张南北结合,方圆并济,而以突出粤剧风貌为要求。经过多年探索,他获得了成功,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善于纵的继承和横的借鉴,尊重传统,更能旁征博采以发展传统,力求戏剧观念的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及提高群众的审美爱好。他重视古装戏,又不菲薄时装戏,甚至外国生活也能通过粤剧形式而加以表现,如《璇宫艳史》中《夜宴璇宫》的梆簧唱段,老粤剧迷都为之叫好。”

     
    (全文完)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