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多面手粤剧音乐人——陈松富

    发布时间:2019-05-24 作者:黄广荣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纵观粤剧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粤剧表演通过吸收其他地方戏曲的精华,引进西方的乐器来丰富其艺术魅力,大提琴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大提琴已经成为粤曲伴奏中重要的低音乐器。
          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广州市粤剧团的大提琴演奏员——陈松富。

     

    陈松富与他心爱的大提琴
     
          出生在侨乡台山的陈松富自小热爱音乐,读初中时是学校仪仗队的铜管乐队小号手。一次他在家练习,引来了邻居——陈荣泽(曾在剧团担任吹口,已退休在家),从此便开始跟陈荣泽学习吹喉管和粤曲结构。
           2004年,陈松富考入广东粤剧学校,开始了为期五年的系统学习。相比其他同学,他的基础相对扎实些,很多同学都喜欢请教他。为了解答同学们的各种问题,他更加努力钻研粤曲结构。有一次学校组织观看演出,他被编配过的伴奏乐队迷住了,希望学习配器知识,将来有机会多方面发展。乐理老师谢庭锋向他推荐了一些和声学的书籍,他也经常向谢老师请教。陈松富对粤曲配器也越来越感兴趣。四年级时,学校开设辅修,本来学校规定辅修必须和主修对口,主修吹口的他知道大提琴是演奏分谱,对配器方面更有帮助,希望选择辅修大提琴。后来经过主科老师卢劲康为他说情,破例让他辅修大提琴。
          陈松富毕业后考入广州粤剧团,成为粤剧团里的一名大提琴演奏员。对配器、唱腔音乐设计感兴趣的他,对编剧也颇有兴趣,只要一有空便进行改编练习。2010年,他把上海越剧(长剧)《千古情怨》移植改编为粤剧的剧本,一位资深编剧看过剧本之后,夸奖他填的词与旋律很贴切,给他很多指导。实际上,陈松富移植改编的大多数剧本都像石沉大海,未见排演。剧团的收入不高,为了帮补生计,他不得不选择外出炒更(在私伙局当伴奏)。那时候的陈松富心灰意冷,他想,既然改编粤剧吃力不讨好,不如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习电影、电视编剧。但他只有大专学历,要考研谈何容易,于是他在网上淘来很多考研的书籍,还报读了华工的影视学本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3年,也就是在陈松富入读华工的第一年,剧团把新编粤剧《歇马秀才》的唱腔设计任务交给了他。作为一名熟悉粤曲结构又敢于创新的音乐工作者,陈松富细心阅读剧本,从剧情气氛、人物处境和演员不同的演唱特点出发,终于设计出令观众满意的唱腔。此后,陈松富还担任新编粤剧《梅花翘》唱腔音乐设计、《十三行》的唱腔设计。另外吴非凡主演的《穆桂英》,便是陈松富与周艺英一起改编的。还有由陈健超、莫燕云即将在香港演出的《周仁献嫂》,也是由陈松富根握同名京剧改编而成。

     

    陈松富在工作中
     
          通过前辈的介绍,陈松富认识了美国赵彤仪教授。赵彤仪教授,有着一颗对粤剧的丹心,希望通过粤剧去宣扬当年华侨的艰辛以及对祖国的贡献。陈松富与赵教授一拍即合,由于两人各处东西半球,仅仅通过微信与视频聊天等通讯工具沟通是不足够的,为了更好地交流,陈松富专程乘飞机到美国釆风,实地考察,赵教授也特意乘坐飞机来到广州与陈松富详谈。陈松富在写剧本时考虑到演员与乐队都是小朋友,所以选用的都是比较容易朗朗上口的小曲和广东音乐填词,赵教授非常满意。
          机缘巧合之下,陈松富认识了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粤剧粤曲文化工作室执行主持人谢少聪老师。得到谢老师赏识,他被邀参与“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戏曲、曲艺音乐集成的编纂工作。(“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澳门卷是“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一部分,经文化部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协商,由澳门基金会负责“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的编纂组织工作),在不断查阅资料和学习前辈们的艺术风格中,让陈松富认识到粤剧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对粤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作为新一代的粤剧工作者,陈松富希望有更多机会为粤剧作贡献。不少很多剧团、演员和乡镇文化部门都来找陈松富帮忙,如设计唱腔音乐,整理唱腔音乐和配器,改编、移植以及整理剧本等等。现在的他除了在广州市粤剧团做好大提琴演奏的工作外,每天都在埋头创作。